面对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国人民银行在两个月内三度减息,儘管对内地股市的刺激作用有限,但表明了中国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参与国际社会稳定市场、稳定经济合作的意向。不过,对于美国总统乔治布殊呼吁中国增购美债、英国首相白高敦敦促中国注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胡、温的反应相当冷澹,中国外交部30日仅表示,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考虑参与救援计划。
对于今次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内地传媒不时有意无意提出阴谋论,反对动用外储备参与国际救市行动,特别是反对增购美债、反对注资IMF筹设的一万亿美元救市基金,中国持有大量美债更频遭炮轰。根据美国财政部10月16日公佈的数据,中国至今年8月持有美国国债5,410亿美元,居第二位,仅次于日本的5,859亿美元。
中国官方新华社旗下《瞭望东方周刊》也质疑「金融危机是一次合谋」,并引述金融界人士说:「无论美国怎麽救市,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动一次货币战争,通过美元贬值、国债估值下降,到时候由日本、中国这些与它金融联繫比较多的国家买单。」
这种以货币战争看待金融海啸的阴谋论,显然深受去年6月出版的畅销书《货币战争》影响。这本书以阴谋论分析国际财团透过抢夺货币发行权,操纵国际金融、经济、政治运作,在内地引起广泛关注。据称,主管金融工作的副总理王岐山读后还批示,要求所有财金官员研读。
与阴谋论同时大行其道的是机遇论。一些学者、官员认为,金融海啸是中国参与重整国际金融秩序的机遇,对胡温裹足不前甚为不满,呼吁政府採取更具力度和规模的救市行动,大有取美国而代之、趁其病其命的气概。《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更明言:「中国应该考虑如何在即将到来的国际金融战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权,最终实现在一个国际『后美元体系』中的货币霸主地位。」
在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同时受损之际,金融海啸的阴谋论难有说服力,机遇论则未免太过自大。阴谋论、机遇论对是否参与国际救市的主张不同,但又是一脉相承,都是基于中国庞大的外储备而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都是要求胡温向美国说不。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外储备达1.9万亿美元,雄居世界首位,在金融海啸袭击环球之际显得格外耀眼,也为胡锦涛、温家宝在任期届满前建功立业创造了条件。
但是,以中国现行一党专政的政治制度,注定中国不可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袖。何况,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中国现时都不足以充当世界领袖。由于参与国际救市的策略,涉及中国外交战略、货币战略的调整,贪功、贪快,并不足取,保内地经济增长,远远重要过参与国际救市。
中共元老邓小平在1989年六四事件后提出24字外交战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放诸今日金融海啸的局势,显然并未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