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报今天社论说,全球不景气寒流正在扩大,当许多民间企业被迫裁员、关厂,连台积电及台塑旗下电子厂都放起“无薪假”,一些亏损的公营事业如中油、台电等却传出仍将发放四个多月的年终奖金,政府真发得出手吗?
社论说,公营事业年终奖金遭到议论,这已不是第一回;但不论是民进党或国民党主政,都无意从制度面作根本解决,只是虚应故事。今年经济形势空前险峻,关厂潮席卷,失业率即将破五,政府忙着祭出各项抢救经济的方案;此时,不少公营事业却传出仍将领取四点六个月的年终奖金,愈发凸显此一制度的不合理。而健保连年亏损,健保局仍坚持将发三点八个月年终奖金,更令人侧目。
对于外界的质疑,相关首长和公营事业负责人的答覆均不外:“一切依规定办理。”但问题就在:相关规定合理吗?现行公营事业年终奖金包含两部分:一是考核奖金,根据员工年度表现核发,考绩甲等为两个月;一是绩效奖金,视企业当年营运绩效而定,最高可得二点六个月。表面上,两者均需视实际表现而定,实质上,考核奖金形同固定保障;只要公司营运正常,员工等于可领双重奖金。也因此,不论景气好坏,公营事业员工通常皆可领到高于一般民间企业的年终奖金,这是不合理之一。
不合理之二是,根据现行要点,主管机关在审核公营事业绩效时,具有极大的裁量权,对亏损的公营企业可以其负有“政策任务”为由,准予发给绩效奖金。如此一来,诸如中油、台电等具垄断地位、且由政府决定价格的公营事业,便可长期回避亏损之责,享有无可剥夺的绩效奖金。
不合理之三,是主管部门死抱着既定办法为藉口,却不肯视环境变化加以调整。需知,现行公营事业奖金发放办法的订定背景,是台湾经济大好的年代,民间企业丰厚的奖金红利让公营事业相形见绌,因而增订了绩效奖金作为鼓励。但今天形势丕变,从传产到电子、金融各业都进入急冻期,多少劳动者都在减薪以图自救;若公营事业还大剌剌拿公帑充阔,根本和社会脱节。尤其健保局,完全是不事生产的机构,竟也连年比照“事业单位”发奖金,直如健保寄生虫。政府似应考虑将若干健保业务改为外包,以降低这类内蚀成本,或亦有助于扩大民间就业。
社论说,规定是死的,管理却是活的。景气已萧条到必须发放消费券的地步,政府若仍放任公营事业过着不知人间疾苦的“太平岁月”,主政者要如何教人民共体时艰?再说,台湾经过这么多年的空转虚耗,业已由“国贫民富”沦为“国贫民困”,主管单位岂可仍死守一部年终奖金的老套?只问一句:今年台湾油价上上下下调整了多少回,岂有中油四点六个月的年终奖金却不能改变的道理?
社论说,对于那些致力使公司转亏为盈的企业,我们表示敬意,也主张政府应发给充分的激励奖金,酬谢他们的努力。但对于那些年年行礼如仪领取高额奖金的企业,政府考量财政收支、经济形势和社会观瞻,必须断然采取不同作法。至少,不能因为主管部门的因循,使这些企业员工背负外界的骂名。不仅如此,对于若干形式上已“民营化”、政府却仍是最大股东的半公营企业,如中华电信和中钢等,政府有必要促使其将超额盈余透过价格机制回馈给社会,而不是任由高层董事、经理人以奖金和分红等手段将企业利得大肆纳为己有。
这波景气严冬,何时才会融雪化冰,目前还看不到出路。马英九预言,明年经济第二季可转为正成长,恐怕只是空包安慰剂,鼓舞不了人心。在这样的低迷时刻,三千六百元消费券确实带给民众一些振奋;但只要公营事业员工一领数十万年终奖金的消息一出,这点宽慰恐将马上会被不平淹没。对此,政府务必要妥善因应,不要低估民众心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