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万维评论 > 正文  

修改《中国入世议定书》凭中国智慧还不够

www.creaders.net | 2011-08-15 11:49:59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网友巩胜利来稿:提要:2011年7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向成员方散发了美国、欧盟、墨西哥诉中国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称中国限制原材料出口不符合中方加入WTO时的承诺和WTO有关规则,而WTO也极有可能判定中国限制主要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规。这是继WTO对中国轮胎出口裁判不满后、美国和欧盟已就中国对铝钒土、金属硅和焦炭等多种原材料、稀土等使用出口“限制”向WTO提交申诉,WTO于2011年2月16日初步裁定中国败诉提出上诉。轮胎特保、稀土等案都是诉诸WTO,且是连续屡战屡败,都已是经过三旬以上的连续败诉,中国对待败诉一般都采取是“焦土”对抗策略,一律不予承认,还将WTO的众官司连续不断、一直接着打下去……

    去WTO接连不断、一直打接连不断的打硬打官司,这不是理性、大国的范例,更不是一个以理服人的大国楷模,相反有“蛮民、刁蛮”的外观。7月15日,《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发表梅新育文章,主张《中国入世不平等条款该修改了》,这是一个超前但意义非凡的划时代建议,但修改《中国入世议定书》的国际规则,不是中国一国、单方面能做到的事,要怎样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而顺利办成修改“大事”呢?这是中国需要用“大智慧”、体验国际关系“真功夫”等合力来办成的国际大事。在当今国际社会,不管是联合国、还是WTO、更是G20等国际组织,中国与所有的国家都一样,只有一票,然而用“这一票”去撬动国际组织,赢得国际“大家庭”的支持,这需要实实在在的“人脉”“话语权”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这方面的有效建树,逐步去赢得国际“大家庭”的谅解和那更多的国际场合三分之二以上“大家”意愿……


    (Ⅰ)、

    以稀土案为例,这一争端早于2009年夏就已开始,当时欧盟、美国与墨西哥先后将中国的原材料出口限制政策告上WTO,三方所列举的原材料涉及铝土、焦炭、萤石、镁、锰、硅铁、硅化碳、黄磷和锌9种。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针对上述9种产品的诉讼不过只是投石问路而已,美、欧(还有日本)的真正目标其实意在稀土。WTO开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先例,一旦日后关于稀土的裁定也得以成立,那么按照其所涉及的影响面,这将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整10年以来遭受的最大挫败。

    中国显然不会轻易接受WTO给自己送来的这份十周岁贺礼。7月6日,就在WTO裁定中国原料出口限制违规的第二天,中国商务部就此做出回应,称中国政府近年来对部分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资源性产品加强了管理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虽然对国内外的使用者有一定影响,但其符合WTO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据悉,中方目前正在评估专家组的裁决报告,并将根据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准备本案的后续再上诉工作。

    不过,中国国家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同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将依据WTO规则,继续完善稀土出口政策。看得出来,面对不利的态势,中国或许将不得不寻找更为温和的寻替代办法。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稀土战争”由来已久,主要原因在于后者不满中国近年来逐年减少稀土出口,这一争端自2010年下半年起骤然升温。2010年9月上旬恰逢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而日本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进口国,且其进口几乎全部来自中国(日本是世界第二位的稀土消耗国,进口了全球近20%的稀土),许多西方媒体一时间纷纷炒作“中国试图以控制稀土出口来实现政治目的”。2010年10月底,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公开呼吁美国及其盟友减少对中国稀土生产的依赖,还称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能是全球法制国家、市场经济地位高官就此问题发表的最为直率的言论,同时也把围绕稀土的争端推上了高潮。为了消除整个世界的担忧和误解,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中国从温家宝总理、李克强副总理到国务院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多次地表达过中国不会禁止或限制稀土出口的意思,中国方面还再三希望各国不要把稀土贸易问题政治化。但到了国策和执行,中国又面临“官本位”等层层的非国家策略的“权力”管束。

    那么稀土究竟为何如此牵动人心呢?因为它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稀土是对镧、钆等17种特殊金属元素的统称,它们或具有强大的磁力,或能够提升金属的耐高温能力。这些元素广泛使用于所有工业领域、尤其是对当前非常热门的新能源和其他高科技产品至关重要。因此有人说,如果没有稀土,现代经济的大部分就会停止运转。

    中国目前几乎垄断整个世界的全部稀土供应——供应了全球95%以上的稀土产量,当然自己也消耗了全球一半以上的稀土。因此,邓小平曾经在20年前说过这样的话:“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据说,这句口号被雕刻在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商——包钢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墙壁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名为“稀土”,它其实并不稀少,世界各地到处都蕴藏着丰富的稀土矿产,中国的稀土储量只占全世界总储量不及40%。因此,其他国家的稀土与其说是太过稀少,不如说是因为开采成本太高而难以或不愿意生产。

    中国的稀土策略为什么遭到这么多国家的一致反对?中国为什么不去逐个、逐次地化解这些国家的长期矛盾?这样怎么不“孤立”国家与国家间的大国关系?甚至在国际环境中被长期“孤掌难鸣”、怎样成为“共鸣”?

    撇开西方人对中国“政治动机”的无稽揣测,近年来中国政府限制稀土出口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首先,稀土的开采和加工会造成大气、地表水、土壤等各方面的严重的环境污染;第二,过去10多年来国际市场稀土供大于求,中国厂商毫无定价主导权,价格一路走低,出现了所谓“金子卖白菜价”的局面;第三,由于中国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的稀土消耗过,按照现有生产速度,有报道称,中国的中、重类稀土储备只能维持15-20年,最终可能自己都需要进口;第四,中国还希望鼓励国外稀土用户企业把企业和生产设施搬迁到中国境内,而不是向境外出售廉价的原料,这对于内蒙古等稀土大省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税收乃至促进整个中国制造业升级等都是异常重要的推动。

    (Ⅱ)、

    应该说,上述诉求无一不是合情合理的,因此近年来中国对国内稀土的开采和贸易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单就此意义上说,WTO对中国的裁决是非常不公平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义务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别国造福,这也就是中国上下对上述裁决感到特别委屈的原因。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看到,中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正当利益,却采取了不少非常错误的手段。有观点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才是陷自己于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的症结所在。自2008年起,中国对稀土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下述政策——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颁发出口许可证,且配额逐年下降;二是对大批所谓“散、乱、小”的矿山实行关停重组,试图将全国的稀土生产整合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开采商和加工商的联合体,并成立被称为稀土版“中钢协”的拥有巨大行政权力的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目前,北方的整合已经完成,基本全部集中到内蒙古包钢稀土公司那里;南方的情况相对比较复杂,五矿等正在积极筹划整合大业;三是,与此紧密相关,建立所谓稀土储备制度,并划定首批11个国家规划矿区,由政府设定行业准入条件和批准开采者;第四,提高稀土产品出口关税和稀土资源税。且不说这些政策中有一些“中国特色”——如出口配额和提高关税——很可能与WTO规定相冲突,即便不考虑外部因素,仅就促进行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一目标而论,这些政策也大多是弊多利少的。

    例如,出口配额的限制和减少,一方面推动了国际市场稀土价格的飞涨(这是欧美国家不满的根源),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的产能并未随之下降,造成内外差价更加悬殊。其最终结果是两个:一是出口配额本身价格的大涨;根据国家规定,出口许可证的转让和买卖是非法的,但事实上这个市场不但一直存在,而且最近一年来日益抢手。据报道,一吨稀土的出口许可证的市面价,已经从几年前的几千元涨到了半年前的20-30万元,眼下又进一步涨到40-50万元,这几乎使得出口许可证的身价已超过稀土矿产本身!二是极大地刺激了稀土走私。权威人士估计,仅2010年,中国走私出境的稀土可能已超过3万吨!这是中国国家要自正、才能正人的根源。

    上述政策的更大的害处还在于,人们一目了然就可以看出,它们归根结底都是通过行政力量将原本已经具有市场化雏形(虽然可能比较乱)的中国稀土的开采、加工和出口垄断于少数几家大型国有企业(甚至是央企)手中。这很像10多年前的所谓“石油产业整合”。但多年来的经历已经告诉中国,国有行政垄断企业的存在,已是中国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障碍之一。而且,退一步说,指望它们去保护环境、实现技术进步也根本是幻想。这是因为,说到底它们本身并不是真正的生产者,就像其他行政垄断央企——最典型的是基建施工企业——一样,真正“干活”的人是它们的转包企业,也就是说,还是那些散、乱、小的民营企业,国有垄断企业不过是一些由政府的限制性政策(包括准入证、许可证等等许多民营企业不可能逾越的坚固壁垒)供养着的“食利者”而已!

    (Ⅲ)、

    真正能够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的稀土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是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引导,提高稀土在中国的生产成本,这样,市场之力就会自发地减少其供应和出口。而所谓提高成本,就是要对稀土生产制定门槛和要求更高的环保要求和地方环境污染补偿(如排污费用等),同时大力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和待遇标准。长期以来,中国的稀土之所以卖得那么便宜,就是因为生产它产生的外部成本(如环境污染)由全社会共同承担了(当然这是中国自己的根源问题),只要中国把这部分外部成本适当地折算成经济成本由企业独自承担,何愁稀土不卖出黄金价?而现在中国不从这个根源上去着手解决问题,反而试图把这部分的外部成本集中起来,转化为少数垄断国企坐享利润,岂不是缘木求鱼?
 
    7月14日中国人民日报旗下《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发表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的新论《中国入世不平等条款该修改了》一文,此文一出引起中国上下引起震撼:其中有编者按、并作者核心观点认为:《中国入世议定书》的若干条款早已为人所诟病,因为这些条款准许其他世贸组织成员方在中国入世后15年内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12年内可对中国特定产品实施过渡性保障机制,令不少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中颇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

    另外,15年过度,很快就会过去,为此而大动干戈、修改中国第一广泛国际地位的《中国入世议定书》,需要权衡把握全球国际经济风云、中国当前的驾驭能力等等国际力量才是。

    7月17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日前最终裁定,中国在与欧盟关于紧固件的贸易争端中胜诉。同一天,新华社发表评论称《中国入世十年来起诉欧盟第一案:用世贸规则维权》。中国官方明示:此案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起诉欧盟的第一案,显示了中国积极利用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维护权益的决心与能力,表明中国正以日益成熟的姿态融入和促进世界贸易。

    主张彻底修改《中国入世议定书》的国际规则,谈何易?可能是中国建国62年从来没有的“天事”。这是一个重大国际“游戏规则”改变的一个重大问题了,要改变《中国入世议定书》,首先、是这个《议定书》成员签署的大多数国家同意,或最少要取得半数以上成员国同意、支持才能够进行;如果不能取得大多数签署成员国的同意,那么讲中国来修改、改变《中国入世议定书》,则完全是对牛弹琴,既是喊100年也等于零的事,这是改变国际游戏规则的一个先决条件;(二)、是要权衡、衡量改变这个游戏规则国际场合的“可能性”。参加《中国入世议定书》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有124个政府和欧洲共同体的签署代表;相反,其它国家也毁约要求重新签署怎么办?能这样来玩国际“游戏规则”吗?(三)、WTO(世界贸易组织)本已面临着是继续前行、还是就此止步的生死存亡的考验,WTO至今20多年没有取得一项国际共识大游戏规则进展,还怎样继续走下去?——这是做为中国“大国”要考虑的在国际事务中、有关中国与国与国家的重大问题,而不是中国国内单一的中国自己内政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近10多年以来,WTO已经陷入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僵局,没有通过任何一项贸易规则升级,没有达成任何贸易游戏规则发展。世贸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本应对世界自由贸易继续发挥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但是现在情况如何呢?从目前的国际贸易大局势来看,世界还不能没有WTO,不能没有世界贸易组织,即便没有“多哈回合”,全球化仍会进一步发展,只是冲突更多,解决机制更难,各国各自为阵,各国贸易还能诉诸WTO机制解决吗?现在,21世纪之后的全球各国,还需要一个全球性贸易解决的游戏规则和机制吗?

    如果中国依然坚持1970、1980、1990年代的国际关系,那么依然会陷入中国前30年国际社会中“孤掌难鸣”的境地,一如长期与朝鲜走在了全球各国相向的另一极端;再如今天发生在利比亚问题上,中国也基本回归国际主流社会。长期与国际社会悖论,难免会树立起一个“大国”取得“话语权”在国际场合的主流趋向。

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已经不是1970、1980、1990年代那个可有可无、无举轻重的一个国家了。于是,中国的国际实践与动作也决不能象1970、1980、1990年代之前那样呆板而僵死。21世纪的中国国际关系,需要融进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动力和一个大国责任,需要考虑与全球各国经济、国与国的主流大方向;特别是这个13亿人口的国度,还要知道考虑它国、大多数国家的感受与这个大国的国际关系;在当今国际社会,不管是联合国、还是WTO、更是G20等国际组织,中国与所有的国家都一样,只有唯一的一票,然而用“这一票”去撬动国际组织,赢得国际“大家庭”的支持,这需要实实在在的“人脉”“话语权”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这方面的有效建树,逐步去赢得国际“大家庭”的谅解和那更多的国际场合三分之二以上“大家”意愿……(作者系《国情内参》首席研究员)

   0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