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中国民众反对一味优待海归(组图)

www.creaders.net | 2013-01-02 21:18:30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万维读者网记者上官天乙综合报道:从1978年到2011年底,中国留学出国总数224.5万人,累计回国81.84万人,回归率36.5%。近5年来,留学人员回国人数出现爆发式增长。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至2011年的4年间,回国人数总和约50万人,远超1978年至2008年间30年的总和。据《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统计,2011年有18.62万海外学人回国发展,创下历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之最。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政府为吸引海归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措施。不过,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生邰秋卿在1月2日纽约时报中文网文章里指出,如果政府过度偏袒海归,不仅会挫伤国内专家和民众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能引发他们对海归的敌对态度及对政策的不满。

2012年11月,作者和另一位耶鲁大学政治系博士罗里.特鲁克斯(Rory Truex)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0多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中国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试图通过分析国内民众对海归及其所享受政策态度,进而评估国家人才战略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中国民众普遍支持政府引进更多海归,但被访者也唿唤“土鳖”和“海归”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对海归的优惠政策应有限度。

据调查,总体看来,中国民众对政府增加引进海外人才的支持率较高。有76%的受访者支持或强烈支持这一政策。但对“教授”,“企业家”,和“留学生”不同类型海归的欢迎程度不同。有80%的民众支持或强烈支持政府吸引海归企业家回国创业。相对而言,对增加吸引留学生政策的支持率最低,为68%。

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对海归的支持度主要取决于海归群体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其中,海归企业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直接,他们不仅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且能创造许多就业岗位。相对而言,留学生群体一方面质量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他们回国后需要和本土毕业生竞争现有的工作岗位,因此难免被认为有“抢饭碗”之嫌。

(很多“80后”海归选择从基层起步。图为海归村官。高延秋摄)

受访者可以接受给予海归一定程度的优待。但当海归和同类本土人才的待遇相差较大时,对政策的反对也就随之上升。

徐女士在浙江省一所高校的经济系任教,谈到学校里引进海归专家的待遇问题,她颇有微词:“我比较反对现在院系里搞的一刀切政策,只要是国外回来的教授,就享受特殊津贴和一大笔科研经费。”

海归魏天(左)正在接受面试。每月底薪3000元,她认为可以接受。韩冬野摄

文章说,“许多受访者对海归政策的不满并不是因为害怕和海外人才直接竞争,而是因为政策倾斜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让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目前的这些制度大多只针对海归,并没有惠及本土人才。这会挫伤本土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此外,因为有了资金保障和税收优惠,不少原先并不适合创业的海归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创业大军。更有一些海归将低价得来的创业园土地高价租出,赚取差价。这样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政府制定针对海归优惠政策的初衷。

据调查,中国民众对已经回国的海外人才并没有太好的印象。59%的受访者认为海归并不见得比国内同行优秀;53%认为海归具有国际视野,并且有学识;52%的人认为海归比较理想主义,对中国当下国情不很了解;42%的受访者认为海归有自己的圈子,自视清高。只有30%的受访者认为海归非常热爱本职工作,17%认为海归在工作中很容易与他人合作。

文章强调说受访者对海归的态度受政府人才政策的影响而波动。“当海归所享受的待遇越优惠,民众对海归的负面评价也越多。”一味偏袒海归,可能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

(杨恭如展海归真实就业实力,在都市轻喜剧电影《你是哪里人》中出演一名“出口转内销”的海归人士——蕾。)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财政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的海归每人提供100万元的科研经费;武汉为入选“511黄鹤英才计划”的领军人才给予300万元至500万元的资金支持;长春设立了每人300万元的“天使基金”;杭州“海创园”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海归提供配套经费300万元,此外还有融资担保、取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户籍限制,为海归提供人才公寓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不过,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2012年,中国海归已经迈进平凡时代。海归就业难、起薪低等问题在2012年更加突出。到基层工作,是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的道路。

《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在海归创办的企业中,本土人才在销售市场、生产运营、财务和人事等职能上发挥重要作用,而海归主要是在研发方面贡献突出。

2012年,是海归低起薪的开始,婚恋难也成为普遍现象。据某机构调查显示,在超过8000名的受访者中,约36.5%的海归年起薪在4万元;年起薪4万元至6万元的海归约占总数的30.7%;而每年起薪在6万元以上的仅占32.8%。

据报道,2012年一份海归求职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企业表示,在招聘时不会优先录用海归。海归在创业上也遇到不少问题。匹配资金难觅难住了海归,而海归项目的科技含量则难住了地方政府。对于海归创业,有关政策一般要求创业个人提供匹配资金。但刚回国的海归、专家或者教授很少有创业的启动资金,无法承担如此大的风险,于是就产生了不少问题。

东方网据新闻晚报报道,继2008年、2009年出现一波金融海归大回流后,2012年从年初开始就再现一股海外华人回国发展热潮。尤其11月国内一家券商公布了2013年校园招聘笔试名单,其中“优质岗位”的竞争者不乏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海外名校硕士,而大批国内大学的研究生则出现在“投资顾问”、“柜台业务”等“基础岗位”的候选名单中,令不少人调侃“海归抢饭碗,国内硕士站柜台”。

资深就业专家闫岭表示,年初她和同事们就接到80多名海外工作人士或即将毕业的留学生的远程咨询案例。如何实现海外经验和国内职业生涯的“无缝对接”,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然而,动心想归国发展的人因长年在外,缺乏对国内就业行情的了解,对相关行业、岗位信息都往往无法掌握第一手信息,不少人回国后出现了发展受阻、职业定位迷茫等现象。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深入北京、广东、江苏、广西、湖南、重庆、四川等地采访发现,在海归群体中,除了高学历、高收入、很抢手的“海鲜”,还出现了很多归国创业、从政的“海创”“海仕”以及就业遇阻、打拼艰辛的“海草”“海带”,甚至出现不少因不适应国内环境而再次出国的“归海”。

“海鲜”人群中最受人关注的是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专家们。国家和引进单位为这些高层次海归提供了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和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据中组部对661名高校、科研机构“千人计划”创新人才调查显示,他们共承担实施了1737个科研项目,人均项目数达到2.6项,经费总额为108.9亿元,人均经费额为1647万元。

(由曹保平执导,聂鑫、童蕾、罗晋主演的商战大戏《海归海归》剧照。以北京中关村、美国硅谷为背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海归”选择回国自主创业。其中在全国已经建成的160余家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就吸引了2万多名“海归”入驻,开办企业8000多家。在北京等地,甚至出现留创园建设速度赶不上“海归”入驻速度的现象。

目前各地普遍为“海创”提供启动资金补贴、房屋租金减免及创业辅导等服务,使大批留学人员企业成功孵化。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中,80%是留学人员企业,总市值300多亿美元。

海归从政的人增多,层次也日渐多元化。长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意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长沙市直单位、工业园区到区县(市)乃至乡镇和农村,每个层级都不断有海归加入。

随着留学的大众化和自费留学潮的兴起,海归并不都是学历高、收入高的高精尖人群。留学生数量迅勐增长,随之产生了一个数量庞大、在普通职员岗位就业、在基层打拼的“海草”群体。

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很多“海草”对于企业性质和薪酬水平的要求逐年下降。根据启德教育集团近期发布的《2012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在新的“回国潮”冲击之下,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都选择回国就业。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元,67.2%起薪不足6万元。

海归人数的扩大和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得海归不再是身份光鲜、不愁就业的代名词,其中一些海归成了求职时到处碰壁、不得不暂时待业的“海带”(海待).

海归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在金融业就业者高居榜首;从所在单位性质看,71.2%的海归就职于私企,有11.3%就职于外企,有8%就职于事业单位、大学和科研机构,6.9%就职于国企,还有2.6%就职于政府机构。欧美同学会透露,截至2012年10月,2003年换届后的581名省部级官员中,海归有47人。

很多海归在采访中表示,国外讲究契约精神,而国内更注重“人情往来”,给创业就业带来挑战。“我们不怕竞争,就怕拼关系。”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