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海外学子学成难归 海外人才“很受伤”

www.creaders.net | 2013-09-12 22:25:08  中新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英国《侨报》报道,英国一直以来都以高等教育闻名,每年有十几万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到那里求学深造。而中国的企业和政府也对于海外人才十分看好。近几年,不少企业和政府都纷纷向海外人才抛出橄榄枝,希望通过优越的政策条件将好的人才吸引回流,助力当地发展。然而,事实是否让双方都实现了双赢?

  就业岗位:理科生笑文科生哭

  《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2012)》显示,海归人员的主要学科背景为商科或者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和工学,这4个学科留学回国人数占总回国人数的77.8%。除了这四大专业以外,留学回国人数占比较多的是文学。这些专业的初级人才在国内就业市场上也趋向“饱和”,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难。

  记者参加了多场国内企业海外招聘会发现,来招人的企业都集中在高科技或者技术类行业,岗位9成以上是科研、技术类,这让文科生们“非常闹心”。虽然,部分企业单位和地方政府都承诺将增加人文类或者非技术类岗位,但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表。因此,“文科生们”回国就业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不过,一位来参加招才引智项目的企业经理李女士也告诉记者,其实所谓“重理轻文”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很多在国外留学的理科生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并不高。一些在英国读一年制硕士的学生更是让企业“犹豫不已”,“一年的时间,真的能学到多少东西也是个问号。”李女士说。而那些具有高端技术和科研能力的海外人才回流率其实很低。

  伦敦政经学院金融博士沈吉认为海外学子应注重分析就业市场的结构,区分不同企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粗略来说,海归人员按照其经验技术才能也有高中低三等。高者,业已在海外打拼数年,拥有完美履历和完整的海外关系网络,或者在专业方面颇具实力,确为国内紧缺之高端人才。中者,往往学历过硬,且有数年海外工作经验,事业完成起步,正迈向厚积薄发的关键阶段。低者,特指那些刚刚在海外拿下学位的留学生们。高中低之分,没有褒贬,只是从人才发展成熟的现实阶段出发予以分类而已。

  其实,国内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很大,高端人才在国内发挥的空间也很大,但是高端人才回国的条件也最苛刻,因为他们这样做势必要放弃打拼多年所得而在国内另辟一片天地。低端人才的数量最多,但是因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想要光靠语言或者学历的优势就在国内就业市场无往而不胜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国内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同时国内本科教育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国内学生也能参与丰富的对外交流项目,很多学校也开始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引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派遣学生前往海外求学。很多企业也相信,国内优秀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与海外留学生完全可以同台竞争,对海外文凭的迷信也已退潮。

  说到文理科就业形势,应该看到国内企业对文科生的需求也并不小(比如报社、律所等),但是这些企业未必愿意到海外对口招生,一方面海外留学生所学可能与国内实际需求差距较大,比如法律等学科,一方面这些单位如果愿意到海外招员,可能更倾向于中高端管理人才,在国内人才供给大,海外留学生优势并不明显。当然,很多在华的外企可能会青睐相关专业的海外毕业生,这一倾向也应注意。

  职业规划模煳、回流集中增加淘汰率

  如果说经济转型是外因,那么职业规划模煳,缺乏工作经验就是“内因”。在多场招才引智推荐会上,很多学子都带着自己的简历甚至成果作品希望有所收获。但能最终“一锤定音”仍属少数。

  部分企业领导告诉记者,来应聘大多都是应届毕业生,本科和硕士生基本都没有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对此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因为在英国读书的学生本来找工作就难,所以可以放宽。但是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则说,“虽然英国大学的学制较短,但学生还是可以努力去找一些短期的实习工作,工作经验和工作机会一样,要找才会有!”

  更让他们不解的是这些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完全没有明确的规划,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对于自己以后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定位,对于公司的定位也不够了解,怎么能让公司相信你?”一位来自广东金融企业的负责人说。

  除此之外,海外人才对于“回流地”选择也束缚了发展。从几次“招才引智”活动可以看出,来的企业大多来自江浙、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有实力、有政策、有容量。而学子们也大多希望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记者早前在甘肃兰州经济新区采访时了解到,兰州新区对于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与一些一线城市相比没有多大的差距,但是到目前为止,也只吸引少数港澳台地区人才到此发展。不难看出,大部分海归对于二三线城市依然兴趣寥寥。

  一家猎头公司的负责人Iris就说,“现在海归含金量已经打了折扣,不少企业在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再把海归作为制胜的砝码,要能力不要背景也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在这种环境下,期望在一线城市扎根的海归们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政府企业“消费政策”海归成牺牲品?

  与企业“凭本事说话”的宗旨不同,很多地方政府却对于海外人才青睐有加。在他们看来海外人才更具有国际化视野,他们在国外接触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对于新事物和新观念的接受能力更强。因此不少地区政府也向海外人才抛出“橄榄枝”。

  一位受访者向记者透露,自己来自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出国留学多年,在毕业时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于为了吸引海外人才开出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就包括可以通过面试成为正式公务员。“听说通过面试后可以想到政府机关工作,1到2年后就可以转成正式公务员。”然而,没想到的是,今年国家对于公务员编制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所有人必须参加并通过公务员考试才可以成为公务员。“原来的承诺都是口头的,新的规定卡的更严,转正几乎没可能。”他说。

  政府碍于制度无法兑现承诺,那么企业呢?记者了解到,因各种利好政策而被吸引回国就业的海归们也有同样的境遇。不少海归表示,当初企业来招人的时候,都承诺各项优惠条件,但是等真正开始工作后,却发现一切都不是那么“美好”。“公司在招人的时候说就算我没有工作经验也没关系可以进了公司再学。但是我了公司后发现,我一个新手近来根本没有用武之地,都是一群前辈们在做事,他们有经验、有默契,我一个新人又插不上话,真的无所适从。”在一家投资公司工作的Lisa说。

  实际上,与lisa有同样遭遇的海归不在少数。很多海归们都表示,用人单位在招人时都表现得“十分宽容”,实际工作却变成“以成果衡量价值”。这让原本抱着美好希望的海外人才“很受伤”。

  海归就业 先转心态再转脑筋

  那么,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海归们要如何适应和解决呢?

  首先,要摆正心态,中国现在的发展需要人才,但是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人才观和人才体系。一是对人才重用不重养,过于重视现成人才的引进,而轻视人才的培养,使得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二是重“近利”轻“远能”。总是只关心人才是否现在就能为企业带来利益,而而不关心人才是否具有长期潜在能力。使得一批现在学习冷门专业的海外人才缺乏就业机会,而不得不另谋出路。因此,如果你也是海归,不要只是一味抱怨,因为目前的环境决定了很多海归都只能成为“海带”。所以,自己要做的是在了解当前环境后,积极的自我调整,去适应和利用环境。

  其次,在出国留学时应该有好的规划,尽量规避那些在国内已经“人才过剩”的行业,选择一些像社会福利、医疗、高端管理等专业在目前国内却很稀缺的专业。另外在国外时,留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了解西方公司的运作模式,同时还要学会建立国际人脉网络,对回国工作更有能帮助。

   0


热门专题
1
苗华被抓
6
美国大选
11
台湾大选
2
川普
7
以哈战争
12
李克强
3
俄乌战争
8
巴黎奥运
13
中国爆雷
4
中美冷战
9
三中全会
14
李尚福出事
5
万维专栏
10
中共两会
15
秦刚失踪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