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总说,移民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不论你是通过什么项目移民,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才能实现我们追求的“安居乐业”。
每一个“一代移民”,从踏上这片陌生土地的第一步开始,人生就进入了某种归零的状态。而再次出发,这一路不说让你脱胎换骨,也称得上“满路荆棘”。
今天的移民故事,是一个在加拿大生活了20年的朋友,倾情讲述他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
那时候,温哥华的华人虽然也不少,但是以香港人居多,所以如果想找这种工作,“粤语”就是一个必备技能。
我是上海人,本身对粤语一窍不通,学起来也很有难度。我记得当时有个传统的港式茶餐厅招服务员,就是有早茶、晚市的那种,菜单好几页,菜品几百个。而做服务员就需要记住每一个菜品的名字,以及它们的粤语发音。这对我来讲太难了。
我当时有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他是广东人。我被逼得没办法了,就想了一招——就是让我朋友把餐厅菜单上所有的菜名都念了一遍,我用录音笔录下来,回家后反复听。这样才能在服务客人的时候,知道他们点的是什么。
即便是这样,我后来也没能在这家茶餐厅留下,因为粤语实在是太差了。
我还曾在洗车行干过,而且一干就是两年。
那份工作是我看了网上的招聘广告自己找过去的。见了面老板就问能不能干。我就说,洗车不就是体力活儿嘛,我可以的。
因为是新人,所以老板就安排我从洗轮胎干起。洗轮胎是一个很辛苦的活儿,因为除了要清洗轮胎,还得挨个打胎油,也就是说洗一辆车至少要起蹲8次。
那时候,洗车行在温哥华比较少,所以生意特别好,很多人都来洗车。我会从早上9点钟开门,一直洗到下午6点,我计算过,平均下来每天至少100辆车。这意味着我每天至少要起蹲800次。
我的膝盖是严重劳损的,后来有一阵时间我得了骨质增生,严重的时候膝盖都是肿的,没法弯曲,所以走路、上下楼梯都不行。
那时候也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案。我记得很清楚,去看医生就是找理疗师,费用是$50一次,他都是怎么处理呢?就是帮你用那个梅花针在膝盖上放水。因为膝盖劳损严重,就是里面有积水,所以它不能弯曲。放了水之后,膝盖就能动了。好了后可能只休息一两天,就还得继续去干活。
我在这个洗车行陆陆续续干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这是一份全职工作,也是我当时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因为收入还是不够开支的,所以我下班之后还有做兼职工作。
我记得车行是下午6点下班,然后我就会去附近一家餐馆打工。那家餐厅现在已经换了老板、改了名字,当时是一家火锅加烧烤的店,我一开始是从洗碗工开始的。没办法,新来的员工总是要做最苦最累的活儿。
后来店里有个帮厨走了,老板觉得我人还不错,就让我在厨房做帮厨了。
帮厨做什么呢?就是刨肉。
那时候那家店的火锅是“自助”形式的,我记得当时很多学生就会攒很久的钱然后过去大吃一顿。
所以这一顿一定要吃饱,要点很多菜,各种各样的牛肉羊肉鸡肉的。
而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后面刨肉。去冷库里拿冰冻的鸡肉羊肉牛肉,然后用刨肉机一片一片地手工刨成片。不仅是切片,还需要摆盘。
那老板是香港人,比较讲究,会要求我们把肉片卷成卷,然后一片一片放好,摆得漂漂亮亮的再拿出去。
那时候老板常跟我们说:“你们眼里要有活儿”。就这句话我一直记得很清楚。意思是手不能停。
因为我们打工的时候,老板是每15分钟算一个节点,这样一个一个节点来。就比如说你这半个小时完成了,后面没什么活儿或者客人不多了,那么老板可能就让你回家了。所以你一定要自己找活儿干。
比如说快到9点半了,你就一定要自己找活儿干,这样你才能再干到9点45,如果快到9点45了你又能找到活儿那么你就等再干到10点。工时就是这么一点点攒出来的。反正就是你要比较勤快,老板才觉得薪水付得值,你才能多留在那里。
说起来,那时候竞争还是挺激烈的。那个年代的留学生因为家境、汇率等原因,和现在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那个年代的留学生们基本都需要打工来补贴生活开支。所以如果你觉得没活儿干就站在那里,那老板肯定看你不舒服,就会让你早点回家了。
正式移民之前,大概的打零工经历就是这样的。
我正式移民也就是拿到PR是在2006年。从此以后我就可以正式找工作了。加拿大是这样一个社会:很多工作,特别是一些比较好的工作,它都需要朋友或者熟人的推荐。所以这边的第一份工作其实挺难找的。
我记得当时发了很多的简历,得有个50、甚至100份简历出去,都没有消息。
当时我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是机缘巧合。我坐公交车路过温哥华市中心的一家店,看到正在招聘。那家店叫做“FutureShop ”,是一家家居零售店。我在那里一干就是六七年,一直做到2012年、2013年。
我记得我刚去的时候,那边没什么华人,就是没有人讲中文,全部都是西人。我是当时唯一一个能讲中文的销售。
后来随着我们国内移民过来的朋友增多,就有越来越多的华人住那边,他们去店里看到一个讲中文的华人销售,就会觉得很亲切,很多人就找我帮忙买东西,所以我当时生意还挺好的,也认识了不少客人。
不过现在那家店已经没有了,已经改名变成了best buy,估计整个机制也不一样了。
我跟我太太认识得蛮早的,大概2001年吧,那时候我们用QQ聊天室,一群人瞎聊。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就和她认识了。
我们是在2006年结的婚。但当时我其实是犯了一个错误,导致我们不得不异地了很多年。
我自己是在2006年的6月份“登陆”激活PR身份的。我那时候也没有咨询专业人士,就自己脑子里一闪“哎,那得先注册结婚啊,注册结婚后我回到温哥华才能给她担保啊”。
于是我俩就在五一劳动节的时候赶紧去上海注册了。之后我就6月份飞来温哥华“登陆”。
就是在“登陆”的时候,移民局的工作人员让我填一张表。方式是他问我问题,我回答他。具体他写得什么我也是看不到的。
他当时应该是有问我,“你有没有dependent?”。我当时对“dependent”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依靠你生活的人”,就觉得肯定是孩子嘛,所以我就回答说“no dependent”。
后来我很顺利地拿到了枫叶卡。大概过了半年多,也就是2007年的年初,我就自己申请团聚移民,让太太过来,也是自己填了表格就寄过去了。
因为我是在温哥华读书的,英文也没问题的,所以也没有找个专业的人咨询,也没有人提醒,就自己拍脑袋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了。这事儿我回想起来特别后悔。
当时我记得团聚申请还没到移民局呢,在米西沙有个“case processing center”(预审申请的机构),它就回信说你这个申请有问题——你在2006年6月登陆的时候,写的是“no dependent”,但是你和太太又是在5月份注册结婚的,也就是说你登陆的时候已经结婚了,但是你登陆的时候却没有改“婚姻状态”。也就是说你并没有把她添加到你的关系人上去,所以你不能给她做担保。
这其实就是我“登陆”时犯得一个很小很小的失误,但却导致了我太太不能作为我的“被担保人”来办理团聚移民。
当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有两种:
要么就是先不结婚,等我到加拿大登陆,激活PR身份之后,再回去注册结婚,然后再回加拿大过一年之后再给她担保做团聚移民,这也是最常规的做法;
要么就是我们5月注册结婚后,把结婚登记的信息补交给移民局,然后我不急着登陆,要等我太太的信息也整理好了,两个人一起登陆,激活PR身份,领取枫叶卡。
但是我当时不知道这个事情,所以导致我和太太异地了8年,她一直到2014年才登陆加拿大。
其实我2007年收到信之后,也咨询了很多律师,也希望能够通过解释啊、人道主义啊等方式来让移民局网开一面,但加拿大的移民局,流程比较死板,规定就是规定。他们虽然并不怀疑这个事实婚姻,但就因为当时没有把她的信息提交,我就不能给她担保。
后来我们商量了下,还是决定不上诉了。所以这8年,真的挺不容易。
那时候我记得还没有开放旅游签,更没有什么十年旅游签。加拿大的签证还是比较难拿的。不管是留学、移民、商务签证、工签等等都不容易。2008年2009年那时候,加拿大对中国的移民政策没有这么开放,也没有那么友好。签证非常难拿,所以她基本上是过不来的。
而且她去填写任何申请表的时候,都会写到配偶是加拿大PR身份,那么签证官就会怀疑她的移民倾向。所以她一度是任何签证都办理不下来,都是被拒签的。
所以那8年,我们就要么我每年回国待一两个月,要么我们去第三国家相聚。比如去美国、印尼什么的别的国家旅游。
那8年真的是挺辛苦的,幸还好她一直支持我。
两地分居的那段日子,我们彼此都为团聚而努力着。两人都埋头工作,我在加拿大拼命上班,他在国内也是这样。
后来直到2012年,我们又重新办理了一次团聚移民。也是机缘巧合吧,那个时候办理移民的人很少,可能移民局比较有时间,所以就认真看了我们的case,就给我们批了。所以我太太终于在2014年4月份登陆加拿大。我跟她一起回的温哥华,开始了在这边的生活。
我现在是一个全职地产经纪,主要在大温地区做地产销售。
我其实一直对地产行业比较感兴趣,我很喜欢加拿大的建筑,各种造型的建筑。我记得以前自己经常开着车到处跑,去看人家的独立屋。就是和朋友一起,今天去西温看看,明天去温哥华看看。
大概是在2015年吧,我那段时候正好没那么忙,于是就去UBC的Sauder学院读了一个realtor课程,拿了一个房产经纪牌照。从此我就转变成了一个全职地产经纪。
我挺喜欢这个工作的,入行以来也有很多故事。
你每天面对不同的买家、卖家,面对不同的客人。也许对我们来讲只是一个交易一个transaction,但是对买家来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选择,是他们人生当中的一个重大决定。
所以我其实是觉得有成就感在其中的。不管是帮客人找到合适的房子,还是看他们卖了小房换成大房。
我觉得加拿大这边买卖房子的频率比国内要频繁的多。我有些客人都认识好多年了。他们最初可能只是单身一个人,买了一个一室公寓,然后等结婚了或者父母要过来了或者拿到移民身份了,就会卖掉小公寓,换一个大一点的联排。再然后有了小家庭、有了孩子,房子又不够住了,就会再把联排换成空间更大的独立屋。
所以我们房产经纪的角色不仅是一个销售,还是一个陪伴者。我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因为看着他们的家庭慢慢变大,而我们一路陪伴。
我当时来温哥华的时候才20多岁,如今一晃20年过去了。所以说我差不多一半的人生经历是在加拿大温哥华度过的。
我觉得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可能在国内会得到很多父母的支持、家庭的帮助,但是在这边基本上就是要靠自己。其实“独立”这个事儿是我在这边慢慢养成的。
当然我其实也是挺幸运的,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人。不管是留学时代还是后来工作之后,我都结识了很多朋友。有些朋友甚至已经认识了十几二十年了。
我现在的朋友们基本都是在这边认识的,而且都是认识了近20年的。他们已经从最开始大家一起吃吃饭,打打电话的那种朋友,变成了很熟悉的家人一样的关系。我们逢年过节的也会聚一下,往事都历历在目。
我想,这些人会是我一辈子的朋友。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噩耗接连传来 中南海焦头烂额 |
2 | 前中南海官员:中共大变局已经到来 |
3 | 习近平有多狂有多狠?默克尔回忆种种细节 |
4 | 内幕首发:习家军惨烈大火拼第二幕开演 |
5 | 突传川普将有“重大”宣布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1 | 为何中共官宣苗华落马,却否认 | 胡亥 |
2 | 赵晓:美国白左所犯的 N 个错 | 万维网友来 |
3 | 突发:国防部长董军东部战区司 | 雷歌747 |
4 | 薄熙来出席薄瓜瓜婚礼有感 | 体育老师 |
5 | 习家军若被一锅端,中国会发生 | 文庙 |
6 | 上了安全局的黑名單 | 底波拉 |
7 | 狗奶奶露营记之三 | 野狼巴克 |
8 | 是不是谣言都万分危险了 | 三都瓠瓜 |
9 | 何宏军是贾廷安马仔 是习张博 | 胡亥 |
10 | 试析马斯克的新使命;专访马斯 | 玉质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