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在美国生活了12年,我恨这个国家吗?

www.creaders.net | 2025-10-21 15:46:42  户回的空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前面两篇文章激起了很多讨论,不少人认为我的观点过于偏激。思考后,我觉得确实没有客观描述我的美国体验,所以想重新写一篇,尽量在我有限的个人经历内做到更加客观,中立。

我16岁独自来到美国念高中,至今已经12年。这12年里,我经历了奥巴马时代的德州,Trump第一任期的康州,疫情期间的纽约,以及后疫情时代AI红利下的湾区。我至今记得大一开学第一天因为Trump胜选,日本电影史教授在课堂上当众哭泣,也记得2021年拜登胜选时哲学系PhD室友激动的眼泪。

12年来,我始终不觉得我被美国接纳过。After twelve years, I still don't feel like I belong in America. 讽刺的是,这句话我似乎第一反应是用英文说。我不属于美国,美国却在我身上划下了无可消除的痕迹。

在华尔街做投行时,我似乎已经achieve了我的American dream。那时候的我在构思下一步要去哪里的时候,从没考虑过离开美国,毕竟我这么多年的人脉资源都在这里。而当年的我一定想不到,几年后我会下定决心离开美国。

……

德州:证明自己的开始

16岁时选择独自来美国,是因为性格敏感的我完全不适应国内的公立教育系统,整个初中都过得很痛苦,甚至有过一些很危险的想法。去美国对我来说是一次自救,是开启第二段人生的机会。

我在国内的成绩其实不错,所以我有强烈的证明自己的愿望。当时的印象里,只有在国内书读不下去的富二代才会出国。而那时候很多人的潜意识都是融入美国、交本地人朋友才是有面子的。如果去了美国然后又每天跟中国人hang out的话,就是不争气的富二代。我很不想成为后者,所以高中的时候选择了中国人很少去的德州小镇,努力学习,一直挑战自己上很难的课程。最终我以年级前十的成绩毕业,拿到了summa cum laude。

要申请大学的时候,我其实就在考虑离开美国了,当时的我所有的美国体验都在德州,而我意识到德州是一个很温馨但是无聊的地方。我读书的小镇里绝大多数本地人都是基督徒,很努力想要做好事,想要帮助你,但他们的眼界非常狭小,对于中国的理解停留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也没有什么意愿去外面看世界。但是,考虑换一个国家读大学的时候,我研究了全球其他地方的教育体系,包括德国、法国、英国,还有日本、新加坡,甚至当年很火的NYU Abu Dhabi。最后让我留在美国的是美国的文理学院教育,它是我当时找到的唯一一个申请大学时不要求定专业,甚至在大三之前都不需要确定专业的地方。我知道我兴趣爱好广泛,也不觉得18岁的我能预判四年后我想做什么。我喜欢文理学院给予我的可能性。

Image

Image

觉醒:发现自己不属于这里

我是什么时候看清楚自己不属于美国的?

可能是本科申请的时候发现本地生的录取率远远高于国际生,很多学校本地生学费远低于国际生,当我想要申请奖学金证明自己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奖学金都不向外籍开放。本科时期找工作的时候屡屡因为没有身份而失去本来已经拿到的面试机会:面试时间都定下了,但Trump一拍脑袋传达新政策,面试就没了。人生轨迹不断被他人改变,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也可能是我在华尔街时期,一度非常崇拜我的Managing Director,一位少有的能在三十几岁做到华尔街MD level的亚裔。但是就连他也在疫情期间反华情绪最严重的时候在纽约街头被流浪汉往脸上吐口水,并且让他滚回中国。

高中时期我意识到自己的机会远远比不上本地人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去办eb5。多年后,我看到我职场上的偶像在时代的浪潮前都可以被一个流浪汉往脸上吐口水的时候,我的eb5仍在排期,也抽中了h1b,但我的精英主义爬corporate ladder梦,以及我的美国梦,似乎突然醒了。我突然开始怀疑是否还要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逆着潮流继续往前游。我也开始怀疑个人的事业成功在时代浪潮面前究竟有什么意义。

湾区:短暂的安全感与内在转变

离开纽约后,在去加拿大重新开始和去旧金山之间,我选择了旧金山。加州是华人的天下,我的安全感强了很多,在加州的两年过的很快乐,但时间蹉跎着,我也到了看开很多东西的年纪。

爬过高山后,那座高山对你就没有太大意义了。我已经完成了很多努力去好学校好公司的精英主义打卡式行为,发现真的拥有那些东西后,内心还是无法获得平静。在零和游戏的思维下,你永远可以所谓的高人一等,也永远会有人高你一等,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是在那段时间开始,我开始往内看,去冥想,思考之后的人生要怎么过,不再觉得职场成就高于一切。

而在某一时刻,我突然有一个闪电般的直觉,我意识到我的人生里是希望有做母亲这一体验的,那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一定不能把小孩生在美国。

我在美国接触过的很多Asian American都在处理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这让我意识到这种cultural limbo的痛苦。这完全make sense,在反华的大环境下,亚裔美国人肯定想往强势文化那边靠近。这是很基本的生存选择,但我不希望我未来的孩子也要经历这种身份分裂的痛苦。

虽然我当时在加州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很完美并且风平浪静:稳定的恋情、很多朋友、硕士满分GPA、从投行练出来的很强的networking skill,找实习和工作都不是问题,但我还是感到强烈的居安思危。我的身份问题两三年内解决不了,Trump再拍脑袋,我这条小船又得翻掉。我真的不想再过寄人篱下,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我前段时间和投行时期的亚裔女mentor聊起要离开美国,她很惊讶,认为所有有能力的中国国际学生都应该想留下来。我说主要原因是种族和身份问题,她说她疫情期间没遭遇任何歧视,让我不要在意新闻里的夸张报道。

但是我亲身经历了,我身边很多朋友也经历了。这让我明白这些年最大的lesson:每个人都不同,不同的个体经验、性格、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人生决策。有些人天生是鱼就要过鱼的日子,有些人天生是鸟就要过鸟的日子。最痛苦的是一条鱼企图成为鸟。

更让我反思的是这种"没留下来就是被淘汰了"的思维。我认识90年代顶尖医学院毕业的第一代移民,因为医生执照不互认,来美国后遭遇阶级滑落;也认识湾区本科毕业两年就拿到百万美金期权的幸运儿。同时,我也认识2018年离开美国去新加坡香港加入区块链浪潮,年纪轻轻财富自由的人;也认识因为没有STEM OPT被迫离开,但现在在欧洲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的人。当然,我也认识留学后选择继续贩卖'美国梦'发财的留学中介,求职中介,移民中介们。

这些截然不同的经历告诉我,把复杂的移民体验简化为"成功者留下,失败者离开"是多么荒谬。时机、运气、政策变化、个人际遇,太多因素在起作用。把这一切归结为个人能力高低,不仅是对现实的误读,更是对做出不同选择的人的不公评判。

回过头看,我对美国的情感很复杂,更像是熟悉中带着距离感。从16岁到28岁这12年塑造了我:我多了视野、经历、流利的英文、更全面的世界观。我在美高换了5个寄宿家庭,有一次差点沦落街头,但这让我比同龄人更独立。歧视经历给了我提高能力的动力,投行经历让我学会如何投资理财,让我有了离开美国的底气。也有人说来美国是为了培养狼性,和最优秀的人竞争。对我而言,我来了,竞争了,发现这是never ending game,而我已经到了想要为自己而活的阶段,不想再像饿狼一样不断为证明什么而奔跑。

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荒诞的事情:我必须先秀一遍我的履历,别人才会认真听我说话。如果我不提那些学校、工作、成绩,就会有人说我英语差、混得不好、太穷了,总之就是个失败者在发牢骚。但是当我提了这些,又有人说我凡尔赛,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个双重束缚就很好笑,仿佛只有赢家才能批评游戏规则,但赢家的批评又不被当回事,因为“你都赢了还说什么”。 

我写这些不是为了否定来美国的意义,更不是后悔。我有12年前孤身来美的勇气,也很高兴12年后我还有敢于放下和离开的勇气。这段经历让我获得很多珍贵的东西,我只是想诚实呈现它的不同面相。深刻的经历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可以同时是救赎与桎梏,成长与失落。

从16岁带着"证明自己"的执念来到德州,到28岁带着"认识自己"的清醒准备离开湾区,这12年教会我: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适合自己的答案。

希望每一个在路上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天摇地动!最劲爆消息来了
2 四中第一天 北京投降了?
3 中国拆解DUV 惹出大麻烦
4 四中前夜,新华社突然失常了
5 四中全会登场 四大网站回避“习近平”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