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留学移民 > 正文  

中国留学生晒十亿家产 亲爸外交护照…网炸了

www.creaders.net | 2025-10-26 23:52:23  留学生日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过去几天,一位自称“安月”的中国女留学生在社交平台的高调发言,再次掀起舆论风暴。她的每一句话、每一张照片,都像在朝着公众的敏感神经连续开火。

“我家有十位数存款。”“八岁时,爸爸给了我290万零花钱。”“我有一张每月额度两万美元的信用卡。”“公务员不需要考试,读完书我爸就能安排我进体制。”—一这些出现在一个

19岁女留学生主页上的话语,再加上她晒出的护照封面、法国凯旋门前的全家福、国外庄园、名牌包、钢琴和豪车,很快让她被网友贴上了“新版北极鲶鱼”的标签。

但这一次,围绕“安月”的讨论,远比上一位“鲶鱼”更复杂。

从“安月”自己发布的信息来看,她目前人在美国,年龄大概在19岁,自称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她明确表示父亲是一位副厅级公务员,而且不是普通的“副”,而是“超级富有的副”。

她提到,自己八岁那年收到父亲打来的290万零花钱,因为“那年爸爸做了一个政府项目,赚了2900万,给我十分之一”。

作为“证据”,她晒出了儿时与父母在凯旋门前的合影、外交护照封面、英国与挪威护照封面,意图证明父亲不仅级别高,还拥有“世界公民”的身份。

中国留学生晒十亿家产 亲爸外交护照…网炸了

图片

她还晒了自己小时候和父母去马尔代夫的照片:

中国留学生晒十亿家产 亲爸外交护照…网炸了

还晒了自己目前在美国住的地方的周边:

图片

这种说法一经发布,立刻引发巨大争议。网友质疑,一个中国公务员怎么可能拥有多国护照?所谓“政府项目收入”到底是否合法合规?

图片

还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持外交护照的规则也早有明确规定,为什么可以流转到家属炫耀用?

这还没完,她还表示,父亲告诉她公务员不需要考试,只要留学回来就能直接安排进体制。

她说起这件事的语气,轻描淡写,但字字句句都在挑战公众的常识。

网友最愤怒的,并不仅仅是“290万零花钱”或“月花14万”的数字,而是这些数字背后的态度。

在她的言论中,充满了对普通人生活的陌生甚至轻视。她说“普通人一年十万都挣不到吗”“买钢琴五十万以内的根本不行”“山姆超市是普通人,菜市场是底层人”——这些表述令人震惊,仿佛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图片

图片

在平台留言区,有网友表示无法理解她每月14万的生活费,她却反问“14万很难吗?”还表示“普通人不懂就闭嘴”。

她的发言不仅刺痛了人们对阶层差距的敏感神经,也戳破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焦虑:我们真的是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竞争吗?

图片

过去几年,公众对“拼爹”“体制安排”“代际特权”的容忍阈值已越来越低,而安月的这些言论,恰恰像一枚引信,把火烧到了最核心的利益问题上。

但比起愤怒,这一次,疑惑其实更多。

有网友敏锐地指出,这些言论太“满”了,几乎像是写好了剧本来挑事:从“外交护照”到“公务员项目2900万”,从“私生子暗示”到“月花14万还说太少”,再到最后落在“此生无悔入华夏”这样的煽情语句上,语气反差极大,逻辑频频断裂。

图片

图片

于是,一种可能开始被讨论:“她是不是反串举报?”——即用极端言论来引发关注,借机抛出某些“问题线索”。

她自己也在平台上说,“之所以在这个平台发言,是因为我爸不看这个平台”,像是在“打擦边球”发泄。而她在文末还不忘写一句:“希望有关部门快点来查我爸。”这句话耐人寻味。

图片

这种反串行为并非前所未见。过去也有留学生在境外社交平台发表极端言论,之后迅速删号消失,留下公众疑云满天。真正身份是谁,言论背后有什么动机?没人知道。

如果“安月”说的是真的,那她无疑是自己掀开了家门口的盖子;如果是假的,那她很可能涉嫌造谣、寻衅滋事。

但不论真假,她呈现出的这套“财富叙事”与“权力剧本”,都已经触碰了人们最敏感的神经。

炫富为何总能引爆舆论?

“炫富”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高度政治化的行为,特别是在中国社交语境中——它早已不是单纯的个人炫耀,而是一种“社会挑衅”。

图片

正因为如此,从2023年的“北极鲶鱼”,到早年的“周公子”“王澄澄”,每一次“官二代”或“富二代”炫富事件的爆发,最终都可能引发调查、处分、问责。

公众的愤怒从来不是因为别人比自己有钱,而是因为炫富者往往还带着特权、带着轻蔑、带着对社会规则的藐视。

比如,“北极鲶鱼”事件中,一名澳洲留学生不仅炫富,还辱骂网友是“韭菜”“小蜘蛛”,声称“没有厅级干部的不配骂我”;最终她爷爷——深圳市交通局原局长钟某被立案调查,查实严重违纪违法,受到处分。

再比如,江西“周公子”晒家族人脉图谱,也引发了纪律审查。

而这一次,“安月”虽尚未被证实身份,但她说出的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态度,背后都隐含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果这些人真的存在,靠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缴纳的税款,又是否正成为他们“买钢琴”“刷信用卡”的来源?

舆论的火力已经到了极点,但真正的监督,不该永远停留在“网友破案”。

网络永远热衷围观,但如果每次都是靠网友追问、靠社交媒体发酵、靠围攻出圈来倒逼调查,那说明我们还缺乏一种更日常、更常态化的监督机制。

翻看安月的主页,名牌包堆成山,豪车钥匙随手拍,国外庄园里的私人聚会照片更是比比皆是。

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一场又一场“鲶鱼事件”的偶发爆雷,而是一套透明、可信的公共审查体系,能对权力与金钱的交叉地带进行及时干预,防止那些本该属于人民的钱,变成别人朋友圈的谈资、视频里的背景、炫耀中的筹码。

是的,我们不怕富人,我们怕特权在炫耀、规则在沉默。

“安月”事件真假与否,尚待官方回应,但她的言论已经像一块石头,投入了社会的湖面。而这片湖水,越清澈,越能照见底部的真相。

   0


热门专题
1
四中全会
6
美伊冲突
11
大S
2
中美冷战
7
以伊战争
12
洛杉矶大火
3
川普
8
何卫东
13
叙利亚
4
万维专栏
9
AI
14
苗华被抓
5
俄乌战争
10
中共两会
15
美国大选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