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社会传真 > 正文  

特稿:老百姓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奖为何单单青睐美国

www.creaders.net | 2000-10-13 11:53:08  北京青年报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媒体“引爆”诺贝尔

  本报实习记者樊宏伟报道 最近几天,您在报纸、电视、网站、广播等媒体中见到的最多的词肯定是“诺贝尔”了,报纸、电视、网站、广播纷纷各出奇招———专题、专版、专栏再加上专家访谈构成报道主体。

  某媒体负责“诺贝尔”报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我一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人民网和新华网搜索有关的报道,人民日报开了一个‘2
0
0
0
年诺贝尔奖’的专题,看起来很方便。但是传统媒体也有它的优势,它们虽然在时间上不如网站,可是它们配的专家访谈和开的专栏往往在深度和贴近性上比网站强。

  “不过我每天上的最多的还是诺贝尔的官方网站,它会在短的时间内发布当天诺贝尔获奖者的消息以及其获奖的理由。这也是我一天最揪心的一段时间,因为6
个小时的时差,使我们常常在晚上7
、8
点的时候手忙脚乱地给中科院的院士、清华北大的教授们打‘骚扰’电话,让他们对当天评出的奖项做专家评述。”

  微观为啥占上风

  本报实习记者黄静报道 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汪同三所长简要分析了赫克曼和麦克法登夺得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贡献,他认为他们把经济计量学的应用由宏观经济学拓展到微观经济学,提出了对离散的微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处理方法。

  汪所长拿买东西举例说,以前经济计量学主要研究定量问题,也就是买几个,而许多数据不能简单用定量方式表现而要用定性方式表现。买还是不买就是一个定性问题,用赫克曼和麦克法登发展的经济计量学可以对这种定性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对生产厂家很有指导意义。

  我国的经济计量学研究和应用是从1
9
8
0
年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的。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莱因带着7
位美国教授来颐和园给经济计量学讲习班上课,培养的一批学者同年组织成立了技术研究所。1
9
8
4
年又成立了社科院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汪所长介绍说,我国的经济计量学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理论研究和方法论研究比较少;应用研究在宏观经济方面取得的成果相对较多。

  黑格曾有8
位中国学生

  本报记者田利平报道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黑格的手下曾经有过8
位中国的科学家。他们原来都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研人员。其中对黑格的工作做出较大贡献的是曹镛,现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曾在黑格手下工作了一年的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李永舫教授昨日对记者说,黑格的主要贡献是在1
9
7
7
年实现了高分子聚合物的导电性。此前,人们所熟知的塑料是无法导电的。黑格的这一研究成果当时就震动了科学界。

  随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参与到高分子导电性的研究中来。中国的科学家们在1
9
8
0
年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多年来在理论上的研究一直是与国际上同步的。不过,李永舫认为由于国内的设备没有国外的好,因此在这一理论的应用上,有一些发光器件我们生产不出来。

  中国目前尚无诺贝尔奖提名机构

  据记者了解,中国目前还没有诺贝尔奖提名机构。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的一位院士曾受瑞典文化部之托负责将诺贝尔奖的宣传材料翻译成中文用于张贴。中科院化学所的施良和教授承担了其中一部分工作。施良和说,按照诺贝尔奖有关章程,有资格提名者应为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或者一些学会。

  施良和认为,诺贝尔奖之所以获得中国人这么大的关注,主要因为在自然科学和文学方面它是全世界都公认的最高奖。同时,施良和认为,中国人至今没有获过奖,这使得这一奖项对中国人来说更加神秘。

  《铁皮鼓》热销一年多

  本报记者宋建华报道 随着本届诺贝尔奖的陆续颁布,相关书籍在书店的销量也明显增加。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在三联书店共卖出去了1
8
9
9
套,位居该店4
9
种有关诺贝尔奖著作的第一位。《诺贝尔传》卖出了1
0
4
套,《诺贝尔奖微型小说》卖出了7
9
套。

  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拉斯的《铁皮鼓》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三联书店卖得很好的一本书,销量总计5
6
2
本。这本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在不久后的重印中,价格也由2
2
元提高到2
5
元。

  《铁皮鼓》的高销量在风入松书店同样显现。读者的诺贝尔情结随着大江健三郎的访问中国也再次被释放,有关他的作品几天来都保持着热销势头。该店的店员说,他们在密切关注着新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一旦出版即迅速组织货源。并称,此时各大出版社一定比他们更忙活。

  “的哥”说出了获奖者的名字

  本报实习记者赵铮报道 一位北大日语系大四学生告诉记者,他非常关注诺贝尔文学方面的成就,因为与自己的学科关系很大,他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或学到一些新东西。他还说,与他相同,在他们学校,有不少学生都特别关注与自己专业有关的诺贝尔奖项。

  另外,一些普通百姓也开始关注诺贝尔奖的情况。一位正在图书馆看杂志的先生说,他关注诺贝尔主要是因为一本名为“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书引起了他的兴趣,书中讲到的“中国还没有得到过诺贝尔奖”让他很痛心,并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见到中国人获得该奖项的消息。

  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其实跑出租和诺贝尔根本不搭界,可这几天铺天盖地的报道让他在哥们儿们聊诺贝尔时还真能插上话了,所以他也不自觉地关注起诺贝尔了。最后,他甚至讲出了本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艾伦·黑格的名字。

  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根据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诺贝尔在其遗嘱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1
9
0
1
年1
2
月1
0
日即诺贝尔逝世5
周年时该奖项首次颁发。瑞典银行在1
9
6
8
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
9
6
9
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奖每项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奖金数额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


  在新近揭晓的本年度诺贝尔科学奖和经济学奖1
1
名获得者中,美国占8
名,美国再次成为诺贝尔奖的“夺奖大户”。

  是美国人特别聪明吗?答案并非如此。美国科学家认为,美国之所以能造就这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它的科研经费雄厚,二是美国鼓励竞争和创新的学术气氛较浓。

  美国每年从公共和私人渠道投入基础研究的经费达数百亿美元。如在2
0
0

1
年度财政预算草案中,总的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达到8
5
3
亿美元,其中约5
0
%用于基础科研。美国的联邦科研机构如国家卫生研究所、全国科学基金会等都十分重视基础研究,许多非赢利机构如哈佛大学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国家科学院等同样如此。企业支持的研究机构如贝尔实验室等在这方面也倾注了数十亿美元。

  美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舍韦说,美国教育界和学术界里的挑战权威和竞争创新气氛则是美国孕育众多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另一重要因素。他说,在许多国家里,学术气氛过于传统,前辈的观点必须被尊重;但美国科学家对老观念不是特别恭维,而是敢于挑战旧学说。从小学开始,美国人普遍接受的教育是,你只要努力工作、加上“运气”,你就能做成一切事情。
   0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