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离奇:12名中科院士就江苏高考错题发声明
【万维读者网】昨天12名院士对江苏高考错题风波联合发布声明。声明以华罗庚的名言开始。声明全文
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华罗庚
2003年江苏高考数学卷的错题问题是早在6月7日江苏数学考试结束后即被广大师生所了解,并向招生考试部门提出,历时近5个月经4次辩论与论证,至今未获解决,对此我们深感遗憾和不安,因为这是一个高中学生就应该能判别的简单错题,居然被有关责任部门再三内部组织专家论证为“不是错题”。中国自古以来国家考试是非常严肃的,这一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不应在我们这一代遭到破坏,而应该继续发扬,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为维护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社会正义和我国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郑重表示如下看法:
1.2003年江苏高考数学卷第一题第1小题确是一道明显的错题,对考生答题和评分有无可置疑的影响。
2.此题之错长期得不到正视,这决不能用“专家们之间看法不统一”来解释,因为任何高考题的对与错都是高中学生能够理解和判别的,华罗庚说得好,“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参与命题或论证的专家们如果站在实事求是的立场上,论证的组织者如果出以公心,是不难得到正确而一致的结论的。因此这一事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3.这一事件的后果和影响是严重的:它破坏了高考的严肃性、高考竞争的公平性和选拔人才尽可能的准确性;这道5分题可能会影响到部分考生的前途与命运,在社会的个体权利与价值已经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一后果显得尤为严重;误导教师和学生走向违背数学严谨性的斜路;大大打击了青年学生对社会诚信的信心;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严重地影响了教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4.有关部门如果继续坚持“题目不错”的不实事求是说法,对错误不加以纠正,必将使人民群众的情绪受到压抑,上述严重后果将完全不能消除,且不能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重演,从而不利于我国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实事求是地承认题目错误,分清是非和责任,并向群众作出解释(群众是容易理解的),这样既表明了教育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决心,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使教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得到挽回和提高,达到真正的稳定,又能使少数涉事人员接受到应有的教训,防止今后类似事件的重演,从而大大有利于我国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
昨晚,12名院士的姓名签署在一张薄薄的纸页上,他们因此发出了同样一个声音———今年江苏高考数学卷第一题第1小题“确是一道明显的错题。”在此前,教育部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略嫌含混的三点结论。从事发到现在,已经过了5个月,江苏高考“错题风波”尘埃难定。
12名院士签署声明
昨天晚上,北京京西宾馆内“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上,难得聚首的11名院士在会议之余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自此,包括11名中科院院士、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2个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专家们,对今年江苏高考数学试卷的一道选择题给出了一个集体“答案”———这是一道必须纠正的错题。
似乎早已尘埃落定的“江苏高考数学卷错题风波”在北京掀起了最大的波澜。
12名院士认为,高考错题迟迟不被认可,已经属于人为问题。
“错题风波”一波三折
今年6月7日,在江苏高考数学考试结束后,第一道选择题引起了众多考生和数学老师的质疑,他们认为,这道题极有可能是一道错题。此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轩然大波,6月17日,江苏省招办通过媒体回应:“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部门确认,2003年数学高考试卷中没有错题,特别是有议论的第1小题不是错题。”
仅仅一天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如曾在看到相关报道后,对原题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道题就是一道错题”。他迅速与教育部考试中心联系,并致电教育部部长周济要求对这道题重新论证。6月23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再次论证后得出结论:
一、题目无科学错误;
二、如果在题目中对图形关于区域有更加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议;
三、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生答题。
“这题明显是错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数学没有模棱两可的东西!”朱如曾表示这个结论本身就不科学。
“错题风波”引起了《新闻周刊》、《南方周末》、《科技时报》、《凤凰周刊》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媒体在采访多名数学界专家时,也得到了和朱如曾一样的回答,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此事却一直未再表态。
有关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评论是———高考数学题对错已不是数学问题。
联合院士共同质疑
“他们不认错,我就一直关注下去。”朱如曾教授不断给教育部打电话询问此事进展,9月中下旬,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又组织了一次论证,结论是:“基本维持6月23日的三点结论。”
“我要是半途而废了,也会让那些做错事不认错的人产生了抗药性。”10月12日,他最后一次写信给教育部:“事情发展到今天,高招工作已经结束,国家选拔人才工作上的损失和考生公平利益上的损失已无可挽回,这是我和江苏广大考生以及许多有良知的人士所始料未及和深感痛心的。”
朱如曾教授也曾经与为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4位专家面对面,但讨论不欢而散。命题专家和论证专家在媒体上都以匿名的方式出现,其中二人通过邮件告诉朱如曾教授:“如果你随意公布我们的名字,我们只能认为是侵权行为,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负责。”
在再三呼吁没有回音的事实面前,朱如曾开始给一些院士们发邮件,希望得到支持。他的邮件先后得到12名院士的积极反馈,最终他们和朱如曾一起拟定了一份声明书并郑重签字。
至此,一道并不复杂的初等数学题真伪对错,终于吸引了12名院士的注意力,江苏高考“错题风波”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人们拭目以待。
参与签名的部分院士
郑哲敏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胡文瑞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白以龙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吴承康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俞鸿儒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丁伟岳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陈希孺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
张涵信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崔尔杰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中国力学会理事长
王崇愚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徐建中 中科院技术科学部院士,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学位委员会主席
李椿萱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主任
江苏高考“错题风波”续:教育部不怕承认错误
2003年江苏高考数学试题原题及答案
一道江苏高考数学试卷中分值为5分的选择题,一个非对即错可立判的结果,却引发了一场风波。昨天,12名院士动用院士的头衔向教育部提出质疑。昨天下午4点,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他表示教育部作为行政部门,不存在怕处分、批评谁、不敢承认错误的问题。
权威部门:教育部重视院士声明
对于院士们的联合声明,昨天,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电话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一直很重视江苏“错题风波”,考试中心组织的专家论证认为,该题没有重大错误,但一直有一些专家认为考题有错误。
“目前双方还是有分歧的。”袁贵仁副部长说,数学是很严谨的,现在12名院士联名认为这道题有错,他也很希望听听院士们的意见,再组织论证,“最后一定会有个科学的结论”。
不存在怕认错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育部作为行政部门,不存在怕处分、批评谁、不敢承认错误的问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处长仁子朝:作为考试中心普通工作人员,无权代表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无权代表中心发表任何意见。-
专家观点 :犯了错误要勇于改进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陈希孺:数学问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跟别的学科不一样,不像现实的问题,每个人可以有每个人的看法,数学的对与错只有一种可能。
考试中心的人未必不清楚这个题有什么毛病,他们在数学方面也有一些修养。
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丁伟岳:事情本身不是很大,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犯错误不要紧,只要勇于改进就行。
一些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要改进,不要习惯于文过饰非。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朱如曾教授:这会让那些做错事不认错的人产生了抗药性。在社会的个体权利与价值已经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一后果显得尤为严重;误导教师和学生走向违背数学严谨性的斜路,大大打击了青年学生对社会诚信的信心。
媒体声音 :初等问题复杂解决
《南方周末》: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寓言。其寓意是,对于这样一个不可骑墙的初等问题,为什么全社会的资源似乎用完了都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呢?
《新闻周刊》:一道普通的高考数学试题被疑出错,事关政治问题还是学术良知?
《凤凰周刊》:江苏高考数学卷第一题是不是严重影响答卷的错题?是不是连高中学生都明白的错题被专家在媒体和上报教育部的报告上说成“无科学错误”?
《科学时报》:江苏一道普通的高考数学试题被疑出错,“这个连中学生都能弄明白的问题”,竟闹得如此曲折离奇?(京华时报 、田乾峰)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