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美国看台 > 正文  

老谋深算 拜登想成为下一个基辛格(组图)

www.creaders.net | 2013-12-09 12:30:43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美国副总统拜登(Joe Biden)携儿子、孙女赴北京“单独”同中共领导人长时间谈论朝鲜核问题,再次凸显出朝鲜半岛无核化是美国亚太政策的真正最大利益,这也是奥巴马政府借强化中美合作点、弱化矛盾或分歧来探寻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务实做法。拜登则稳固了其作为唯一能够和中共高层进行有效沟通的最适人选的地位。基于当前国际及地区局势的转变以及中美关系新一阶段的发展,两国也需要有这样的“谈话对象”(interlocutor)来搭起两国增进相互了解、化解分歧、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的桥梁,这一点中美关系元老基辛格做到了,并且他现在依然在这样做,拜登也想这样做,也满足这样做的条件。

  拜登上周访华时曾单独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重点讨论了朝鲜核问题,完全盖过外界所期待的日本议题。后来记者询问两位领导人谈朝鲜的更多细节,拜登随行官员只称当前“不合适”透露。但是从白宫公布的谈话内容来看,习近平和拜登一致同意,延续伊朗核初步协议达成的“思维”,为重启六方会谈创造条件并达成实际成果。

基辛格已为多届政府外交建言献策

  从这个意义上判断,拜登此次访华不但深化了中美关系、增进了同习近平的私人关系,而且还为自己就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和中美今后持续沟通增加了一定角色。

  拜登当下所扮演的角色,正是美国前国安顾问、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经、现在以及今后仍将扮演的角色,即中美高层的“对话与协调者”以及美国外交的“平衡者”。基辛格上世纪敲开中国大门,让整个国际格局悄然发生巨大转变,这种转变影响至今。但是,随着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以及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当政者又到了一个重新认识世界及地区格局的历史节点。这是拜登所效力的奥巴马民主党政府的历史机遇。

  相似的国际局势转折点

  上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国家实力相对比较衰弱,国内经济发展疲软、通胀率一度高达4.7%、军事对外过渡扩张且社会分裂,尤其是国内反战思潮让美国政府不得不采取现实主义和务实主义相结合的外交政策。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上台后的主要经济目标就是要减少通货膨胀,其中最显著的方法就是结束越战。外交上,在基辛格的辅佐下,尼克松政府开始重估自己的地位以及其影响力在世界各地的收缩,重新布局美国外交战略。最重要的是,随着以色列和中国等国家相继发展核武器,美国昔日的核垄断地位被打破,美国不得不开始从一个多级化的视角看世界。

  现在的美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枪支暴力等矛盾导致的社会分裂、彻底结束阿富汗战争以及军费预算缩减对美国军事力量的影响等等。在外交政策及安全战略方面,美国更是多了几分“不安”,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核扩散成为外交追求的主要目标。小布什时期的单边主义更是让美国陷入多个地区泥潭,至今尚未脱身。

  由此可以看出,基辛格担任国安顾问时的国内外环境和拜登当前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相似。基辛格帮助尼克松胜选后曾助力尼克松政府放弃艾森豪威尔和约翰逊等政府“单极世界理念”,当前的奥巴马政府放弃了小布什时期的单边主义,注重一个多极化世界的发展。民主党人拜登也反对擅自单边采取军事行动,而是强调同国际社会的多边合作。

  就盟邦义务,基辛格当时认为,美国不能为盟邦承担所有防务任务,美国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完全取决于美国利益。就当前的钓鱼岛和南海争端,美国虽然口头表示牵涉美国盟邦义务及国家利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在危机和战争时期为此与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基辛格建言尼克松和毛泽东时期的中国接触之前,中国和越南胡志明政府关系非同一般,当时基辛格就认识到要想和中国建交就不得不逐步从越南撤军。毕竟在基辛格眼中,越南弹丸之地不足以撼动全球战略力量对比。当前的钓鱼岛争端也一样,美国为此和中国对抗完全不符合美国自身利益。

  基辛格担任国安顾问时面临的中国政权闭塞不透明、领导人性格捉摸不定、反美情绪时起时伏、意识形态斗争从不间断。现如今,这些看法都集中指向朝鲜,尽管尚有部分时常被美鹰派议员和官员用来描述中国。面对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基辛格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做法,认为不应该等待红色中国发生改变或中共采取措施迎合美国及西方,而是美国要主动同这一东方古国接触,这也是基辛格促使中美接触的一个先觉认识。对于当前的朝鲜而言,奥巴马政府同样采取现实主义做法,不过度渲染朝鲜政权发生变动,妄想朝鲜崩溃,而是积极和中国配合,主动向半岛无核化目标迈进。

基辛格受到新中国历届最高领导人的接待

  眼下,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导的国际大环境下,任何独裁政权都有机会主动和外部改善关系,武力往往是最后选择。现在的朝核问题是奥巴马政府继巴以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之后的第三大外交议题,它对美国的重要性超过钓鱼岛问题,也凸显出奥巴马对核不扩散立场的重视和坚定支持。这从拜登此次访华和习近平单独沟通朝核问题就能看出。奥巴马可以利用拜登和习近平的特殊关系,加大就半岛问题和中国的合作。

  相似的人物性格

  拜登和基辛格两人性格也相似,谨慎、中庸、务实,军事上反对冒然采取干涉性行动,也注重不同因素或力量间的平衡。拜登担任副总统后就曾在阿富汗撤军和反对对叙动武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最重要的是两人长期在美国政坛所练就的政治素质。拜登曾在国会任职30多年,人脉广,且竞选过总统;基辛格担任国安顾问后还在福特政府担任国务卿,并随后为历届国务卿及美国外交“指点江山”。对华情感方面,也都喜欢携带家人培养同中国领导人的关系。前段时间,已经访华80多次的基辛格甚至携夫人、儿媳、孙女和孙子前往中国,同中共前最高领导人江泽民举行了会面,并对习近平进行了积极评价。

  而且,拜登和基辛格都得到总统的绝对信任,而且效力的总统绝对把握外交主导权;国务院都被架空。

  尼克松上任后重用了胜选“功臣”基辛格担任国安顾问,外交上对后者的重视远超时任国务卿罗杰斯(WilliamP.Rogers),基辛格领衔的国安会成为“小国务院”,执行尼克松的外交指令。拜登作为奥巴马的两次大选胜选搭档,现如今已经在奥巴马内阁中对华政策方面站稳了脚跟。奥巴马连任后全面把握外交主导权,国务院的克里(John Kerry)基本被架空,也没有一位真正懂中国的外交官。现任国安顾问赖斯(Susan Rice)的专长是非洲和中东,并协调克里斡旋中东议题。在对华关系以及对习近平本人的认识方面,奥巴马最终还是离不开拜登。

  从个性上判断,和基辛格一样,拜登也丝毫不避讳“炫耀”和“利用”同习近平的私人关系。按照白宫官员近日的说法,这种私人关系在两国关系当中是无可替代的,也没有其他可以比拜登更了解习近平的美国人。华府有人担心拜登在公开场合容易口误给奥巴马添麻烦,但是,观察2011年和2013年的访华表现,以及2012年在美国接待习近平的过程来看,拜登言行无拘无束的表态并没有引起大的风波,反而和习近平“西方化”的表现相得益彰。

  为何要成为第二个基辛格

  中美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全球事务上存在许多分歧点和合作点,为了扩大务实合作、增进互信、降低矛盾或敏感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两国之间就需要拜登这样的领导人频繁、直接和中共高层对话。这有助于两国关系的操作更加灵活。

  拜登自2011年接替前任国务卿希拉里(Hillary Clinton)主导对华关系以来,中美在贸易摩擦、对台军售以及人权等领域的矛盾不再突出,两国加大在朝核、伊核等地区和全球议题上的合作成为双边关系的主调。这种主调贯穿中美权力交接的整个过程,并最终达成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拜登势将成为这一新型大国关系落实成型的见证人。

  可以期待的是,今后中美一旦发生危机事件,紧急前往北京斡旋的官员当中,拜登是最佳人选。美国政客离任后都会念起“生意经”,想法设法让自己今后不寂寞,所以他们借自己的些许从政经历,经常会被邀请到政府主导的论坛或智库讲述中国和中美关系。所以拜登要想青史留名,走“基辛格”模式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这就需要拜登今后更多地就中美关系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关注,而非局限于短期、中期的紧密交流。

  当然,拜登还算不上是一位中国通。外界说基辛格是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或“中国通”,这都是相对的,两位都属于老谋深算的美国政治家,代表的始终是美国利益,我们只能说他们比其他政客或政治家更了解中国,这种了解和他们个人的政治素养有关,也和他们所作出的历史贡献直接联系。而拜登要想成为下一个基辛格,那就要看他今后能否促进美国外交或对华外交思维方式的改变。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