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翻脸早就不是新闻,最新的议题是中俄是否结盟。之前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军事演习,中国3,000多人参加,当时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被问到中俄会否组成联盟,他答道,每个国家根据本身利益行事,"我看不到俄罗斯与中国的长远利益会使他们结盟"。马蒂斯是海军陆战队退役上将,曾是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打过波斯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番话出自文官身份的他口中,显然是外交辞令多于现实情势描述。果然,就在中俄军演之后,美国掀起中俄结盟的热论。
当前中美俄三分天下,主观上与美国分不开。1967年,仍是在野之身的尼克逊在《外交事务》撰文〈越南之后的亚洲 / Asia After Viet Nam〉,传出美国联中抗苏的讯号。专研美国政治史的维珍尼亚大学米勒研究中心研究员晓治(Ken Hughes),就尼克逊此文写成〈尼克逊:外交事务 / Richard Nixon:Foreign Affairs〉。晓治从有意角逐总统大位的政客一篇来稿,点出尼克逊的战略视野,"总统意识到机会来临,开始向中国伸出试探的外交触角"(The President sensed opportunity and began to send out tentative diplomatic feelers to China)。他说,尼克逊更一改冷战后美国对共产中国的称谓,直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时尼克逊尚有一年半才上台,但正如晓治说,"美国打中国牌对抗苏联",尼克逊核心思维就是这样。
中俄各有麻烦不欲敌对 尼克逊入主白宫后的中美关系一如他料,中苏激战珍宝岛,苏联把部份欧洲前线部队调防远东;苏联拟先下手为强铲除中国核武基地,却被美国把情报先捅了出去;尼克逊在两国没有邦交情况下官式访问中国。之后的都是历史:中美建交,中国改革开放,美国身影挥之不去。这些历史,加上50年代末中苏决裂,是美国一些人至今仍然认定,美中是共同抗俄盟友的背景。9月号的《大西洋杂志》有美国国务院前官员曼纽尔(Anja Manuel)的文章〈阻止俄中轴心为时未晚 / It's Not Too Late to Prevent a Russia-China Axis〉,理据与马蒂斯的言论几乎同出一辙:珍宝岛之战一直数来,带出中俄之间互不信任的历史;再是两国就天然气贸易争拗,以及中国商人说在俄罗斯做生意"风险比在刚果还大"。
也是9月,半个世纪前刊登尼克逊文章揭橥中美抗苏大三角的《外交事务》,有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汉名陈寒士的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长文〈为甚么中俄加强安全联系 / Why Russia and China Are Strengthening Security Ties〉,从另一角度阐释中俄结盟的可能。陈寒士认为,纵然中俄历史上龃龉与冲突频仍,现时两国皆有为数不少的外交和军事烦恼:俄罗斯面对乌克兰和敍利亚热点,还有北约东扩压力,以及美国未曾稍歇的军备建设;中国目下正与美国在贸易和安全问题短兵相接,在东海南海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此外就是台湾问题。陈寒士的看法是,中俄各有挑战,都极力避免制造另一个敌对关系。
尼辛格抗苏战略到尽头
陈寒士与曼纽尔的文章,不约而同以中俄军演为楔子,指出中俄逐渐走向盟友的可能。在分析地区形势的文本,二人对中俄的利益纠葛,观点有所不同。以中亚为例,曼纽尔认为一带一路削弱俄罗斯对该区影响力,陈寒士则指出,中国深入中亚,减少这些国家绕过俄罗斯有求欧洲的可能。即使如此,两篇文章清晰道出中美抗俄大三角生变的可能,从两文的副题即能看到:陈寒士的是"是美国逼他们在一起?",曼纽尔的则是"美国如何能够避免逼他们在一起"。或曰,这是自由派观点,但观乎在政治光谱右翼的《美国保守》(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早前一文,亦预视中美抗俄可能生变,不同的是,该文认为美俄或联手对付中国。两派观点南辕北辙,但大三角拆伙则是左右皆言如是。
前几天,中国外长王毅在纽约会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话重点当是中美关系。今年95岁的基辛格是尼克逊头号智囊,中苏两国都曾是他们手上的牌,二人指点世局合作无间,有"尼辛格"(Nixinger)之称。基辛格对王毅说,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不能因此对抗,这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又说"合作将是中美双方的唯一和正确选择"。在基辛格悠长的外交生涯中,1971年在巴基斯坦伪称生病秘密访华,翌年尼克逊中国破冰之旅,无疑这是他官职生涯的骄傲,也是北京眼中"老朋友"的由来。然而如今中美联盟破局在即,特朗普说习近平"可能不再是朋友",这位足智多谋的犹太裔才子,此刻身在官场之外,大势已是时不我与。面对亲手勾勒的中美历史在眼前逐渐隐去,基辛格对王毅说"不能因此对抗"这一句,不是客套之言,而是对大半生一己外交理念的自我肯定;只道是在眼看他楼塌了之际说当年,历史却由此多了几分唏嘘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