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美国看台 > 正文  

美国使出老招?那时是日本 现在是中国

www.creaders.net | 2019-05-30 16:03:50  参考消息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5月27日发表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的文章《那时是日本,现在是中国》称,美国把别国当成自身经济问题的替罪羊,如今对中国的抨击就像上世纪80年代对日本的抨击一样,但这一次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中日成美国不良习惯的受害者

文章介绍,1985年9月,《广场协议》签署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一段评论日本的话中说:“如果他国政府对假冒或仿造美国产品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么这种做法就是在偷走我们的未来,这就不再是自由贸易。”今天的情形在许多方面犹如翻拍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但不同的是,一个电视真人秀明星取代了一个好莱坞影星成为总统,中国取代了日本。

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日本被形容为美国在经济上的最大威胁。在与美国的对峙过程中,日本最终退缩了,但它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近30年“失去的”时光,经济停滞,通货紧缩。

文章称,今天同样的情节也发生在中国身上。中日有一个相同点:二者都成为美国不良习惯的受害者,即把别国当成自身经济问题的替罪羊。就像上世纪80年代抨击日本一样,如今美国抨击中国也是美国宏观经济不知不觉日益失衡的结果。在这两起事件中,美国国内储蓄的急剧短缺催生了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和贸易逆差,从而为美国与亚洲两个经济大国开战——尽管相隔了30年——埋下了伏笔。

美国所谓贸易问题是自己造成的

文章介绍,1981年1月里根上任时,美国国内净储蓄率占国民收入的7.8%,经常账户基本平衡。两年半后,拜里根的减税政策所赐,美国国内储蓄率降至3.7%,经常账户和商品贸易余额陷入长期赤字。在这方面,美国所谓的贸易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然而里根政府拒不承认。

文章称,里根政府几乎或完全没有认识到储蓄与贸易失衡之间的联系。相反,美国把责任归咎于日本,因为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的前半段占美国商品贸易逆差的42%。抨击日本的言论甚嚣尘上,许多人抱怨日本的贸易行为不公平、不合法。当年打头阵的就是一名年轻的美国副贸易谈判代表,名叫罗伯特·莱特希泽。

30年过去了,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与里根不同的是,特朗普接手时的美国经济并没有充足的储蓄。特朗普上任时,美国国内净储蓄率仅为3%,比里根上任之初时的一半还低。但是,和鼓吹“黎明重临美利坚”的里根一样,特朗普也选择实施大规模减税——这次是为了“让美国再次伟大”。文章认为,结果是可以预见的:联邦预算赤字扩大、远超私人储蓄的周期性增长额、美国的国际收支余额继续深陷赤字。

文章称,这时中国承担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所扮演的角色。表面上来看,这种威胁似乎更加可怕。中国占美国2018年商品贸易逆差的48%,而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前半段的占比为42%。但这种比较被全球供应链扭曲了,而全球供应链在上世纪80年代是根本不存在的。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在美中双边贸易逆差中,大约35%至40%的部分是由在中国境外生产但在中国组装并运往美国的商品产生的。这意味着在目前的美国贸易逆差中,中国制造的产品所产生的逆差实际上比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产生的要少。

美“翻拍打压日本老电影”令人不安

文章称,和上世纪80年代对日本进行的抨击一样,如今对中国的抨击已经被人顺手与美国宏观经济的大背景割裂开来。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在不提高国民储蓄的情况下——按照美国目前的预算走向看,提高国民储蓄的可能性极小——贸易只会从中国转移到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身上。由于这种转移很可能转向全球成本更高的平台,所以美国消费者将受到影响,实际效果相当于增税。

文章表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召来了上世纪80年代对日本发动贸易战的老手莱特希泽,来主导对中国的发难。不幸的是,莱特希泽今天对宏观经济观点的理解一如当年,似乎还是摸不着头脑。

文章指出,储蓄不足的美国经济所面临的严峻宏观经济制约因素被忽视是有原因的:美国没有哪一位选民支持通过削减预算赤字、提高国内储蓄来减少贸易逆差。美国想的是鱼与熊掌兼得:医保体系吞掉了GDP的18%,国防开支超过排在美国之后的七大国的军事预算总和,而减税则导致联邦政府的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6.5%,远低于过去50年来的平均水平。

文章最后写道,至少可以说,翻拍这部老电影是令人不安的。美国再次发现,抨击别人——那时是日本,现在是中国——要比量入为出容易得多。只是这一次,这部电影的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0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