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科技“海归”:挣足美元 回国创业
【万维读者网】印度软件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海外学子归国创业。印度“海归”掀起的创业高潮,或许能给同样是留学生输出大国的中国某些启示。
“我想,几年前,你大概会待在美国,因为那里才是技术创新的摇篮。但是今天,技术创新的摇篮在印度,所以我回来了。”39岁的印度技术工程师拉吉·延加说。
在美印度人回国创业渐成趋势
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延加的经历与成千上万个在美国的印度人一样。他曾在英特尔公司任职,后来转入一家由印度投资创建但最终失败的新兴技术公司,现在则为新的美国老板在班加罗尔建立分部。每个月,他都要从波士顿(他的家安在那里)出差到这座印度的南方城市,监督那里的工作。
眼下,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放弃在美国六位数的高薪,回到印度寻找机会。如果延加迈出最后一步,他也将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IndiaCo公司的老板拉胡尔·帕特瓦尔丹说:“每个月我都收到多达七项创业计划,这些计划大多来自身在美国但想回印度发展的印度人。”IndiaCo是一家位于孟买的私人资本基金公司。这项基金由世界银行和印度科学和技术部支持。
帕特瓦尔丹说:“他们计划开发的产品涉及软件、生物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他们希望靠近自己的家人。”
这种情况也许还不算太普遍,但趋势已经逐渐明显。一批在美国工作的印度人终于在印度的某些地区发现了机会。
三类高科技人才热衷回印度
其实,这股潮流早就有了。从十多年前开始,工程师型的精通技术的印度人就开始从美国返回印度,成为第一批印度技术公司的创业者。这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通常都会搞一些以产品为核心的新兴公司,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技术巨头并涉足慈善事业。
自2000年美国技术投资紧缩后,印度“海归”的类型和数量都发生了变化,那些20几岁、已经在美国站稳脚跟的程序员因为失业而纷纷回国。
如今,在返回印度的高科技大亨和技术新手之间还有一类人,即有经验的中层高科技专业人士,他们目前广受市场欢迎。
人工智能专家纳雷什·古普塔就是一个例子。90年代中期,他为美国软件支持公司Adobe系统公司在印度建立了一个研发中心。
像Adobe和英特尔这类在印度建起分部的技术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印度专业人才回国的关键渠道。这类所谓的“印度开发中心”里充斥着不愿意放弃美国工作环境但又想回国工作和生活的“海归”。
为英特尔公司在班加罗尔设立分部的软件设计员苏迪尔·塞蒂说:“回国有点像踏入未知的领域;但是,为你目前就职的美国公司工作,这种转变就容易完成了。”
带回全新的企业文化
“海归”带回印度的有从美国风险资金中学到的冒险精神和管理方法。
曾在硅谷工作的42岁的创业者阿肖克·塞古在印度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他说:“硅谷的创业风气令人兴奋,我希望把这种精神带回印度。”
比如,在硅谷,失败或许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而印度的社会观念却正好相反,所以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的经验。而几乎每个在美国生活的印度“海归”都有创业失败的经历,甚至就连那些始终在大公司工作并随公司迁到印度的印度人也有丰富的经历。这对于印度来说,可谓一笔特殊的精神财富。
“海归”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Adobe公司的古普塔说,他来自传统的印度家族企业,这种企业模式缺乏透明度和道德规范。作为美国公司印度分公司的老总,他决心一开始就传达明确的信号。令人大感意外的是,反应相当好。“我那些年轻的工程师同事都希望雇主做事诚实可信。我已经向他们展示了这种企业模式,我相信,这将对印度产生长远的影响,”他说。
另一种积极影响是“合作而非竞争”的风气。“硅谷那种由人和自由流动的思想构成的生态系”在美国的技术公司里相当普遍,但在印度却很罕见——严格的等级秩序压制了思想的自由表达。
有点钱就可回国创业
尽管如此,美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已开始注意印度公司。这为印度技术“海归”提供了新的创业途径。
在IBM待过近四年时间的苏布拉塔·米特拉已经打算在印度创办自己的第三家公司。他说:“只用在硅谷所需的一点点资金就能在这里创办企业,这真让人激动。我希望我的同事们也能感受到这种激动。”
有一种看法认为,回来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这让许多印度“海归”非常高兴。但是,这也许并不能描述所有“海归”,除了那些在印度著名学府建立研究中心并在家乡架桥修路的信息技术大亨。
帕特瓦尔丹说:“事实上,所有回来的人似乎都在做贡献。”
0
全部评论 |
|
|
实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