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最大的连锁卖场SM商城,《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从食品货架上取下一包“大白兔”糖。这种产自当地的黄油硬糖与中国人熟悉的“大白兔”奶糖在商标和包装上惊人地相似,但口味大相径庭,因而被习惯地称为“本地大白兔”。当记者表示要购买“进口大白兔”时,得到的回答是:“只有这一种。难道你没看电视吗?”
7月16日,菲律宾卫生部下属的食品药品局单方面向本国两大电视台公布,产自“上海冠生园食品总厂”的“大白兔”奶糖等四种中国进口食品经其化验含有甲醛(福尔马林)。菲方不仅单方面坚持其检测结论,而且在中国驻菲使馆商务处的交涉下也不肯提供检测资料。
菲食品药品局日前专门签发公告,列出检测结果、产品和企业名称,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进口大白兔”,同时责令经销商在15日内将所列食品撤下货架,直到确有证据表明其对消费者身体无害。菲各主要报纸和国际媒体随之援引报道,使这个难以证伪的消息迅速蔓延。此后,菲两大电视台每天跟踪报道此事,还反复援引以往报道中列举的中国其他食品质量问题。
“大白兔”奶糖在菲律宾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毫不逊色于中国国内,这个品牌也是很多菲律宾人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在GMA电视新闻网的论坛上,相当多的网民表示,对于酷爱糖果的菲律宾人来说,当局的化验报告令人伤心:食品质量问题是否由来已久?
菲律宾“本地大白兔”的厂商对此也措手不及。“大白兔” 奶糖的菲律宾经销商——庄万益公司(Cheng Ban Yek & Co.)总经理雷纳多·坎波亚在事发后,一直作为中间人与菲当局交涉,但是坎波亚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菲律宾当局既不向其出具样品检测报告,也不提供任何答辩渠道。迄今为止,该公司得到的惟一官方文件就是禁令:“大白兔”奶糖必须停止销售。“除了服从和祈祷,现在没有别的选择。”坎波亚说。
之后,菲律宾公众也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上海方面对“大白兔”奶糖进行了重新检测和新闻发布的消息。然而,禁令后的僵局仍未打破。不到一周时间,“大白兔”奶糖确实从马尼拉各大超市和食品店的货架上消失了。而除冠生园外,禁令涉及的另外三家中国食品企业尚未做出反应。菲食品药品局称,为了加强执法力度,他们与警方和海关已协同一致,卡住所有流通环节。
菲食品药品局副局长拉莫斯是本次检测的主管官员。他对菲媒体说,食品药品局在本部门化验室里对中国进口食品的检测已进行了近两个月,他们将对全部登记在册的861种中国进口食品进行普测,准备随时单方面向媒体宣布第二批黑名单。由于菲方发布检测公告前后均未向中方进行通报,中国驻菲使馆商务处代表得知后立刻与菲食品药品局进行交涉,但对方直到7月20日才同意会见。面对中方交涉,副局长拉莫斯仍然以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和“事出紧急”为名义,坚持菲方主张。
检测样品的具体收集地点是关键,如果证实“问题奶糖”属于假冒“大白兔”,形势将大为好转。但拉莫斯对此不予回答,并拒绝中国使馆商务处代表带回部分样品。他表示,即使样品是假冒产品,菲方也没法鉴别,只能按照包装信息公示。同时,他并未介绍任何复检程序。至于向中方出具检测资料,拉莫斯则以受权有限为由推脱。
事发后,冠生园曾委托国际公认机构SGS检测了正品“大白兔” 奶糖。这份结论为“产品不含甲醛”的化验报告副本也被转交给了拉莫斯,可是对方不予回应。拉莫斯强调的是,为了本国食品安全,该部门特意用一个月时间赶制了厚达300页的食品化验标准,而检测中国进口食品的化验室均采用美国设备和美国技术标准。经《国际先驱导报》查证,该实验室是由食品药品局自己设立的,并非独立检测机构。由菲食品药品局认可的第三方食品化验室多达十几家,这次却专门指定本部门化验室亲自操作。
菲律宾对中国进口食品的检测曝光,无疑是临时起意的突击行动。菲卫生当局宁可放任程序中的漏洞和疑点不管,也要替自己“自圆其说”。按照拉莫斯的说法,菲政府从新闻报道中得知,中国质检总局曾在今年6月关闭了180家不合格的食品企业,如果菲方获得这一名单,就将停止对中国进口食品的普测行动,而只对那些被关闭企业的产品进行监控,以防其流入菲市场。这就是他所称的“事出紧急”。
近一段时期,西方媒体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连篇累牍的负面报道,与美国结盟的菲律宾也积极跟风炒作。菲政府对中国食品驰名品牌采取单方面手段,背后正是媒体的推波助澜。事实上,菲律宾对中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持贸易保护立场,对廉价产品占领其低端市场更持敌视态度,因而此事背后也不排除利益集团的游说和怂恿。
另一方面,菲舆论普遍认为,不合格的中国食品正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菲律宾,使其食品安全受到威胁。这种认识大多是以偏概全的媒体报道造成的,正如菲律宾最大的华文媒体《世界日报》社论指出的:“这是打击伪劣产品问题,而不能一竹竿打倒一船人。”但在中菲政府间尚未建立双边食品安全合作机制时,某些误解却可能使两国的正常贸易往来受到连累。
经过几天滞留后,十个货柜的“大白兔”奶糖已被迅即解冻,大白兔正重新“活蹦乱跳”地赶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这证明了我们的清白。”面对在场的近四十家中外媒体,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冠生园)总经理翁懋拿出墨迹未干的检测结果,语气略显激动。这是7月19日上午11时,冠生园在上海召开的中外媒体见面会上发生的一幕。此时,距冠生园生产的“大白兔”奶糖在菲律宾突遭“甲醛”风波仅隔3天。翌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也明确表示,“我们经过了认真的检查测试,大白兔奶糖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甲醛。”
“大白兔”奶糖等四种中国食品被菲律宾食品药品局查出含有害物质的消息,最先由菲律宾GMA电视新闻网公开,并迅速在7月17日成为海外多家媒体的头条。与此同时,在上海,冠生园堆放在码头准备出口的十个集装箱的产品被紧急叫停。冠生园在中外媒体见面会上公开的检测报告由全球权威检测机构SGS(瑞士通用公证行)提供,本报记者在该报告上看到,送检的是7月4日生产的“大白兔”奶糖,在报告的结果栏里,明确写有“未检出”字样。该报告当天上午10点刚刚出炉,一个小时之后,便作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被出示在众多在场媒体面前。
而除此之外,冠生园当天还抛出了另外两个证据,表明其清白之身:首先,菲律宾食品药品检测机构至今仍未出具任何问题产品检测报告和产品实样,对于冠生园方面7月16日就已经做出的材料索取请求,也未予以答复;其次,大白兔奶糖的配方配料中不含甲醛,加工过程中也从未使用含甲醛的材料。“我们本来马上要有十个集装箱产品等待发货,现在都压住了,这次对我们影响太不好了。”翁懋表示,大白兔奶糖在国内、国外都有冒牌产品。菲律宾此次检查出的产品有可能是假冒产品,“我们会对菲律宾相关机构、电视台保留法律诉讼的权利。”
“大白兔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一样的。”一位居住在上海年过五旬的张先生对《国际先驱导报》说。曾因“七粒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享誉全国的大白兔奶糖,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1959年,“大白兔”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而诞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多个城市都曾出现过排队购买“大白兔”的盛况。在冠生园的网站上,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众所周知,周总理工作非常辛苦,为国操劳,常常要加班到深夜。而他的办公桌上总是会放上一袋‘大白兔’奶糖,加班的时候,时不时吃上一颗。就这样,‘大白兔’奶糖成了周总理的加班好伴侣。”
1972年,周恩来总理将“大白兔”奶糖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此后“大白兔”奶糖一度成为美国人复活节的礼物。今年1月到6月,冠生园所产“大白兔”奶糖已经出口全世界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26个国家,此前没有一个国家出现任何质量问题。自1999年起,“大白兔”产品便连续出口菲律宾,至今已经累计出口80个集装箱超过800吨奶糖,也未出现过一起产品安全事件。“大白兔”的品牌效应也有助于它度过这场莫须有的风波。
如果说,19日来自冠生园的紧急“自救”是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那么来自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力声援,则彻底化解了“大白兔”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7月20日,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上海冠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的“大白兔”奶糖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甲醛,质量是安全有保证的。此后,来自香港、新加坡等地的消息均证实,当地检测的“大白兔”均符合食品安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