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环球大观 > 正文  

欧洲的“中国蜜月期”已结束

www.creaders.net | 2007-11-27 09:54:44  多维社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对欧洲而言,“中国蜜月期”已经结束。在第十届欧盟-中国高峰会议本周在北京召开之际,在双边关系经过15年的迅速发展之后,许多迹象显示,欧洲与中国的关系正变得异常紧张起来。

国际先驱论坛报11月26日发表的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的文章指出,过去一年欧洲中国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起来,有着诸多原因。但最突出的则是,欧洲对中国的情绪已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在公众、企业和政府等众多层面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民调显示,在过去一年中,欧洲公众对中国的积极看法已经下降了15%至20%。其主要原因是欧洲工作的外包以及不断膨胀的欧中贸易赤字。欧中贸易赤字正以每小时1500万欧元的速度增长,可能将从2006年的1280亿美元涨至2007年的1700亿欧元。

文章称,欧洲对中国的情绪也受到媒体对“中国事件”进行“大张旗鼓”宣传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工业间谍活动,企图侵入德国总理办公室和英国外交部及五角大楼的计算机网络,还有对中国人权状况尤其是西藏问题等,所进行的宣传。

在欧盟新成员国中,尤其是在前东欧国家如捷克、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当中,一直对中国的人权纪录进行了严厉抨击,这些国家都倾向于通过其过去政权的棱镜来看待现在的中国。

欧洲公司也日渐增多地表现了他们对与中国做生意的挫折感。各种歧视性的贸易和投资的做法,让与中国做生意的欧洲人怨声载道,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广泛窃取,对其金融服务行业、分销网络和受保护的行业的市场准入所设置的壁垒。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指出,虽然欧中双边贸易红红火火--2006年为2540亿欧元,2007年有望超过3000亿欧元--但迅速飞涨的贸易赤字,还有中国市场准入所引发的越来越多的担忧,正让欧盟各国政府和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感到不安,后者正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进行猛烈抨击。

欧洲“中国蜜月期”结束的第一迹象是,欧盟委员会在2006年10月公开了一份对中国的政策文件,该文件的语气明显比早前更加冷静和果断;随后,欧洲理事会又在2006年12月发表了一份更强硬的23点“结论”,虽表明仍将支持欧盟的一个中国政策,但确信“台海两岸的稳定对东亚及更广泛的国际社会是不可或缺的”;2007年初,又发表了一份悲观的“中国战略文件”。

欧盟的这些政策性文件为中国在各个政策领域确定了新的基准:贸易与投资、能源与环境、人权、军事透明度、不扩散、在非洲的援助项目、与台湾的关系、全球治理。

文章还指出,英国、法国和德国领导人的更换,也有助于改变早前的欧中政治格局和气氛。过去一直迎合中国的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现在都已经下台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对中国更持怀疑态度的布朗、默克尔和萨科齐。

布朗和萨科奇对中国的政策仍不明朗。在结束对北京的访问后,萨克齐的对华政策将会变得更加清晰。但英法新领导人的对华态度与其前任相比,一定会更趋中间。但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发现,目前自己不仅陷入因会晤达赖喇嘛而与北京交恶的处境,而且她的执政联盟也指责其损害与北京的关系(2006年,德国是对中国出口最多的国家,总额达275亿欧元)。

文章称,所有这些变化已推出一个整个欧洲大陆都对中国更有收敛性的观点和政策。2004年至2005年针对解除对中国武器禁运所引发的激烈争论,最后更强大的团结意识和政治目的取代了解禁。

跨大西洋对中国的态度也是如此。欧盟对中国越来越不好的感觉,正“符合”布什政府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以及美国国会针对众多贸易问题而对中国的越来越愤怒的情绪。

这种外交环境的改变,也让中国的观察家们有些狼狈不堪。他们已经对欧盟所扮演的热心求婚者的角色习以为常,但他们现在则发现欧洲已经改变的态度,让他们很难向北京高层作出解释。

面对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已回归到早前的“分而治之”的策略,在抨击欧洲出现“反华力量”的同时,还向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这样的老朋友发出呼吁,后者近日已指责默克尔正在损害德中关系。

文章称,这样一来,11月29日举行的欧盟中国峰会的气氛可能会酸溜溜的。不过,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双方将会尽可能地表现出积极的一面。但在双方应付日益复杂的双边关系时,激烈的争论仍将会持续下去。

在欧盟中国峰会召开前,中国官方媒体评论说,欧盟对华政策,似乎不如以往友好,中欧关系发展也颇为不顺。武器解禁和市场经济地位,两个长期困扰中欧关系的难题都未能解决,欧盟处理双方关系的态度比以往强硬,并且在能源、气候、非洲等国际问题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

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都被公认是大西洋派,上台后积极改善对美关系,修补因伊拉克战争导致的裂痕,并且在对华政策上出现了向美靠拢的迹象。10月,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又通过新的“亚洲政策文件”,主张德国加强与印度、日本等国合作,同时疏远中国。

中国媒体的评论指出,经贸关系是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中的最重要内容,但在处理中欧经贸分歧上,今年欧盟的态度出现了由积极对话向强硬施压转变的倾向。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向来被视为处理对华贸易关系的“温和派”,但今年态度也变得强硬。今年7月,曼德尔森甚至在欧洲议会表示中欧贸易处于“十字路口”,要求中国放宽对欧盟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否则欧盟可能采取保护主义措施。

“中国将超越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将成为世界加工厂”等言论更是加重了欧盟对中国竞争力的担忧。在这种担忧下,欧盟当然要握住反倾销这把盾牌。

不仅如此,欧盟今年4月还决定启动与东盟国家、印度和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却冷落了欧盟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这也是其担忧中国竞争力的表现。(记者纪军编译报导)

   0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