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万维读者网记者林孟编译报道:俄国为什么没有走上和中国类似的改革道路?英文《莫斯科时报》3月15日刊登俄国外交部属下外交学院副院长叶夫盖尼·巴扎诺夫(Yevgeny Bazhanov)的文章予以分析。
他的文章说,中国在邓小平领导下,于1978年开始了成功的经济改革。俄国当时也企图彻底改革经济。人们通常认为,俄国的改革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如果俄国能够仿效中国模式,发展将好得多。但这种分析过于简单化。因为俄、中两国差别太大,俄国根本不可能抄袭中国的改革模式。
![]() |
第三,中国的改革由经验丰富的前革命领导人邓小平掌舵。他具有极大的权威,能够进行深入的改革。而在俄国,承担改革使命的是一批只具有省级领导经验的人。他们只能在老官僚们划定的有限政治、经济框框内进行改革。
所以戈尔巴乔夫只能进行杂乱无章、无关痛痒的经济改革。他能够做到的激进改革措施很少,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引进了私营合作企业,那是从列宁时代以来,首次允许苏联人拥有私人企业。但一年后,戈尔巴乔夫被迫取消了这一改革措施。
第四,俄、中两国的社会、经济条件绝然不同。改革开始时,中国仍然是农业国,八成人口是农民。他们渴望有权自行经营土地,而邓小平赋予了他们这种权利。结果农村面貌迅速改观。邓小平随即将改革从农村推广到工业和其他经济领域。但苏联经济和中国完全不同。军事工业和一般工业的结合体是苏联经济的脊梁骨,实际上已经渗入所有工业领域——从制造洲际导弹到生产女鞋全都包揽。军方高层将领以美国和北约的威胁为借口抵制改革,强烈反对大刀阔斧改革军工制造业。
而戈尔巴乔夫的农业改革,也被苏联集体农庄制五十年来形成的不思进取局面扼杀。苏共管理农业的官员反对任何改革,而集体农庄庄员对在较为自由的经济条件下,努力工作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缺乏兴趣。总之,从整体上说,改革俄国高度组织化的军工型经济,比改革中国原始的农业型经济难度大得多。
第五,当时中国和西方在对抗克里姆林宫的扩张主义上有共同利益,因而双方军事、政治联系密切。美国及其盟国的政府和民间私人企业,都热心参与中国的改革。广布海外的中国人也在改革中起了重要作用。但苏联完全不可能从国外得到这些支持。戈尔巴乔夫的头等大事是抑制耗尽苏联国力的军备竞赛。而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唯一途径,就是苏共政治局内的保守派同意缩小、重组庞大的军工复合体。
1987年,他企图启动军事工业改革。为了克服保守派的抵制,他集中进行政治改革,希望取得人民的支持,但效果适得其反。他的民主化、多元化动摇了苏联体制,削弱了苏联各加盟国及俄罗斯社会的凝聚力。结果苏共政治局内保守派和自由派、莫斯科中央和各省区、加盟国内各民族的激烈内斗,使苏联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终于在1991年轰然解体。以至于到今天,在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将近32年后,俄国还在为经济改革而斗争。(www.creaders.net 记者专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李天一被判10年出狱后 令人愤怒的一幕出现 |
2 | 惨被拒绝,川普现已骑虎难下 |
3 | 一尊这次彻底栽了 |
4 | 非常意外!震惊! 中国人一觉醒来惊讶地发 |
5 | 意外逆转!习访东南亚,收到坏消息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