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最近,在美国和印度战略对话期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一次重要讲话中,鼓励和敦促印度「不仅要向东看,还要继续与东面进行接触,并在东面发挥作用」;说「现在是(印度)发挥领导作用的时候了」。她还唿吁印度「开闢一条」通往中亚的「新丝绸之路」等等。
儘管希拉里特意修饰,也强调美国和印度仍可与北京保持「稳固的、建设性的」关係,但西方主流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都替她做了「必要的解读」,说她的演讲表达了华盛顿对美印本世纪协作的重要看法,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挑动「龙象斗」,「遏制中国」;华盛顿希望美印这种伙伴关係「既可给亚洲带来稳定,又可对中国不断加强的支配地位进行对冲」。但也有一些西方媒体注意到,印度并未因此而感到「欢欣鼓舞」,态度十分慎重。
希拉里的演讲,让人感到十分可笑。美国不是口口声声说它「决不做老二」吗?去年以来,美国领导人无数次重申,它要「领导」或「主导」亚太地区。难道现在要「拱手相让」给印度了?有人感叹:这太不可思议和耐人寻味了。其实,说穿了,美国的如意算盘不过是让印度充当它的战略帮手罢了。这能行吗?印度人说得好,印度的DNA决定了不可能充当这样的角色。
去年美国在东北亚放了几把火,小有收穫,但未能真正烧起来。今年伊始,美国就在南海地区明裡暗裡纵容越南和菲律宾同中国闹腾。现在又企图利用同印度的战略对话机会,在对中国「负面下注」方面完成它的「第叁部曲」,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新丝绸之路」,即美国战略棋盘上孜孜以求的「欧亚大陆线」(从南亚经中亚直至朝鲜半岛)。如果它真的成功了,那对中国真是「C」形甚至是「O」形包围圈了!
可惜,这太离谱了,太一厢情愿了。中国周边并没有出现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们蓄意宣传和期待的那种「紧张局面」,既没有什么「鸿门宴」,更没有什么「剑拔弩张」。随着时代变迁量变进程的加速发展,以及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今天的世界已不是冷战结束初期的世界,今日的亚洲也不是二战后的亚洲,中国同周边国家更不是歷史上和冷战时期的那种关係。这种局面的出现,并不是凭着美国那样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以及它津津乐道的「巧实力」,而是凭着中国的「亲和力」。
诚然,在领土和领海方面,中国同周边某些国家目前仍存在一些歷史遗留问题;在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方面,中国与它们也有所不同。但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和日本右翼媒体宣传的那样,向它们「不断展现肌肉」,态度「咄咄逼人」,企图建立现代的「朝贡制度」,而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採取睦邻和安邻政策;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合作共赢」,準备与有关国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国已经同缅甸、阿富汗、俄罗斯和中亚诸邻国成功解决了边界问题,也有智慧和耐心逐步解决同其他国家尚存的问题。有个别华人专家说,这些全都是「空话」和「老一套」,缺少「新思路」。其实这正是中国的「亲和力」所在,也是中国顾全大局的表现。
从美国全球战略诉求来看,美国目前对中国「两面下注」并非不可理解。不过,不断在「负面下注」,到头来是要倒霉的。这既不利于中美关係新定位的正面落实,也不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它伤害不了中国,但却暴露了自己国际行为的阴暗面和脆弱性。(作者 王嵎生 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