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记者捷夫评论报道:然而即使是雷德本人也承认,他从不同渠道(包括从海伍德的口中)得知海伍德与薄熙来家族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有时甚至无事可做”。雷德说,“接触中我没有得到薄熙来迁怒或封口海伍德的任何印象”。关于海伍德去世,他表示听到消息后“极为震惊”,“我还以为他死于车祸 … 但我也没有任何证据怀疑他不是死于心脏病”。
雷德还对“每日电讯报”说,海伍德的确曾为与MI6相关的战略情报咨询机构效力,但只是某种“临时性的工作(occasional work)”;“因此就把海伍德描绘成一个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的商业间谍,距离事实甚远”。看到这里,读者似乎才明白雷德在其谈话之初为什么极力渲染他与海伍德晚餐时,所感觉到的海伍德的“无忧无虑”。
海伍德在中国的商业活动都是以其公司的名义进行,他的公司名为“Heywood Boddington Associates”,性质是“研究与咨询公司(research & consultant company)”。作者没有找到这家公司的网站,但目前人们对此的关注很多,这家公司很可能名列中纪委对薄熙来和谷开来的有关调查名单之上。
多数英国媒体不像雷德那样拘谨保守;相反,“海伍德死于谋杀”的“阴谋论”甚嚣尘上。3月30日刊登于“每日电讯报”上的文章援引英国记者在中国的眼线的原话当做标题:“我认为海伍德死于他杀 … 人人为之恐惧(I think Neil Heywood was killed … everyone’s scared)”。看这篇文章,真像是在读一部间谍小说。
文章的作者、英国驻华记者马尔科姆•莫尔(Malcolm Moore)与其眼线3月下旬在北京联系接头时,曾被告诫“当地情势极为险恶”(那时正是所谓“政变”传言最为流行的关头),并被要求通话完毕立即摘掉手机电池,以防中国特工跟踪。两人的会面时间与地点到最后一分钟才确定。为了避开可能的监听,他们放弃了酒店、餐馆、咖啡厅等所有的室内环境。
就是在北京街头车水马龙的喧嚣中,莫尔被告知海伍德其实死于非命,他于是决定用这句话做为其报道的题目。这名英国线人还道出其他一些久居中国的英国人(包括英国巨商和前政府官员)对海伍德之死的类似看法,据说这些消息来源与其他消息来源(特别是美国的消息来源)一起,促使英国政府继去年年底之后再次向中方提出“重新调查海伍德死因”。
其实,海伍德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只“白手套”,一名间谍,一位绅士派头十足的商人,或是兼而有之----都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犹如“每日电讯报”另一篇文章所指,正是“海伍德之死”揭开了北京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它很可能成为中国几十年来“最大的政治丑闻”。
1949年中共建政至今,在高级官员叛逃或变节的所有案件中,没有哪一桩像“王立军事件”如此棘手、如此难以持续“黑箱作业”。对薄熙来和谷开来的最终处置,也已经不再纯粹是中共的党内事务,它还涉及到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美国国会进行的缜密听证和英国政府就海伍德死因重新调查的反复敦促,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共产生压力;无论中南海多么风平浪静,国际压力时刻都在对北京的政治决策过程施加难以忽视的影响。
万维读者网记者后记:截至发稿传来重要消息----中国公安机关已对尼尔•海伍德死亡案依法进行复查;而且“谷开来及其勤务员成为重大作案嫌疑,被移送司法机关”。中共媒体新华社终于证实:“海伍德死于他杀”。
(全文结束) (www.creaders.net 记者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媒纠缠不休:尼尔•海伍德其人其事(1)
http://news.creaders.net/world/newsViewer.php?nid=511416&id=1143740
英媒纠缠不休:尼尔•海伍德其人其事(2)
http://news.creaders.net/world/newsViewer.php?nid=511600&id=114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