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谈判现成功希望,《金融时报》分析形容,今次奥巴马政府招揽伊朗重返国际主流,历史意义堪与前总统尼克逊治下美国与中国建交相比,但面对国内反对者甚大压力。分析认为,伊朗希望与西方修好的原因有3个,包括改善经济、中东地区教派冲突失控和伊朗希望重塑中东地区强权地位。
分析指出,伊朗经济在西方制裁中每愈下,伊朗期望尽快摆脱制裁,重返国际社会。另外,伊朗的社会及经济结构与爆发「阿拉伯之春」 国家相似,面对国内年青人的诉求,有必要防范经济危机动摇政权。
其次,伊朗过往藉拉拢教派盟友巩固地位,与美国及其区内盟友对抗,惟教派冲突近期已陷失控,长此下去可能会引火自焚。上周伊朗驻黎巴嫩大使馆外遭炸弹袭击,以报复伊朗支援叙利亚总统巴沙尔,便是一例。伊朗外长扎里夫直言,「伊斯兰世界的教派冲突已成所有人的威胁」。此外,伊朗考虑求变,或是希望挟带在仍然存在区内优势,再次成为获国际认可的区内强权。
《纽时》指出,奥巴马政府盼以逐步撤销制裁,引起伊朗对继续缩减核计划、换取进一步放宽经济限制意愿。若拒向伊朗提出有利条件作为首轮谈判的成果,恐令伊朗再度参与谈判、达成长远协议的机会极微。有华府顾问指出,伊朗外长扎里夫表明,在伊朗强硬派重新冒起前,最多只有6个月时间去达成协议,美方建基于此制定谈判策略。
惟此举深受国内政界压力,亦激起以色列与沙特的戒心,批评谈判策略完全倒退,特别是在渴求能源的中国与期望与伊朗恢复贸易关系的欧洲介入谈判下,恐针对伊朗的制裁终会逐一瓦解。有论者甚至认为,在朝鲜的前车之鑑下,美国不应对伊朗作出任何让步,免失去阻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