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先,日本已连续16个月出现贸易逆差,且贸易逆差呈现长期化趋势。安倍经济学说明了日本经济以前是处于“通货紧缩”危机的。
这里有一组日本财务省最新公布的进口产品统计数据:粮食类占比为7.8%,原材料占比为6.3%,能源等矿物燃料占比为32%,化学制品占比为7.9%,原料加工制品占比为7.9%,一般机械类制品占比为7.3%,电子产品占比为13.5%,运输机械类占比为3.1%,其他类合计占比为14%。
日元币值是高企的,既然是经济通缩状态、日元币值高企,那么这就给日本的出口型经济造成了困境,安倍要通过重振日本外向型经济而达到使日本经济复苏的目的。
在所有进口产品中能源等矿物燃料对推动进口增长所占的贡献度远远高于其他进口产品,达到12.7%。
在能源等矿物燃料进口增长率中,原油达67.8%,是所有进口产品中增长率最高的。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日本在核电发展面临严重窘境的情况下,油气等能源进口激增,反映了对日本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能源供应直接左右着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
而日本能源又非常依赖于进口,如果遇到国际能源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乃至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发生大的变动,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将是致命性的。
再次,日本进出口贸易(包括能源)对海上运输的依赖性非常强,海上关键航线更是日本对外贸易的生命线,一旦因突发事件(自然因素或者非自然因素造成的)而中断,不仅给日本经济发展甚至对日本社会与政治等其他领域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恐慌局面。
不妨假设一下,中日之间若发生了军事冲突,中国为维护在南中国海的合法权益,对日本从中东经由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或日本与西亚、非洲、欧洲与东南亚国家贸易的船只进行拦截与检查。
日本原油进口的90%、其贸易总量的40%都是通过南中国海航线
由于日本原油进口的90%、其贸易总量的40%都是通过南中国海航线,即使日本为了规避南中国海航线受阻的风险,而绕道改走其他的替代航线。
中国已先发制人,在经济上进一步牵制日本
在2013年上半年,贸易总额下降了10.8%,仅1,470亿美元。近期,中日又因“东海防空识别区”闹矛盾,日本媒体称,中国已先发制人,在经济上进一步牵制日本。
日本经济其实早已成死结,中国要想灭日本是轻而易举,不信你就接着往下看:
安倍经济学的最吸引人的内容就是大胆的金融缓和,其目的是诱使日元大幅度贬值,到今天为止,这个目的已经达到,日元从1美元兑换8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换118日元左右,差不多贬值了近50%。
日元贬值结果就使那些在海外生产的企业,把在海外赚得的钱送回日本,企业因汇率原因,获得账面上的利润也大幅度增加。但是日元贬值也使得石油等原材料的进口价格大幅度上升,这样在海外生产的企业赚钱,而购买进口品的人却要拿出更多的钱。
当然安倍经济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这个,而是期待因日元贬值而增加的日本出口。如果出口增加,日本国内企业能够赚钱,在那里工作的人员也可增加收入。有了钱也能使日本国内消费被带动,波及饮食行业等。所以安倍经济学如果真的能增加出口,就可以使日本经济复苏。
按照安倍首相的设想,出口如果增加,就可以打破日本企业长期的业绩低迷状态,在过去10年中,日本企业认为韩国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就是韩元的贬值。其实韩元贬值是一个原因,韩国国民收入增加又是一个原因。现在日本企业出口没有大增,这样收入也没有增加,而进口物价大涨,这对消费者的信心打击是非常大,所以消费低迷很正常。
日本的出口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为止一直向上增长,到了1988年的出口率超过8%,也就是世界的8%的出口额是日本贡献的。这个时代也是日本泡沫经济时代,日本世界第一,日本要买下美国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
但是泡沫经济破裂,日本的出口额占世界份额逐年下降。这样不能对应新的时代发展的日本政治,金融以及官僚体系是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济低迷的元凶。而日本历届政府试图进行的各种改革不断遭遇挫折,这就是日本失去的20年。
尽管“安倍经济学”赢得不少掌声,但日本经济仍然低迷。随着劳动力减少,日本恢复增长的空间有限,要么通过提高生产率从现有的劳动力榨取更多,要么开拓国内外的新需求源泉。在国内,这可能意味着增加劳动力,要么是增加劳动人口女性比例,要么放宽移民限制。不幸的是,这两个方面毫无进展。
那就剩下外部需求。中国的三中全会改革为向重视消费转变提供了一个连贯框架。日本浪费不起这些机会。
随着中国的增长动力从外需转向内需,谁能比日本出口商获益更多?中国已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随着今后中国对消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飙涨,日本处于夺取额外市场份额的理想位置。
类似的,日本将受益于其在环境整治领域的技术实力——环境整治是中国今后的迫切要事。日本已经为中国一些最棘手问题的许多解决方案提供大量专业知识。
在寻求外部需求时,日本不应忽视以往的成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利用当时快速增长的全球经济需求,日本强大的出口机器使其成为全世界羡慕的对象。
据香港媒体报道,23日至24日,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中方首席代表、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易先良与日方首席代表、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审议官下川真树太分别率团与会。
对此,日本著名杂志助理主编香农·蒂耶兹撰文称,作为中日关系中最具破坏性的议题之一,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重启鼓舞人心,中日关系呈回暖迹象。
在本次磋商中,中国外交部、国防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海警局、总参谋部等部门及日本内阁官房、外务省、文部科学省、水产厅、资源能源厅、国土交通省、海上保安厅、环境省、防卫省等部门分别派人参加。
中日双方的首轮海洋事务高阶别磋商于2012年5月举行,从那时起到本次青岛磋商的举行,期间两国没有举行过任何类似会议。
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从一位从所谓的“土地权所有者”手中将钓鱼岛、北小岛、南小岛“购入”,将其“国有化”。自那以后,中日关系急转直下。
日本坚称这么做只是为了避免出现更具煽动性的情况——即民族主义者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原本想要“买下”这些岛屿并在上面进行建筑施工。对于日本的解释北京并不买帐,并控诉日本通过所谓“国有化”激化中日领土争端。而自2012年秋,中国便开始加大了对争议性岛屿的海空巡航力度。
在安倍晋三出任日本首相以后,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安倍于2013年12月参拜了供奉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此举激怒了中国。自那以后,中国开始呼吁日本就二战暴行进行忏悔。
而安倍又放松了对日本自卫队的限制,这也让中国担忧日本重返军国主义道路。与此同时,中国于2013年11月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日本公开进行指责,并称因为中国“更具侵略性”所以日本有必要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
鉴于中日之间的这些紧张态势,两国至少就一个主要的紧张问题——恢复海洋事务磋商着实为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据中国外交部消息,中日双方就东海有关问题(可能包括了钓鱼岛问题在内)及海上合作交换了意见。
双方原则同意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举行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下一轮磋商。另外,双方也原则同意重新启动中日防务部门海上联络机制磋商——这可以说是迈出了一大步,海事问题的沟通热线或者标准沟通机制的缺失是中日之间主要担忧的问题之一,因为两国都害怕因为一方的事故或过失而爆发全面冲突。
中日海洋事务磋商的恢复只是最近中日关系一系列积极进展中的最新情况。22日,日中经济协会派出最大访华团到访中国。代表团会见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与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双方讨论了促进中日经济关系的方法。高虎城还特别提出,今年前8个月的日本对华直接海外投资较去年同期降低了43个百分点。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为何突然停火? CNN:美国接获“惊人情报” |
2 | 丢人:与习近平有关的两个画面可能会载入史 |
3 | 肝癌罪魁祸首被揪出 毒性是砒霜的68倍 |
4 | 除了中国根本没买家 中国简直无法替代 |
5 | 收到最后通牒,普京怂了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