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客人,你来自哪儿?”
“中国。”我沿街打了一辆出租车,上车后司机热情地问候我。这是一个年龄在40岁左右的中年大叔,德黑兰本地口音,一身休闲装打扮。
“哦……中国……”司机的语气突然变得略有些嘲讽,他透过后视镜仔细打量坐在后排的我,不想却和我的目光相遇。他不免有些尴尬,脸色僵了僵。
“你们,你们中国人都是有钱人。你们为什么这么有钱?”他半开玩笑地问道。
我有些诧异,立刻低头审视了自己今天的打扮,素色棉布连衣裙,一双帆布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实在不知道,他是如何看出“我们中国人都是有钱人”的。于是我问他为何这么说。
司机扬了扬手,语气越来越激动。“你们还不叫做有钱吗?新闻里说,你们去年的GDP都快10万亿美元了!你们已经把欧洲和美国买光了!你们的商人正在进军伊朗,很快就要把我们也买光了!你看!我们的巴扎,我们的商店,我们的工厂,到处都是中国制造,是你们制造的那些质量差的破烂商品!我们辛辛苦苦挣的钱,都流进你们中国人的口袋了!”
我哑然,想辩解,却怕引起他更深的误会,只能沉默。在伊朗生活了一年多,像这样伊朗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抱怨我听得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从“中国货质量差”、“中国商人奸诈狡猾”,到“中国人都是坏人”、“中国要把伊朗毁了”,这些扭曲的看法,每每听到都让我心酸不已。
然而,当我一遍一遍向伊朗人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伊朗人显然不听从我的说辞。与其相信是自己的同胞造成了这一切,他们更情愿把生活和事业的不顺归咎于外因。当然,我也有我的应对之策:等他们再向我抱怨时,我就找出伊朗人写的这篇澄清文章“以牙还牙”。
我原以为,他们不相信我,总该相信自己人写的事实吧?结果,固执的伊朗人说“你们的使馆一定给作者塞了钱。”
伊朗人对中国的误解源于一直以来西方对国际话语权的控制。在西方舆论下,我们一直被塑造成“抢占他国市场的先锋”。由于廉价的劳动力,中国商品一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但作为进口国的国民,伊朗人感受更多的是压力与恐惧。
“我们的地铁是你们修建的,我用的华为手机是你们制造的,我感觉中国在一点一点侵吞我生活中的一切。”我的一位伊朗朋友如是说,“你不能想象,当你有一天醒来,发现你被中国制造包围时的那种恐惧感。”作为中国人,我当然为中国商品“走出去”的成就骄傲;但站在伊朗人的角度,也不难理解我们带给“客户”的恐慌与被剥夺感。
一直生活在周围人对中国的误解中,我的行为处事不得不变得小心谨慎起来。现在的我,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试图借助自己微不足道的点滴举动,改变伊朗人心中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但是,随着伊核制裁解除在望,“中国”和“中国人”在这个国家民众心里很可能越来越没有分量。
在制裁解除前,中国和俄罗斯等国是为数不多愿意冒着被美国制裁的风险和伊朗做生意的国家。今年1月,习主席出访伊朗时,伊朗人还言之凿凿,“我们会永远铭记中国在伊朗困难时期对伊朗的帮助。”我相信伊朗人是真的感谢中国,但我也知道他没说出来的后半句话,“但现在制裁解除,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毋庸置疑,伊朗政府一直是“识时务者”,尤其是2013年以来的新一届政府上台后,温和派的总统鲁哈尼和外长扎里夫频频向西方递出橄榄枝。因为他们意识到,只有改善和西方的关系,增进与西方投资者的合作,才能帮助伊朗更好地融入主流国际社会。与西方亲近,不仅是政府部分官员的想法,更是许多伊朗年轻人的希望。
“十几年的制裁,足以毁了一代人。”这是我的伊朗老师所说的话,他今年48岁,他的孩子就饱受制裁带来的痛苦:毕业即失业,求职受挫折……越来越多的伊朗年轻人渴望接触西方文化,并认为西方的思想才是先进的;他们在制裁笼罩下的伊朗失去了方向,甚至希望和伊朗切断关系、越快越好。因为在他们记忆中的伊朗,充斥着挣扎与绝望。
在鲁哈尼政府的努力下,制裁的解除终于有了一线曙光,这更加剧了伊朗人对西方国家的亲近之情。伊朗政府“亦东亦西”的外交政策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既希望扩大与西方的合作交往,又想要保持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参与。这种既想留住“旧伙伴”,又呼唤“新伙伴”的心情,也是目前伊朗人的普遍想法。
需要承认的是,我们在伊朗人心目中的地位确实改变了:我们依旧重要,但已经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形势的变化,自然导致需求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华人也正在感受到伊朗人的这种复杂心情。
“伊朗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信念,其中不乏错误的观点。”谈及伊朗人对中国的偏见时,我的伊朗朋友阿里说道,“我们与中国有着很好的交往历史,但更重要的是着眼未来。伊朗正在走出制裁带来的经济泥沼,正在重塑与世界各国的正常关系。我们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海外并购与投资会成为许多中企的选择。然而在与对象国接洽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有没有事先做好市场调研和相关语言人才方面的储备?在与当地人合作时有没有深层文化沟通?如果因为双方意见不合而导致项目搁置甚至取消的现象发生,这远远比“破烂”的中国制造,更损害中国形象,带来更多的误解和冲突。尤其在诸如伊朗这样摇摆于东西方之间的国家,中国企业家更应做好软件和硬件上的周全准备,踏稳每一步。
我想,改变中国人在伊朗的形象是需要时间的,更需要中伊双方的共同努力。如果下次你也在这里听到了类似的抱怨,还请对刚解除制裁之苦的伊朗人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德黑兰大学访问学者韩静仪)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如临大敌 中共密件热传 |
2 | 一股暴跌潮,正在席卷全国 |
3 | 中国市场突传重磅利空 |
4 | 美国股市传出大消息 |
5 | 全场傻眼 中国学者丢人丢大了 |
6 | 突然!一封“倒习书”疯传 |
7 | 大权旁落?习最新讲话再现异常 |
8 | 下跌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北京彻底露馅 |
9 |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
10 |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