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雕塑如诗歌.…
林下有女
华盛顿宪法公园的尽头,大地开裂,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在阳光与黑暗的交汇处,讲述着无法被忘却的哀伤。
纪念碑最高处,战争的起点与终点汇合,阵亡将士的名字层层堆叠,压得人无法喘息,甚至没有了悲伤的力气,只剩无言的沉思。
美国《生活》杂志将其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
2005年林璎入选美国妇女名人堂,6名在世者包括2016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2009年奥巴马亲自为她颁发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但林璎却从未见过大名鼎鼎的姑姑,1959年林璎出生时,林徽因早已离世4年有余。
血脉亲缘,总是不经意间导演轮回,林璎(中)被冠以建筑大师的头衔,她的哥哥(右一)则成为了一名诗人。
因为特殊的身世背景,人们总是喜欢从林璎的身上,捕捉些许林徽因的影子,比如年少成名,比如果敢坚毅。
1982年,年仅21岁的林璎凭借越战老兵纪念碑一战成名时,她还是一位大三的学生。
面对各界批评,尚在象牙塔的林璎却毫不妥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节,真的像极了姑姑林徽因当年的样子。
林璎的父亲,林徽因的哥哥林桓曾说过:“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在林璎的设计词典中,“生命”永远被放在最醒目的一页。设计不应是政治的玩偶,设计的艺术是必须逃离政治,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艺术的本源。
或许真正的平等不曾存在,那就去矢志不渝地追求平等。因此她所设计的纪念建筑,脱离了高大上的庸俗,没有了伟光正的虚伪。
生者与亡者在纪念碑前平等交流,这是真正的人文精神,既是对生者的关怀,也是对亡者的安慰。
与此同时,她的作品也充斥着后现代主义的开放包容,东方与西方的相互包容;技术与美学的相互包容;自然与人性的相互包容。
或许姑姑林徽因的一句话,最适合用来形容她的作品:“宽大能优容能了解,能同情种种‘人性’”。
在越战老兵纪念碑之后,林璎还为美国种族平等运动创造了“民权运动纪念碑”
为纪念耶鲁大学开女权运动之先河设计了“妇女之桌”。
可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林璎,仍是留着学生时期的发型,在镜头前时常露出几分羞怯,纯净淡然,一身书卷气。
梁启超曾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与林徽因,如今看来,这句话用来形容林璎也恰如其分。
虽然全美各地许多地标建筑都出自林璎之手,但她却更愿意以艺术家自称。最初在学校里读的是建筑系,她却常常跑到艺术学院蹭课。
林璎的艺术作品,以雕塑和装置艺术为主。对于自然的热爱和环保的责任感,是林璎的灵感源泉。
她的艺术作品朴实无华却优雅动人,静默无言而掷地有声。
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自然的温情,和对环保的热情。
“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看待这个自然世界的方式。”因此她用建筑探讨生命与历史的命题;而用艺术探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近15年的时间,林璎一直在为自然建造着一座纪念碑,这个名为“什么在消失 空屋”的装置艺术,也是她“最后的纪念碑”。
在一片黑暗之中,参观者将一块有机玻璃对向投影设备,即可看到那些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物种。林璎以此来提醒世人正视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自然。
“过去会告诉我们将来应该怎样生活。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
或许这就林家人与生俱来的信仰,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让她们以历史之珍贵呼唤明天;以生命之真诚寻找自由,以卓然自若之姿态,面对功成名就。
“我没有扑向成功,而是继续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蔡奇摊上大事了! |
2 | 他直指,与中国“已处于战争状态” |
3 |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
4 | 3年后,他们正计划大规模回归中国 |
5 | 美国大使馆涌“排队盛况” 一眼望不到头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北京强硬表态!要求“三思而后行” |
2 | 中国大使霸道要求被拒!战狼悻悻离开 |
3 | 蔡奇摊上大事了! |
4 | 于朦胧案牵扯两高官 传一人是蔡奇私生子 |
5 | 他直指,与中国“已处于战争状态” |
6 | 北京怂了!美方搬出两件事 迫使中方达成协 |
7 | 阳光禅意花园流水潺潺 温西现代雅居出售 |
8 | 波兰关边界 北京倒大楣 |
9 | 毛新宇在装傻?原来背后有高人指点 |
10 | 3年后,他们正计划大规模回归中国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