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媒观察者网文章:当地时间7月18日,在获得欧洲议会720名议员的多数支持后,冯德莱恩终于连任欧委会主席。
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此次连任之路实在是太波折了,直到6月份在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内的6名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加持后,冯德莱恩的连任之路才算是稳了。
但批评声依然存在:虽然许多人赞赏她为欧洲一体化和绿色转型所做的努力,认可她在一系列危机中体现出的领导力,但也有很多人不满她的领导风格和任期内的官僚作风,还对她力推的经济政策忧心忡忡。
不论如何,相较于前任,冯德莱恩至少做到了一件事:让欧洲人记住她。英国《卫报》今年5月初的一项民调显示,冯德莱恩比以往任何一位欧盟领导人都更吸引选民的注意。此前的欧盟“首席执行官”基本上不为公众所知(谁还记得罗马诺·普罗迪或者让-克洛德·容克吗?),但近75%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地认出冯德莱恩的名字和她的脸。5年前,能认出她的前任容克的人只有40%。
冯德莱恩的形象几乎完美。金发碧眼,和蔼可亲,精明干练,穿着剪裁考究的裤装,带着时刻准备上镜的微笑,演讲自信而富有感染力,堪称现代欧洲女政治家的模板。她还是母性的完美化身:身为7个孩子的母亲,却能跻身世界领导人之列,可谓完美兼顾了事业与家庭。
但除了外在形象,冯德莱恩又有多少真本事呢?她到底是欧洲的铁娘子,还只是一个好看的“芭比娃娃”?
“欧盟最像贵族的人”
虽然当代德国是一个共和国,对贵族头衔和家族血统似乎兴趣不大,但贵族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特权远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多。在精英的世界里,头衔对一个人的事业仍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血统也依然比成就更能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冯德莱恩就是这一说法的最佳例证。她称得上是欧盟最像贵族的那一批人之一,毕竟在当代德国政治人物中,名字里带“冯”或“祖”的可为数不多。
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冯德莱恩的父系家族——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家族的名号都是响当当的。这个高门大户是准贵族,有权出入宫廷,拥有这一地位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冯德莱恩的家谱上满是旧时代的豪勋,不仅包括德国一些恶名昭彰的纳粹分子,还包括英国一些最大的奴隶贩子,以及美国一些最大的奴隶主。冯德莱恩的曾祖母是美国庄园主詹姆斯·拉德森(James Ladson)的女儿,美国内战爆发时,拉德森拥有200多名奴隶。
1958年10月8日,冯德莱恩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当时她的父亲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正在这里任职。恩斯特是欧盟(当时还是欧洲煤钢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首批官员之一,他的女儿自然是在精英的世界中长大:冯德莱恩就读于比利时首都的“欧洲学校”,这是一所面向外交官和欧盟官员子女的多语种精英学校,鲍里斯·约翰逊日后也就读于此。冯德莱恩的业余爱好是骑马,一项很贵族的运动。
1967年,年仅37岁的恩斯特官至欧经共体竞争总局局长,负责监督新生的欧洲反垄断行动。但他对布鲁塞尔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于是1971年,一家人搬回了德国(当时冯德莱恩13岁)。恩斯特很快当选为下萨克森州州议员,1976年成为该州州长,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到了1990年——他在当年的连任选举中败给了格哈德·施罗德,后者后来成为德国总理。恩斯特本人也曾被视为基民盟下一任总理的人选。
“事实上,在某些非常现实的方面,德国人仍然认为冯德莱恩是恩斯特的小女孩。没有孩子的默克尔获得了‘妈妈’的绰号,而冯德莱恩仍然沿用着她父亲对她的爱称:‘小罗西’。”今年4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写道。
“小罗西”的前半生就是一位名门闺秀轻松玩转世界的历史。她一开始似乎不确定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先后进入了四所大学(哥廷根、明斯特、伦敦政经和汉诺威医学院),在考古学、经济学和医学之间来回横跳。1978年,这位豪门大小姐被当时大名鼎鼎的左翼恐怖分子“红军派”盯上,不得不远走伦敦避险,在苏格兰场的保护下以美国曾祖母罗丝·拉德森(Rose Ladson)的名字就读伦敦政经。后来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冯德莱恩承认她的留学生活很精彩,“在苏荷区的酒吧和卡姆登的唱片店花的时间,比在图书馆花的时间多得多”。
她最终回到了德国,在哥廷根大学的合唱团里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同样出身贵族的医生海科·冯德莱恩(Heiko von der Leyen)。他们于1986年结婚;不久之后,她从汉诺威医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妇科医生。1992年,当海科得到斯坦福大学的教职工作时,这对夫妇带着他们的三个孩子搬到了美国加州。1998年,她回到了汉诺威,次年诞下了第7个孩子。
一位官二代、前州长的女儿,怎么会甘愿做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医生呢?1999年,41岁的冯德莱恩继承乃父的衣钵投身政坛。2003年,她当选下萨州州议员,并出任州政府卫生和社会事务部部长。人脉的作用显而易见:时任下萨州州长克里斯蒂安·伍尔夫是她父亲的老搭档(2010年,伍尔夫成为德国总统)。她还成为一位东德出身的女博士的影子内阁成员,负责家庭和社会保障事务,因为作为7个孩子的母亲,她“证明了家庭和工作是可以兼顾的”。
2005年,冯德莱恩成为默克尔的联邦家庭、妇女及青年部长,当时她从政刚刚6年。2009年,她又出任德国联邦劳动及社会事务部部长。在默克尔的16年总理生涯中,冯德莱恩是唯一相伴始终的内阁阁员:她的专业能力、贵族风度和媒体形象,以及她在社会政策方面的成功,让她长期跻身最受欢迎的德国政治人物之一。当然,强大的人脉也很关键:她与默克尔的重臣、前财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关系密切,十多年来,两人每周都会至少共进一次早餐,直到朔伊布勒成为德国联邦议院议长。
冯德莱恩的下一份工作——德国国防部长,是通往最高职位的天然跳板,赫尔穆特·施密特就是从这一职位升任德国总理的。当冯德莱恩于2013年就任时,默克尔已经担任了8年总理,寻找接班人之事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2015年出版的传记中,冯德莱恩已经拥有了“预备总理”的头衔。
可惜她干砸了。
“完美的候选人”
在国防部,冯德莱恩赢得了“铁娘子”的威名。
作为防长,她主张德国要在外交、发展援助和军事行动方面承担起更多责任。上任5天后,她就飞抵阿富汗视察驻阿德军;在她的领导下,德国打破几十年来的传统,主动向马里和利比亚等地派兵反恐。这位身材娇小的女性,似乎在国防部这个传统上男人一统天下的领域闯出了一片天。
但这只是外国媒体的溢美之词。德国人自己并不是这么认为的。
2019年,冯德莱恩执掌德军足足6年之后,美军发现,由于缺乏加密无线电设备,德国军队在北约演习期间一直在使用手机。德军在演习期间还被迫放弃其配发的制式突击步枪,因为人们发现这些步枪在3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下无法射击。在某一环节,德国士兵用扫帚而不是枪进行演习。
在此之前,德国武装部队就已经沦为了笑柄。性骚扰、欺凌新兵、极右翼军官图谋恐袭等丑闻一出接着一出,潜艇和飞机大批趴窝,帆船训练舰“高尔奇福克”号的维修费用从1160万美元飙升至1.63亿美元。虽然德国国防部的重重问题非一日之寒,但冯德莱恩出任部长之后问题不减反增,还闹出了震惊朝野的丑闻——冯德莱恩向埃森哲和麦肯锡等外部咨询公司支付了上亿欧元的咨询费。德国议会发起了调查,但当调查委员会找到国防部长工作用的手机时,她的通信记录却由于“涉密”而无法查看。相较之下,博士论文抄袭丑闻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
“一个既没有任何国防政策或战略方面的经验,也没有管理私营或公共部门大型组织的丰富经验的人,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角色中失败,真的有什么奇怪的吗?”《外交政策》评论道。
冯德莱恩日后自己也说,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比担任德国防长“容易得多”。
在德国“明镜在线”的政府成员满意度调查中,冯德莱恩的打分常年垫底,在-200至200的评分区间中始终徘徊在-120分以下。“明镜在线”的评论是:德国民众对冯德莱恩的不满已成为常态。她接班默克尔的希望早已破灭,自己因为丑闻而黯然下台似乎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时,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横空出世,拯救了她的事业。
2019年7月,在商讨新一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人选时,马克龙“突发奇想”,向默克尔提名了冯德莱恩。一位德国人,来自欧洲人民党党团,是默克尔多年的盟友,而且是一名女性,似乎找不到比她更合适的候选人了。而作为交换,法国人拉加德将入主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
冯德莱恩就这样成为了欧盟“总理”,而此前她甚至连欧洲议会的提名都没有。如此暗箱操作,连惯于享受特权的冯德莱恩都是第一次,欧盟制度设计的民主性有多少,由此可见一斑。
此事在德国引发了轩然大波。前欧洲议会议长、德国社民党前主席马丁·舒尔茨直言不讳:“冯德莱恩是我们最差的部长,显然这对于当欧委会主席而言足够了。”一项民调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德国人认为冯德莱恩能胜任这份新工作。德国媒体称她是“抛下国防部这个烂摊子,向上逃离”。在欧洲理事会提名冯德莱恩时,德国,也就是默克尔投下了全场唯一一张弃权票。
不过,基民盟其实非常乐意看到她去布鲁塞尔。摆脱了一位丑闻缠身的“定时炸弹”,还空出了一个内阁中的关键位置。默克尔随即指派安妮格雷特·克兰普-卡伦鲍威尔来填补这一空缺。
至于马克龙,他宣称自己选择冯德莱恩的理由是她“完美的法语”、“深厚的欧洲文化基因和欧洲共同体的DNA”,但一些人怀疑,马克龙就是想要一个软弱的候选人,这样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她,以及整个欧盟。
此外,欧洲各国领导人一般都不希望欧盟委员会变得过于强大,他们想要的是一个看似可信,但实际没有太多手腕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冯德莱恩是完美的候选人。
化危为机
2019年7月16日,冯德莱恩成为欧盟委员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领导人,也是自委员会第一任主席沃尔特·哈尔斯坦以来的第一位德裔主席。“欧洲最有权势的女人”,种种赞誉纷至沓来。
迈上人生巅峰的冯德莱恩拿出了十二分的干劲。她没有在布鲁塞尔安家,而是把家人留在了德国,自己睡在办公室旁一个约25平方米的房间里。她将重点放在绿色政策、数字化以及性别平等上,于2019年12月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欧洲绿色协议》(她称其为“欧洲的‘人类登月时刻’”),强调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是“注重地缘政治的委员会”,采取措施减轻企业的监管负担,并推进数字化转型。
但在她上任102天后,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定性为大流行病。
欧洲各国在关闭边境问题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经济救援方案的谈判也很紧张,欧盟似乎很快就会分崩离析。冯德莱恩领导欧盟委员会通过集中采购确保成员国的疫苗供应,并通过代号“下一代欧盟”(NextGenerationEU)的7500亿欧元一揽子复苏计划来支持成员国的经济。疫苗接种工作的迟缓广遭诟病,以至于冯德莱恩的前任容克要求罢免她。
“在管理德国联邦国防军时,她将军队的采购工作委托给管理顾问支持的新自由主义市场逻辑,结果事情进展不顺利。几年后,在负责欧洲疫苗采购工作时,她因过于信任自由市场而受到批评,未能坚持在欧盟内部集中控制疫苗生产和分销。因此,人们正在死亡。”还是《外交政策》的评论。
疫苗的危机刚刚过去(欧洲的新冠死亡人数当时已超过200万),下一场危机开始了——俄乌冲突在2022年2月24日爆发。4月,冯德莱恩成为冲突爆发后第一个访问乌克兰的西方领导人,她称呼泽连斯基为“亲爱的弗拉基米尔”,并给了他一份加入欧盟的初步意向书。她拒绝考虑与莫斯科的未来关系,以至于今年2月,当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提出让冯德莱恩出任北约秘书长时,德国总理朔尔茨当即予以反对,因为在他看来,冯德莱恩对莫斯科的态度过于强硬,这从长远看来并非好事。
但俄乌冲突大大提高了冯德莱恩的民调数字,也让媒体基本不再关注她对欧洲疫苗采购工作的灾难性管理不善。她被广泛认为是自1995年雅克·德洛尔卸任以来最有权势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为了应对极右翼的崛起,她成了各成员国领导人必须借助的“吉祥物”。再加上本人的一点努力,顺利连任并不令人意外。
和5年前一样,不少人觉得,让冯德莱恩留在布鲁塞尔是最好的选择。德国《世界报》就援引知情人士的话写道,在朔尔茨眼中,她目前的职位(欧盟委员会主席)并不那么重要。
只叫不咬的“芭比娃娃”
虽然不能说冯德莱恩就是个“花瓶”,但她确实是个“芭比娃娃”——一个纯粹的美国娃娃。
这位拥有美国血统的德国政治家是个出了名的大西洋主义者,这与她的前任迥然不同。她曾在加州生活多年,能说地道的英语,并一再表达自己对伦敦时光的热爱与怀念。在担任德国防长的6年时间里,她在华盛顿和北约各国首都结识了许多朋友,直言不讳地支持北约,主张增加德国,以及所有北约欧洲成员国的国防开支,并获得了成功。她不相信疑美论,即欧洲必须照顾好自己的安全和防务。她想要的就是欧盟和北约之间更多的安全和防务合作。因为这些背景,即使在川普时代,冯德莱恩也是最受华盛顿欢迎的客人之一。
冯德莱恩经常呼吁建立跨大西洋统一战线,以应对地缘政治挑战,例如俄罗斯和中国带来的挑战。她大概是历史上最亲美反华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在她任上,欧盟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经济上的竞争者和制度上的对手,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明显增加。她不断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对涉台、涉疆、涉藏、涉港澳等问题指手画脚,对中国企业在欧洲基础设施的投资信口批评,对“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挑战;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更是冯德莱恩的“得意之作”。
也许这位欧盟委员会主席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对华“去风险化”概念了:2023年3月,她在演讲中警告“中国对欧洲拥有巨大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力”,“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她以“去风险化”(de-risking)为框架,勾勒出欧洲经济“更加独立的未来”。她宣称,汲取欧洲过度依赖俄罗斯廉价能源的教训,欧洲在绿色转型和数字技术所需的关键材料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是“不能容忍的”。
“去风险化”与美国的“脱钩”论如此如出一辙,以至于白宫直接拿来,用在了自己的演讲稿中。
但一年过去,冯德莱恩启动的欧洲的“去风险化”进程如何了呢?毫无悬念,大部分措施和政策都停留在了纸面上。毕竟,欧洲如果想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尤其是清洁能源转型等目标,就绝对离不开主导供应链的中国:欧盟约29%的风力涡轮机和零部件,以及约68%的热泵都从中国进口。
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是欧盟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中国也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2023年的进口额为5140亿欧元,是过去十年来的第二高水平。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去年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增加了4.3%,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尽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但过去3年,德国企业在华投资与此前6年一样多。梅赛德斯-奔驰公司首席执行官康松林(Ola K?llenius)将加大对华投资,作为他个人对“去风险化”的理解。
显然,冯德莱恩和整个欧盟都承受不起与北京陷入贸易战的代价。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承认:
“欧洲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去风险化。欧洲的‘去风险化’也不会像华盛顿的许多人所希望的那样。去风险将需要在欧洲内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发展,以建立更具竞争力的经济,而这必须在中长期内进行,并跨越多个欧盟委员会的任期。”
英国路透社的评论更加犀利:
“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公开场合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但鉴于她的工作岌岌可危,这位欧盟委员会主席的行动看起来要比她的言辞温和得多。对中国的咆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竞选造势。如果冯德莱恩在任何一个方向上做得过火,她都可能惹恼北京,疏远欧盟的核心制造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这篇评论的标题直译是“冯德莱恩的中国计划只会叫,不会咬”。不知是否是巧合,这完美契合了一句中国俗语:叫狗不咬,咬狗不叫。
对于这位“芭比娃娃”来说,这倒是个合适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