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荷兰是一个从海中取地的国家。 几世纪以来,荷兰人以堤防与水利工程闻名于世,靠“向海夺地”建立了低地之国的繁荣。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气候变迁与海平面上升迫使荷兰政府重新思考:人类真的能永远掌控自然吗? 于是,他们推动“还地于海”计划,拆除部分堤防、让河流重回原有流域,使土地恢复湿地与水域,以缓解洪患风险与生态压力。
这段历史蕴含深刻隐喻。 荷兰从“夺地”到“还地”的转折,不只是自然治理的改变,更是一种文明的觉醒:当社会过度依赖单一力量,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技术与资本,最终都要面对重新平衡的代价。
今日的台湾,在经济发展上似乎也映照出类似的课题。 半导体与人工智能(AI)科技产业的快速崛起,使国家资源、人才与投资高度集中于这些领域。 股市表现亮眼,却掩盖了结构性问题:传统产业、民生服务业乃至整体内需都面临缓慢萎缩的困境。 这种现象正是荷兰病的现代版——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经济失衡。
科技荣景本身并非错误,但若缺乏产业多元化支撑,繁荣就像海堤一样脆弱。 当全球景气循环、地缘政治风险或科技出口受阻时,台湾整体经济的承受力将面临考验。 股市虽亮眼,但这种“非理性繁荣”与实体经济的脱节,也让社会不平等问题更加尖锐。
更值得思考的是,荷兰历史上的“还地于海”,不仅是自然治理策略,更象征文明自我修正的智慧:繁荣的极限需要反思与调整。 台湾如果也希望避免陷入荷兰病的宿命,就必须学会在政策与市场、集中与分散之间取得平衡。
首先,应推动产业多元化,使传统产业透过绿能化、数字化升级再生; 其次,降低能源与贸易成本,让非科技部门有公平竞争空间; 最后,引导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与创新产业,扩大内需动能,避免整体经济被单一产业拖累。

科技荣景本身并非错误,但若缺乏产业多元化支撑,繁荣就像海堤一样脆弱。 (资料照片/美联社)
荷兰从“夺地”到“还地”的历程提醒我们:真正的繁荣不是无限扩张,而是学会在控制与放手之间取得平衡。 台湾今日的挑战,不在于是否拥有最强的半导体与AI技术,而在于能否建构一个多元、韧性强且公平的经济体系。 唯有如此,科技荣景才不会成为结构陷阱,而是整体社会共荣的基础。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1 | 羞死了 上海顶级富婆“上瘾”行为曝光 |
| 2 | 北京真正的恐慌?!据传高市备好这颗震撼弹 |
| 3 | 周五这场全国性会议,寒意传到每个人了 |
| 4 | 李子柒的自建房,才是最令人羡慕的住宅 |
| 5 | 里程碑意义:盖茨5000字长文引全球炸锅 |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