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华人喜爱吃海鲜,所以很多超市的生鲜柜台,总有华裔的身影。
很多我们华人超市更是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海鲜类产品。
但是3月7日,海洋环境保护组织却公布了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结果。
鲈鱼更是55%都是错的!
海鲜市场如此混乱,消费者心理肯定有个大大的问号?我买回家的到底是什么鱼?
商家以次充好,骗的就是你
首先,有些错误是制度上的。
美国进口海鲜约占90%,一旦这些渔获越境后,就很少被续查,会一路直达消费者餐桌。
但是,更多地原因却是因为后期商家或餐馆老板有意而为之。
有一家倡议团体“海洋环境保护组织”(Oceana)一直希望消费者不要再上当受骗。
花着高价买鱼,但其实却拿到了较便宜的替代品。
该组织一位成员洛维尔解释说,海鲜诈骗可发生在供应链任何时间,一条鱼被换成另外一条鱼,因为有些人就是想用高价售出低价鱼。
以“鱼目混珠”的手法多挣钱。
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因为鱼类被加工之后,切割或油炸之后,比如成了鱼块,鱼丸之类,一般消费者是无法辨别的。
以下几种鱼类是最容易被超市或餐馆误导的:
比如华人熟悉的野生三文鱼,很可能是饲养的大西洋三文鱼;
华人喜欢而且价格很贵的鲈鱼其实可能是很普通的鲢鱼;
实际上很一般的鲭鱼(Escolar)会被奸商当做白色金枪鱼(white tuna)来卖:
另外,或是在他们填写鲑鱼订单时,发现没有足够鲑鱼,可能就以其他鱼类代替。
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消费者,一些稀有脆弱鱼类品种也被过度捕捞,并且被错贴标签。
有些假鱼吃了会出事
目前一些餐馆现在开始只使用当地鱼货。
在纽约市下东城小型寿司店Mayanoki里,找不到热门但物种受到威胁的蓝鳍鲔鱼(blufin tuna);只能用当地鱼种蓝鱼(blue runner)制作寿司,取代常见的鲔鱼和鲑鱼,无须担心鱼货诈骗问题,也没有牺牲美食质量。
但是由于大部分餐厅仍供应进口海鲜,海洋环境保护组织认为,政府需要追查海产品物种来源,追踪渔业或养殖场直到整个供应链。
消费者特别要注意,鱼类以次充好或名不副实,只是让消费者多掏点钱,出点血。
如果有些鱼类是珍稀物种或是临危物种而故意混淆视听,那么消费者吃了也会有些后悔。
更糟糕的情况是,有些海产品及鱼类本身是有健康风险的,体内富含有害化学成分对人类身体有害,但有可能被贴上无害鱼类的标签。
结果让消费者上当受骗。
最好的例子就是鲭鱼(Escolar;下图右),这种鱼富含汞或其它化学元素,但往往被标注为金枪鱼(下图左)或鲳鱼出售。
包括罗非鱼和方头鱼在内的13种鱼肉被标识为红鲷(diao)鱼,但是方头鱼由于含汞量高,已被监管局认定为不适宜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食用。
蛇鲭鱼或者油甘鱼因含有毒素,有可能引起严重腹泻,但也被冒牌销售。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马兴瑞问题实锤了,更有惊人大事发生 |
2 | 中南海通过香港亲共媒体放风习近平去向 |
3 | 惊爆!习明泽秘恋MIT离婚教授十年 习家炸了 |
4 | 北京突传大消息 |
5 | 最高决策机构12成员曝光 元老重返核心层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