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日前笔者同妻子到港岛金钟一家日资百货公司,为在北京打工的女儿买化妆品。
妻子开始时用广东话向柜员小姐询问,回应不冷不热。一转眼,小姐已把我们扔在旁边,满脸笑容地用“不咸不淡”的普通话去接待一位北方来的年轻女子。
我只得悄悄提醒妻子“改讲普通话”,果然顺利完成采购任务。
这种状况在香港已相当普遍,但也只是近数年才出现。主要不是因为香港已经回归中国,而是97年“金融风暴”之后,大陆来客撑起了香港零售业的半边天空。
最近凤凰卫视采访了北京的一位古董收藏家,他在节目中就感叹说,十年前他到香港参加拍卖会,因为只会讲普通话而大吃苦头,现在已完全不同了,像他这样讲普通话的大陆人士,同样可以得到一流的服务。
许多香港专业人士正在努力地学普通话,只是一般人的表达能力仍然很差,说起来很累。

(图片:如今在香港学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 )
日前在安徽与一位香港年轻歌手同途而行,一路上都用普通话交流。他的普通话虽仍带有浓厚的“港味”,比起其他许多香港同龄人已好得多;他曾到台北一间音乐酒廊打了几个月的工,学讲国语。我问他,他的同学和朋友能不能讲普通话,他说都不行,大部分连听都听不明白。
大难题 这正是香港今天的一大难题,根子却在当年英国人的统治谋略。英国人在香港的语言方针,是官方和上等人讲英文,普通人讲香港化了的广东话,实际排斥中国大陆通用的普通话。
除了政治上的考虑,即要尽量切断香港同母体中国大陆各方面的连接,也是出于对中国的极度看不起。英国《星期日邮报》最近刊登了查尔斯亲王1997年的《香港回归日?I》,谈起中国人的作为,就像《红楼梦》里的贾政、贾琏对待焦大那般,一脸的不屑和厌恶。
既然英国主子那么不喜欢同中国打交道,最现实的香港人当然懂得应该学好(即"投资")哪一门语言。另一方面,早年的中国大陆又穷又封闭,香港人靠国际市场才能发达,会英文的才有优势,才有升迁的机会。
即使是办公室里的初级文员,彼此交谈时也要在广东话里面,有意无意夹进许多英文词汇,已成为港式广东话的一大特色。
阁下如果想亲身体验一下,不妨就在上下班时候到港岛办公楼,同OL(白领小姐)们一起挤电梯。(乘电梯,香港人叫搭“车立”,两字合一读“立”,为香港人创造的中文字,《康熙字典》里可能都找不到,源自英文的Lift。如此中文,只有香港人自己明白,当然难以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沟通,结果是自我封闭。)
但英国人离开香港毕竟已经八年了,中国早就不是当年的中国,内地经济已成为香港的靠山,香港人也早就没有多少资本自视过高,再把大陆的同胞当作“阿灿”式的劣等人了。
差的原因? 那为什么一般香港人的普通话还是很差,特别是年轻人仍然不愿学,不能讲呢?关键在香港的学校和教育体制,这又是英国人的欠账。
香港受英国人管治时,用英文教学的中小学为头等,其中更有一批贵族化的“名校”;用广东话上课的学校就被人看不起,只有为数很少几家亲北京的“左派”学校或学费很高的国际学校教普通话。
英国人临走时搞了个“母语教学”改革,今天的特区政府仍然沿袭,并没有根本改变英文独尊的格局,所谓的“母语”也只是香港化了的广东话,与中文白话文的书面语言相去甚远。这种体制下教出的香港学生,英文和中文都是半吊子,只能够在本地混混,出了香港就很惨。
为了升读名校,学校和家长都迫使学生把学英文放在首位,即使有普通话的课程,也只是作为陪衬。更深一层看,今天香港学校的教师以及特区政府中主管教育的官员,既是旧教育体制的产物,也是维护这一体制的既得利益集团。
他们中多数人本身就不会讲普通话,今后如果要加强用普通话授课,他们的“铁饭碗”就可能端不稳。香港政府当然不愿意得罪势力不小的教师集团,结果则是令学生一代代继续受害。
在这个问题上面,香港的媒体也要负上相当的责任。
(BBC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曹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