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资料图) 中新社发 刘新 摄
万维读者网记者张可综合报道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将于周三前往日本,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这是大约7年来中国总理首次访日,努力改善因为历史和领土争端而陷于紧张的中日关系。温家宝称此行是“融冰之旅”。然而,正如冰封期后的乍暖还寒,中日关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如履薄冰。
“融冰之旅”尚未启程,温家宝告诫日本领导人永不要参拜靖国神社,安倍则要求中国增加国防开支透明度,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媒体预测,温家宝此行将使中日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温家宝访日到底将取得怎样的成果?中外媒体分别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中日经贸合作将有新突破
《中国经济周刊》称,2007年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已无悬念,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也可望得到恢复,非制造业投资将持续增加。若温家宝总理此次访日的“融冰之旅”能启动一些大项目,中日经贸关系更将出现突破性进展。
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日关系的基础。中日各自自然禀赋和生产禀赋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技术、资金、劳动力成本、市场容量等方面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长期的经贸合作,也给双方带来了巨大利益。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在双边政治关系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经贸关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双方在某些领域出现了竞争,但总体来看,互补大于竞争。
2003年底以前,日本是中国连续11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4年以后,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则下降到第三位。与此同时,中国(含香港)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尽管位次发生变化,但双方仍然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197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仅为10亿美元,1981年超过100亿美元,2002年超过1000亿美元。2006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073.6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2.5%。2006年,对欧盟、对美、对日贸易分别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5%、14.9%和11.8%,欧、美、日三足鼎立,日本占其一。
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始于1979年,当时仅为1400万美元。截至2007年2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达587亿美元,约占中国引进外资总额的8%左右。2006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同比下降29.6%,但实际使用金额仍达46亿美元,在国别中居第一位。
中日在生产领域分工合作的进展非常迅速,这种进展不仅体现于数量上的增长,也体现于质量上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直接投资以加工贸易为主,90年代开始向电器、电子和机械行业发展,现在又扩展到信息通信产业和汽车产业。
随着中国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对日直接投资也开始起步。截至2006年底,中国对日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达1.5亿美元,涉及软件、机械、电子等领域,其中服务业和商业是主要领域。尽管投资额很小,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日本对华ODA(政府开发援助)包括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其中日元贷款规模最大,截至2006年3月,累计总额已超过3.1万亿日元,约占中国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左右。日元贷款援建项目均为规模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和施工难度大的基础项目。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日元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对华ODA一方面支援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增进了国民感情;另一方面也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双边的经济交往已经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融为一体。两万多家在华日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中,至少有五成左右出口,不仅返销日本,同时也出口到欧美地区,形成了“日—中—欧美”之间的三角贸易结构。这带来了双重效果:一是日本通过中国“迂回”扩大了对美、对欧贸易;二是中国也在同日本的合作中扩大了对美、对欧出口。可以说,现在的中日经贸关系已远远超越了两国的范围,对双边乃至多边经济合作都将产生波及效应。
如履薄冰但仍可“互惠”
BBC中文网表示,目前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是靖国神社和历史问题。今天,双方关系得以走出低谷,不过是将这两个敏感"冷冻处理"的结果,这或许是中日间的默契。
安倍打的是"模糊球":既不承诺不去参拜,也不说明是否曾经参拜,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中国打的是"现实牌":不强求日本一定要做出承诺,只要不前往参拜。双方的共识是:冷冻多年的关系对谁也没好处,中日间贸易额仍在增长,相互较劲,中国还可能难以控制高涨的反日民族主义情绪。
回避搁置靖国神社与历史问题不失为顾全大局之策,但毕竟是权宜之计。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杨伯江对BBC中文网说:"我对中日关系的好转持审慎乐观的态度,深入地看问题不少。现在双方都需要举轻若重,千万不能走错一步。"
不过,这次温家宝之行的一个看点是确定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中日关系虽如履薄冰,但并非不能"互惠",两国间年贸易额逼近2000亿美元就是"互惠"的根基。
中日间的直接利益冲突虽是能源,但最能找到"互惠"突破口的也是能源。目前,中日都将能源供应目标锁定俄罗斯,为争取更有利的俄罗斯输油管道走向相互竞争,日本拿90亿美元的贷款博得俄罗斯的青睐,中国也被迫提供俄罗斯大量订单。买家相争,结果肥了卖家。
温家宝此行将能源问题作为访日重点,虽不能解决东海油气田问题,但若能在能源需求上双方取得共识便有互惠之机。此外,环保、文化等领域的中日互惠早已是事实。
由此看来,中日试图确立的战略互惠关系也难逃中日间"政冷经热"的现实,日本图谋"正常化大国"的发展目标和中国的"大国崛起"使双方难以相互信任,缺乏互信基础的"互惠"能走多远?中日唯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日中重大分歧短期难以解决
美国之音则强调,中日两国间另外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东中国海油气资源控制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时殷红说,中日双方都愿意暂时不去考虑这些争端,以便将精力集中在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上。时殷红说:“所有这些重大的争端,我个人认为,在一段时期内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解决,甚至可以说不能得到解决,譬如说中国发展军事力量的问题、日本扩大它的军事使命的问题、两国互相之间的战略猜疑、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等等,甚至包括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
时殷红教授说,中日双方都在利用双方间关系的改善,从大局着眼,来处理两国关系:“双方现在都非常有明确意识,要防止在任何一个争端上的重大的对立,关系进一步恶化,同时在某一些争端上采取一种渐进性的、争取逐步取得积极进展的办法。”
中日大学生民调:中日关系不太理想 期待改善
新华网报道,一项针对千名中日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日青年认为当前中日关系不太理想,但他们都同意对方对自己国家相当重要,期待中日关系状况能在未来几年内得到改善。日中协会理事长白西绅一郎在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日前夕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日中应继续扩大民间交流,从而夯实双方战略互惠关系的基石。
由中国政经类期刊《瞭望东方周刊》与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联合在今年3月进行的这项调查,近日公布结果。所有接受调查者都是在校大学本科生。日本方面抽样选取了全国各地1020名大学生,中国方面共有来自十所高校的987人参与问卷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探索中日两国大学生对双方国家的了解程度、对社会和世界的了解程度,双方关系的亲近程度等。
尽管认为当前状况不甚理想,但两国青年的主流意见都不认为未来几年中日关系会出现恶化,超过四成的调查对象认为会“维持现状”,而37%的中日大学生都选择了未来将“有所改善”甚至“大有改善”。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胡春华一直遭围剿 传胡锦涛硬顶死保 |
2 | 新规敲定!中国制汽车几乎被全面禁止 |
3 | 王小洪最新讲话 调门也变了 |
4 | 离婚25年 李连杰与前妻黄秋燕在北京重逢 |
5 | 处境凶险 习已六神无主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