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在政治夹缝中求存

www.creaders.net | 2007-05-06 09:55:56  万维读者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3月30日,东莞一所学校为学生举行隆重的成年礼,104名身穿明式儒生长袍的高二生,在学校创办人叶宏灯的带领下,连同全校师生、百多位嘉宾向炎帝、黄帝暨中华民族列祖列宗敬颂礼告文。

  上述场景看似中国大陆“国学热”又一表现,不同的是:场景是设于“明日台商的摇篮”——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简称东莞台校)。成年礼在这所台湾人办的学校已经办了七年,比时下中国大陆的“国学热”早得多。

  校长陈金粧受访时说:“世界的加工厂基地在中国大陆,大陆的加工厂基地在广东,广东的加工厂基地在东莞。未来我们的这些孩子当中,许多人可能会成为台资企业的董事长或CEO。我们要让孩子走出台湾,成长在东莞,培养他们更有国际观。”

    意识形态VS政治正确

  来到东莞中堂镇潢涌区上一村的主校门,由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已故会长汪道涵亲笔所题的校名,其实也写下该校与两岸政治的不解之缘。

  校务会议室墙上,挂着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前副组长、国务院前副总理钱其琛、广东前省委书记李长春(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现任省委书记张德江、海协会前副会长唐树备等中央及地方高官,以及台湾行政院前院长林洋港、萧万长、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等人参观该校的照片……

  有两岸政治人物的“关怀之情”,任何关于两岸关系的政治话题,无论对台商还是校方而言,都显得敏感和沉重。创办人叶宏灯在学校五周年(2005年)纪念特刊中,以谦卑、感恩的心情写道:“用我们的教育良知全力以赴,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有用之材!”

  校长陈金粧接受本报采访时,也是一句“大人吵架,小孩还得读书”,四两拨千斤。“我们来到大陆,入境随俗是正常的。大陆政府能让我们在此地使用台湾教材已经很不容易,所以校方会以合作的态度,对教材做适度修改。”她不认为,意识形态会影响学校与台湾教育体系的衔接。

    历史教科书无法过关

  去年9月,台湾教育部修订的历史教科书内容把台湾史从中国史中抽离出来,把清末具革命正当性意涵的“起义”,改为中性用语的“起事”;将“大陆”改为“中国”,将“日据”时代改为“日治”。“修订”事件受到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抨击。

  这让大陆台商子弟学校相当困扰。东莞台校教务主任林宝泉告诉本报,台湾学校采用的教科书可以有多个不同版本,东莞台校选用由台北龙腾文化出版的高中历史课本与台湾同步,在台印刷后运到东莞,但须经中国海关、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和广东省教育厅的审查。

  据悉,广东省教育厅认为龙腾版的台湾史教科书叙述立场偏颇,主张台湾独立思想的篇幅太多,要求东莞台校换书。中国史教科书的内容则顺利通过审查,其内容不像台湾新教科书那样“去中国化”,仍然尊称孙中山为“国父”,只是在叙述1949年以后的历史事件年份时,以公元代替民国纪元。

  大陆舆论近年对“国学热”、儿童读经和汉服运动多有讨论,但“上海孟母堂”和“武汉童学馆”仍未被中国教育当局纳入正规教学体系之中。台湾社会对中华文化传统价值的承先启后较完整,东莞台校除了教授《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及《论语》等传统典籍,每年还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举行隆重的成年礼,向大陆社会示范了传统价值如何与汉服形式合而为一。

    拉着行李箱去上学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课室外的走廊边,到处可见到四五个行李箱靠墙并列。校长陈金粧说,该校99%的学生来自生活在珠三角地区的台商家庭,其中66%住在东莞,还有少数来自福建和四川。学生平时寄宿在学校,一到星期五或公共假期前夕大都会回家团聚,也都会把行李带到学校,放学后直接赶去机场、火车站或长途客车站。

  陈金粧认为,两岸在教学方面各有优缺点:中国大陆系统较强调基本功,对知识面的灌输较扎实;台湾系统则强调人性化和开放性,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希望结合两者所长。

  东莞台校现有100名台籍教师、40名中国大陆籍教师、50名中国大陆籍辅导员和10名外籍教师。学生人数已从2001年的700多名(幼稚园、小学、中学部),增加到目前的1607名(2002年开始增设高中部)。学校总面积为12万4814平方米,除教学楼、师生宿舍等7栋主体建筑外,还有一个生命力学习营地。另外,校方计划在3万7000平方米的预留地,兴建游泳池和学生活动中心。

  陈金粧认为,学生人数的增加,反映了台商在中国大陆的事业发展趋向稳定,更多的台商对该校产生信任感。她透露,目前学校的教学空间已经饱和,而且一些学生在幼稚园阶段就必须与父母分开而住校,不利亲子沟通,因此校方正在考虑设立分校的可行性。由于父母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学生超过300人,东莞台校的第一个分校极有可能选在深圳。

    台商子女:学习环境更多元化

  就读高中一年级的赵曼君和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妹妹赵曼莉,从台北转到东莞升学整整一年了。赵曼君说,过去透过台湾媒体,对中国大陆社会的了解不多,“跟(台湾)同学一样认为大陆生活素质不高,来了之后才发现这里进步很快,学习环境也不比台湾差。”

  赵曼君认为,东莞台校的一个优势就是比台湾学校的学习环境更多元化,大陆籍教师负责教数学,只有用语、用法和单位不同;学校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对英文课程的重视程度较台湾的学校来得高。赵曼君希望高中毕业后能到加拿大或澳洲念大学。(联合早报 李气虹)

 

   0


热门专题
1
中美冷战
6
AI
11
苗华被抓
2
川普
7
中共两会
12
美国大选
3
俄乌战争
8
大S
13
以哈战争
4
万维专栏
9
洛杉矶大火
14
巴黎奥运
5
何卫东
10
叙利亚
15
三中全会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