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太太近日展开的公开争斗,为港人紧张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
12月2日(周日),香港将举行立法会补选,以填补香港民建联主席马力病逝后遗下的香港岛地方选区议席。由于明年将迎来立法会选举,这场港岛区议席补选的胜出者仅会获得10个月的任期。尽管如此,被称为“世纪大战”的补选早已燃起了战火,虽然竞选活动在本月底提名期结束后才正式揭幕。在这场争夺中,最耀眼的明星莫过于两位政坛“超女”—陈方安生与叶刘淑仪。
得到了民主党支持的陈太,曾在香港政界创下了多个“第一”:40岁成为香港百余年第一位女性署长,47岁成为第一位女性华人司级官员,53岁后升任布政司长,成为香港150年来公务员第一名华人首长,其地位仅次于当时的总督彭定康。这位曾接受香港与美国教育的政治精英,更因其坚定不移的支持香港的自由与民主发展,而被喻为“香港良心”。67岁的陈太最打动人的是其招牌笑容,颇似麻将牌中的“四万”,因此还得名“陈四万”。
有著“扫把头”绰号的叶太,是陈方安生昔日的下属。曾在董建华政府任保安局局长的叶太,因2002年强推不得人心的“二十三条”而被迫辞职。随后,她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取得了东亚研究硕士学位。
叶太率先“开炮”,对媒体表示:“我比陈太年轻十年零七个月,这多少有些好处。”在宣布参加补选时,她说:“民主是香港的唯一出路。”
“太太”补选争论的焦点是普选问题,即行政长官应由港人直接选出,而不是由那些亲北京的800人选举团来做决定。民主派选择支持陈太,无疑将她从“香港良心”提升到了“民主女神”的高度。
虽然“民主意识”来得有些晚,但叶太得到了亲政府的民建联与自由党的支持,因而也得到了北京的认同。
作为民主运动的旗帜,民主党内的权力斗争已延续了多年,主要是发生在领导人与少壮派之间。很多身为区议员的基层成员,认为如今是他们进入立法会的时候了。
民主党窝里斗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党内多份秘密文件在互联网上被公诸于众,对阵双方围绕谁是被北京拉拢的“忤逆仔”问题大打口水战。
民主党的领导层自然不愿承认身陷其中,因此需要另寻精英来参加补选,这样也不用担心会进一步导致内部分化。陈太起初不愿参选,一些大人物还“三顾茅庐”般的进行游说。如果反民主党的媒体所言为真的话,英国人也鼓励她“重出江湖”。
在亲北京的阵营里,情况恰恰相反:叶太不得不亲自登门,去寻求支持。对民建联与自由党而言,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它们并没有合适的人选。
有人说:近几年,多次民调显示公众对政治已极度厌恶。如今,股市极有可能迈过30,000点大关,谁又会关心两位太太的争斗呢?非也,她们二人的较量已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港人喜欢欣赏精彩的决斗,更何况这是场一生都难得一见的决斗。
这场较量有何特别之处呢?要理解这一点,外人还需对香港社会有一番了解才行。香港是个阶层特征比较明显的社会: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会安守本分。处在金字塔最高位置的,是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他们通常也不会参与政治。
然而,某些家族成员认为,他们应该是香港在英国人离开后的管理者。他们当然不会公开表明这种态度,只是希望当权者先抛出“橄榄枝”。
他们是港英政府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中央政府;或者说,北京并未像港英政府那样“宠”著他们。他们大多习惯了颐指气使的生活方式,也很少被公开批评或指责。毕竟,保住面子是件大事:无论犯了多大错误,都不能在公众面前丢脸。
最卑微的港人,相信也明白这一点。因此,当看到均出身名门的叶太与陈太在电视上相互指责,他们感到非常惊讶。
陈太指责道,叶太参加补选是为其参选特首铺路,并质问对方为何突然对民主产生了兴趣,还说:“叶太与我,谁是突然民主呢?”
当年反对普选时,叶太振振有词道:“我从来不认同一人一票是万应灵方……希特勒也是民主选举上台的,但他杀了700万犹太人,一人一票是不是真的可以确保人权?”不过,她此番回应说,对陈太“不堪入耳”的评论感到“诧然”。
显然,两位太太之间还有些与民主、中央或香港福祉毫无关系的私人瓜葛。她们不仅指责对方“突然参选”或“突然民主”的动机,还刨根揭底说起了双方在港英政府中的“暗战”,丝毫不留情面。
在马力病逝后,叶太曾被认为是胜数极大的候选人;在陈太被说服加入角逐后,媒体与公众又开始唱衰叶太。
当二人成为主要对手后,叶太开始在支持率上紧追不舍。大部分民调是由亲民主派统计的;还有人为了保住陈太的候选人地位,专门公布了有利于她的民调结果。
无论媒体怎样看,这次补选并不会产生危在旦夕的后果。根据基本法,中央政府拥有对香港政制发展的最终决策权。不过,通过两位太太的争斗,希望能令大家族们放下体面的英式争斗架子,毫无顾忌地与对手在政治泥潭里打滚。或许这样,才能真正推进香港的民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