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浙江大学教授许梓荣:
我们当年是如何研发“瘦肉精”的
王培霖
一如“瘦肉精”案件对双汇所造成的信任危机,最早介绍“瘦肉精”在中国使用的学者之一、浙江大学教授许梓荣近期陷入了舆论旋涡。
稍早前媒体的报道称,许梓荣不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发现“瘦肉精”并大力推广的人,但他绝对是影响力最大的人之一。媒体报道称:“回国后,他开始在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工作,之后在“瘦肉精”的基础上,他研制出了畜禽全价配合饲料‘浙农一号’。”
昨天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专访时,许梓荣回应说:“帽子全扣在我们头上,这不合理。当年研究这个的很多,进来的渠道也很多。我们只做研究,并没有参与推广运用。”
他同时否认和早期销售含“瘦肉精”饲料起家的浙江浙大阳光营养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联。
第一财经日报:能不能介绍一下当年你们怎么发现“瘦肉精”的,引进国内的过程又是怎样?
许梓荣:那是(上世纪)90年代早期吧,我在浙江农业大学(当时还没跟浙大合并),外国这方面的研究热火朝天,(上世纪)80年代国内已经有人在研究了。当时我们要加入世贸组织,外国有的东西我们都很注意,就留意到美国在用莱克多巴胺(注:“瘦肉精”的一种)。当时顾虑到知识产权的问题,就想能不能自己制备出来。当时是中科院成都分院有机所列的课题,后来用了很多方法才研究出来,才把它分离出来。试验发现,(提高瘦肉率)有效果。当时也发表了研究文章。
养猪的时候,猪的肥肉越多,消耗饲料就越多——形成每斤肥肉所需要的饲料,是瘦肉的2.25倍。大家还不愿意吃肥肉,愿意吃瘦肉,所以当时大家都想研究(提高瘦肉率的技术)。
日报:什么时候意识到它的副作用的呢?
许梓荣:到后来,1994年左右,发现这东西在猪内脏有残留,可能导致人的健康受损。主要残留在内脏,外国人不吃内脏,但中国人吃,而且美国是停止使用后过一段时间再宰杀,残留也就新陈代谢掉了,但中国没这么规范,农村那么多散养、散杀,你想想看。所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发现这个东西不好,容易出事,中国跟美国的国情不同。当时主要注重研究其原理,想开发另外一种安全的可替代物,后来因为有别的事要做,就放下了。
日报:有媒体说最早的时候你们不提它的副作用,因为提了的话论文发不出来。
许梓荣:最早研究的时候,副作用还不知道,后来才发现的,用了很多办法,发现副作用并不容易。
日报:瘦肉精现在争议特别大,好像你们这些研究人员成了“始作俑者”了。
许梓荣:说我们搞进来的,帽子全扣在我们头上,这不合理,我们只是做一些学术研究。当年研究这个的很多,进来的渠道也很多,帽子不应该这么扣。我们只做研究,并没有参与推广运用,这么说是很不合理的。
日报:现在不是科研热点了吧?
许梓荣:农业部在1997年就禁用瘦肉精了,既然禁用了,研究的人当然也就少多了,现在不算是研究热点了。
日报:农业主管部门早期的态度似乎是愿意积极推广的?后来控制瘦肉精的工作你参与了么?
许梓荣:是的。控制工作没有参与,那是北京的事,我们是地方大学(没能参与)。
日报:国外对“瘦肉精”的使用管理,目前是什么情况?
许梓荣:欧洲是完全禁止的,美国允许使用莱克多巴胺,不过有详细具体的使用要求,对它的作用要求讲清楚。使用莱克多巴胺养出来的猪,出售的时候会标注清楚。莱克多巴胺代谢快,不容易残留在猪的肌肉里,美国FDA制定的残留允许值是猪肉中50ppb(十亿分之一,50ppb相当于每公斤中含50微克),牛肉中的安全标准则为30ppb。 这个食用是安全的。猪内脏会有残留,但美国人不吃猪内脏,和中国国情不一样。
日报:我国禁止使用的“瘦肉精”有哪些?
许梓荣:“瘦肉精”所指的药物一共有七八种,制作工艺还是比较复杂的,得化工厂或者制药厂才能生产出来。我们跟欧洲一样,全面禁止使用。
日报:出栏前一段时间停止使用瘦肉精,听说就检测不出来了,技术上是不是存在这种规避检测的方法?检测难度到底如何?
许梓荣:我好多年不搞这个东西了,当时检测是不太容易做到准确的,有时会呈现假阳性之类的。现在听别人介绍说还是比较方便检测的,通过猪的尿液等。停止使用一段事件后,就排掉了,新陈代谢,肌肉里面会检测不到,但是内脏里面仍然能够检测到。
日报:浙大阳光在饲料添加剂领域比较前沿,他们的情况你熟悉么?有没有参与他们当年的产品研发?
许梓荣:他们的情况不清楚,跟他们没有接触。他们的一个负责人当年在浙农大念书的时候,给我印象就不好,我跟他们保持距离。怎么挂了浙大的牌子,这算怎么回事?!
日报:作为研究“瘦肉精”的专家,你对近来发生的“瘦肉精”事件,有什么治理方面的建议?
许梓荣:这些事还是利益驱使的。我觉得还是要加强正面教育,另外要严格执行处罚措施、加强执法。
“瘦肉精”为何“十年难禁绝”? 综合新华社报道
据农业部28日消息,针对河南“瘦肉精”案件暴露出的问题,农业部将会同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工信部、公安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于近期启动为期一年的“瘦肉精”专项整治行动。
出重拳、下狠招的整治行动令人期待,然而,回溯“瘦肉精”在中国的“发家”历史时,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是一个尴尬的问号:“瘦肉精”为何“十年难禁绝”?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最先将一定量的盐酸克伦特罗添加入饲料,以提高牲畜的瘦肉率。但发现人吃了这种猪肉后,易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后香港、广东等地也发生了因食用猪肺汤的食物中毒事件,“瘦肉精”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早在2002年,我国就明令禁止“瘦肉精”使用于养殖业,然而,虽然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瘦肉精”却“根”难除。
2001年,包括北京、天津在内九个省市的23家养殖场被发现违规使用盐酸克伦特罗。
2002年,广州某饲料生产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涉案饲料公司经理林清源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2006年,上海连续发生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波及全市9个区300多人。同年,江西有12人因制售使用“瘦肉精”被刑事拘留。
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
而在2008年查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分子从印度买来“瘦肉精”“变种”沙丁胺醇,再以深圳为中转,通过下线秘密销往全国各地。
河南一名生猪经纪人透露,“瘦肉精”的“黑市”价格为每公斤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经纪人掺和饲料粉后以每包30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农户,收购时优先收购此类猪。然而遗憾的是,自2002年以来,鲜有被查出或捣毁的窝点。
纵观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剂事件,大都逃脱不出一个套路:商户企图用最低成本的投入收获高利润的回报,权衡机会成本后选择铤而走险。
以双汇问题猪肉为例,添加“瘦肉精”喂出的生猪出栏价格比普通猪每公斤贵0.4元左右,以每头猪出栏时100公斤计算,一头猪能够多卖四五十元。一般一个小养殖户养百来头,能多卖4000多元。
采访中,河南一位养猪户谈起“瘦肉精”有些无奈。他反映,近年来粮价、水电价格和物流价格等成本提升已将养猪的利润大幅挤压,遇到市场波动跌价甚至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抱着侥幸心理,部分养殖户宁愿冒险渔利。
在检查环节,也同样存在着“验猪等同于收费”的现象。
如今,个别地方唯利是图、敷衍了事的做法却没有根本改变。最近有媒体记者在深圳某屠宰场采访时发现,屠宰场宰杀被禁生猪牟利,只用交40元的屠宰费和20元的屠宰出厂单,便可让“瘦肉精”污染的猪肉顺利过关……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6亿头,“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 “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正暴露了整个监管链条上存在的缺陷。
一些小型肉联厂不愿负担或购买不起检验设备,或在检验环节敷衍行事,也给“问题猪肉”开了绿灯。河南一家肉联厂管理人员就透露,该厂生产线每天要加工2000到6000头生猪,如果按照千分之四点五的检验率,每头猪检验费时30分钟计算,20元一份的尿样检测试纸和几百万元的检测设备,对于众多中小型肉联厂而言,提高抽检比例势必耗时耗财力。
“抓生猪质量,不是一两个部门能够做起来的事,但众多环节有一个出了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监管失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瑶生教授说,“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别让‘都在管’成了‘都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