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六四缺席《天安门》 李长春赞词难掩中共软肋

www.creaders.net | 2012-05-16 23:47:27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天安门》16日在中国国家体育馆首次试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与近3,000名首都群众一起观看,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舞台剧中看似包罗万象展现开国大典、五四运动及卢沟桥事变等诸多北京历史故事外,未有任何元素涉及1989年“六四”事件。

  耐心梳理一番,不难发现,演出的六个部分中,涵盖了能充分展现北京风貌和精神的诸多元素,如五四运动、卢沟桥事变、开国大典、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世界500强落户的CBD、飞奔的奥运火炬手等等。但作为天安门绕不过去的记忆——1989年“六四”风波,该舞台剧并无任何或显或隐的元素予以展示。

  中国民间有谚:到了北京但没去天安门,就等于没来过北京。作为中国最大的广场,北京天安门见证了中国很多的历史过往和变迁。除舞台剧《天安门》中借助光影效果大力展现的之外,天安门也是一处颇具争议之地。1976年的“四五运动”、1989年的“六四事件”和2001年的“天安门自焚事件”都发生于此。

  不过,此类流血冲突事件虽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被很多人屡犯提及,却并未被归入天安门的“简介栏”。不独是《天安门》,在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百科中输入“天安门”,除了建筑特色、历史及相关图片外,也并无任何关于天安门的“负面”信息可以循迹。而在维基百科的“历史事件”一栏中,也只是一笔带过,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处理做法与对开国大典的浓墨重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抛开舞台剧的取向和价值传递的考量,曾引发中国震荡的“六四”事件虽已过去23年,但围绕定性、赔偿等事宜展开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如此看来,提及天安门,除了光辉与荣耀外,还有反思和教训。加之随着“六四”23周年纪念日的临近,以及连日来中国政局发生的诸多变动,力保稳定可谓是中共一以贯之且紧迫的第一要务。

  姑且认为作为舞台剧的《天安门》因主旋律要求不得不自动屏蔽“六四”等敏感事件,那么待到六四23周年之日,或是以纪录片形式呈现的《天安门》,也刻意对此段历史遮遮掩掩,就有些不足道了。毕竟,历史已成既定事实,唯有直面并从中不断反思,才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民众的负责任之举。如果一味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来管控,反倒容易刺激民众的“知晓欲”,并给那些伺机扰乱中国民心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在与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提莫西•艾什围绕言论边界展开的对话中,对中国当下限制言论自由的原因做了分析。刘瑜称,倡导言论自由,是相信观念的市场会同商品的市场一样,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而就中国来看,坏的观念完全可能凌驾于好的观念之上,导致“劣胜优汰”。将此援引在中共对六四的刻意回避上,便是借助好的观念有效预防坏观念的侵蚀。

  这一逻辑看似合理,却也暴露出了言论管控之外的自我陶醉。观念市场的承受力,以及观念的好坏,并不是由执政者单方面决定的。在“六四”问题上,中共逐渐放开管制的做法,如允许逃亡台湾的“六四”学生运动领袖王丹等回大陆、侯德健解禁并于鸟巢开唱、官方主动接触“天安门母亲”死难者家属洽谈赔偿事宜等,都是值得称道的做法。至于舞台剧《天安门》中“六四”元素的缺席,单从中国惯于宏大叙事和歌功颂德的传统来看,这一做法也算是应时应景。

  在《天安门》首演之日,除了李长春外,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及国务委员刘延东等均观看了此舞台剧。李长春“主题鲜明”、“三贴近典范”的称赞,以及对北京精神的大力推崇,无疑是对《天安门》的嘉奖和肯定。不过,从历史角度来看,这部舞台剧却并不完美,因为它部分地预示了当前的中国还未能从历史的阴影中走出来,并以更加冷静清晰的眼光审时度势。

   0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