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传中国试射最强DF-41洲际导弹 震动美国

www.creaders.net | 2012-08-21 19:00:15  环球网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未来中国‘东风-41’洲际导弹搭载的核弹头足以瞄准每一个人口超过5万的美国城镇。”中国二炮

部队7月24日进行导弹试射后,研究中国核项目的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菲利普•卡博做出这样的警告。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2日(提前出版)宣称,这次发射的就是中国最新型“东风-41”洲际导弹,它不仅大幅提高了射程,而且还能携带多达10枚分导核弹头打击不同目标。熟悉二炮情况的中国军事专家魏国安21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否认试射的导弹是 “东风-41”,但他表示,二炮正在发展的第三代洲际导弹符合西方描述的特征,“中国必须有限度地发展第三代核武器,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安全挑战”。

  《简氏防务周刊》称,从2007年以来,中国网络上出现多张照片,显示搭载“东风-41”导弹的运输/起竖/发射三用车(TEL)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报道援引美国匿名官员的话说,7月24日二炮部队发射的就是当前中国最先进的“东风-41”洲际导弹,“这是美国当局首度确认该导弹项目的存在”。尤其让西方关注的是,“东风-41”可能采用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MIRV)技术。该技术并非是简单地在一枚导弹上装载多枚分弹头,而是让每个分弹头都有独立的飞行弹道,可调整轨迹攻击不同目标。这样每枚反导拦截导弹最多只能摧毁一个分弹头,让反导系统的效能大为降低。一名亚洲军事专家告诉简氏记者,“东风-41”可携带多达10枚分导式核弹头,这将严重动摇美国反导系统的可靠性。

 

  《简氏防务周刊》称,与中国现役的“东风-31”和“东风-31A”洲际导弹一样,“东风-41”可能也采用“冷发射”方式,即借助辅助动力单元把导弹从发射筒内弹射出去,在导弹到达一定高度后再点燃主发动机飞行。报道猜测,“东风-41”属于三级固态燃料推进导弹,与“东风-31”相比,前者弹体直径更大,长度更长,意味着弹头载荷与射程更具威慑性。此外,“东风-41”采用与俄制“白杨-M”洲际导弹相同的TEL三用车作为机动发射平台,比“东风-31”机动平台更具打击灵活性。

  对于中国核力量的发展,西方总是投以各种猜疑的眼光。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刊登的报道称,二炮部队7月24日从山西五寨导弹基地向数千英里远的西部沙漠发射新型导弹,这类飞行试验往往会通过限制第一级火箭的工作时间来缩短射程,以确保导弹落入中国境内。

  该报道还说,中国一直声称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核力量用于反击针对其领土的核袭击。但由于装备MIRV的洲际导弹是理想的“第一次核打击”(打击军事目标)武器,“东风-41”不仅是中国第一种携带多弹头的战略导弹,而且也具备可靠的“第一次核打击能力”,这可能代表中国将改变“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卡博说,未来二炮部队只需要拥有32部可重新装填的“东风-41”洲际导弹发射装置,其携带的核弹头就足以瞄准每一个人口超过5万的美国城镇。他宣称, “如果中国最终制订了这种针对美国城市打击社会财富的战略,而我们不建设用来抗击的导弹防御系统,就意味着在亚洲增强核威慑力量的终结”。

  “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的报道还说,“东风-41”洲际导弹的最大射程约1.4万公里,从中国东部或北部发射,足以打击美国全境。早在1992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到“东风-41”项目的存在,但美国认为“过长的研发周期”导致解放军放弃该项目,集中力量开发“东风-31”洲际导弹。美国军事专家费舍尔说,事实证明五角大楼忽视了这种新导弹的研制。

  熟悉二炮情况的中国军事专家魏国安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具备多弹头独立重返大气层载具的第三代洲际导弹的确是二炮的发展方向,但7月的试射并非以此为目的。他表示,中国的第三代洲际导弹仍处于科研阶段,这次试射主要还是在测试现有导弹武器的性能。

  魏国安还表示,从技术上看,第三代洲际导弹完全可能控制全球有威胁的战略目标,提升全球打击能力,但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并未改变,中国研制新导弹并没有明确的指向,只是为防范可能挑衅中国的敌对势力。他认为,美俄当前宣称的“大幅削减核武器”才是概念炒作。因为“大幅削减”只是核武器状态的转换,而不是彻底销毁。美俄并未真正销毁核弹头,而只是从高戒备状态转化为低戒备状态。他认为,中国面临的核威胁在增加,必须有限度地发展第三代核武器,才能更有效地应对安全挑战。

  关于“DF-41”洲际导弹试射,美国资深媒体人比尔-戈茨(Bill Gertz)2012年8月15在华盛顿自由灯塔(freebeacon.com)网站发表文章,给予了极大关注,文章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中国军方首次试射了其新型远程洲际弹道导弹东风41(DF-41)。美国高官表示该导弹将是中国首款配备多个弹头的战略型导弹。了解试射相关报道的美国官员表示,中国于7月24日试射DF-41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的试射引起了美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对中国远程导弹威胁的新担忧。

  基于DF-41的移动性、射程、精度和配备多弹头的特性,DF-41具有先发制人的核打击能力。此前,中国研发的DF-31 和DF-31A短程洲际弹道导弹被认为是针对印俄设计。美国官员表示,新的洲际弹道导弹被认为是为打击美国境内目标而研制。

  中国一直坚称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其核力量用于反击针对其领土的核袭击。但这种新型洲际导弹将加强中国的战略力量,使他们拥有各种中短程弹道导弹和洲际弹道导弹,从而成为世界上导弹种类最齐全的部队。据信,“东风41”导弹是中国努力研制能突破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的导弹的一部分。

  前军事情报官员、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成员拉里•沃策尔(Larry Wortze)表示,估计“东风-41”导弹的多弹头中将包括被称为“突防辅助装置”的诱饵弹头,专门对抗美国反导系统的传感器。由于其机动性,“东风 41”导弹很难被探测和打击。DF-41也被认为是中国为击败美国战略导弹防御系统而研发的导弹。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拒绝就中国DF-41导弹试射发表言论。试射的详细情节还无法了解。

  原美国国防部官员、中国战略核系统专家、2049项目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执行主任石明凯(Mark Stokes)表示:“中国文献中含有DF-41项目的可靠数据。不同于DF-31所使用的动力装置,DF-41看起来使用了新型、更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的地面试射已进行了数年之久。”石明凯表示,中国军方负责战略打击以及常规导弹研发的二炮正将DF-41纳入其操作性战略储备。

  美国情报专家怀疑DF-41是基于俄罗斯远程机动导弹SS-27研制而成,采用了俄罗斯制导技术。研究中国核项目的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菲利普-卡博(Phillip Karber)表示DF-41导弹的试射或意味着外界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评价将明显提高。卡博表示DF-41很有可能将携带三枚弹头。如果中国遵循俄罗斯模式为每个发射车备弹3枚,中国战略型核弹头的数量就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2倍以上。未来,部署了32枚多弹头导弹,并有补充能力的DF-41部队足以使中国能打击美国每个人口5万人以上的城市。

  美国的中国军事问题专家、国际评估战略重心高级研究员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表示中国DF-41项目早于1986年便已开始,而美国政府现在才意识到它。“美国国防部没有披露有关DF-41导弹的信息。而2007 年起,DF-41 18轮运输起竖发射(TEL)车的图片在中国网络上可见令他们更加迷惑。”“四张运输起竖发射(TEL)车上的图片清晰显示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移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同俄罗斯的现代移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大小类似。”

  费舍尔表示此次试射的导弹可能就是美国国防部2011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简要提到的导弹,但该信息又被从今年上交到国会的简要报告中略过。国防部报告称:“除了DF-31 和 DF-31A,中国也可能正在研制携带多枚分导制导弹头的新型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而名为导弹威胁(missilethreat.com)的网站报道称,DF-41能够配备10枚以上的分导式核弹头。

  该网站对DF-41的评估报告称,“DF-41具备轻易打击美国的能力,有可能成为中国解放军的核心核打击武器。”该导弹的最大射程预计有8699英里,足以从中国东部或北部的移动式发射车打击美国全国范围内的目标。“

  中国总共储备了多少枚核弹头还不得而知,但美国情报机构估计中国储备了300到400枚核弹头。DF-41的出现也证实了那些试图降低中国核雄心的专家们的分析有误。例如,美国科学家联盟2008年报道称中国DF-41的项目已被取消。

  行业出版物《简氏战略武器系统》2月报道称DF-41将取代中国DF-5 和 DF-5A等旧式、基于发射井的战略导弹。该杂志在其报道中指出“DF-41的研发由中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负责管理。”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身家亿万的当年明月 可能真的“病”了 而且
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开会
3 央视最美主持人去世 临死前惨遭“折磨”19
4 1989再现,一场大危机正在来临
5 拱卫北京的81军出状况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