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联系之前刚刚平息的『国民教育风波』,不少香港学者认为,民众和媒体真正关注的是内地与香港深度融合会伴随怎样的『融合之痛』?如何看待差异,弥合歧见?
港人之忧
香港特首梁振英曾表示,香港与大陆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认为,多数港人对融合应无异议。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则直言,回归前,在与大陆的融合问题上,部分港人心存疑虑。『「一国两制」是全新事物,担心「一国两制」能否成功、担心回归后香港生活方式被改变,也怕港人引以为傲的法治、民主会失去。』
回归后,香港的变与不变塑造了港人对融合的认同和信心。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王春新解读说,未来,加快与大陆的融合,香港经济必将更上一层楼,系列惠港新政会让两地在金融、旅游、教育以及服务业等领域拥有更多合作空间。两地的深度融合正在演进,『融合之痛』也随之而来。
港人似乎有了新的忧虑。例如担心大陆人到香港生孩子会占用医疗资源、大陆人到香港买楼购物会推高香港楼价和物价、大陆游客不文明的行为会对香港文化造成负面影响……近日,随着近千名香港孕妇及市民上街游行,抗议内地孕妇赴港产子,数百港人连续围堵港铁上水站,抗议大陆水客严重影响港人生活,加之『国民教育风波』等,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冲突多次成为焦点。不应『剎车』
对这些事情的塬因,两地人士都有观察。中山大学港澳珠叁角研究中心陈丽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地的合作过去是单向发展,主要是港人到大陆,因此还不存在对香港的负面作用。随着两地双向交往的深入,尽管两地融合的正面效应很大,但毕竟香港与大陆是狭小的供应市场与庞大的需求市场的融合。以自由行为例,内地访港游客每年以两位数字增长,2011年已达到2500多万人次。香港从基础设施、相关制度机制,到港人的思维,都需要一个调适过程,在此之前,有负面情绪也难免。
『港人的焦虑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对大陆的看法。』香港资深媒体人黄启聪认为,大陆的经济接上高速发展的火车头,唿啸向前,而香港产业却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于是香港人产生了一种焦虑,害怕竞争力减弱,由一颗东方之珠变为一个平凡都市。
融合走到深处,两地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会碰撞,人们认识并接受差异还需要时间。怎么看待『融合之痛』?曾钰成认为,不应『剎车』。『深度融合会让大陆和香港的关系日益密切,一些摩擦会慢慢显现,这是很难避免的。我认为处理的方法绝不是延慢融合的过程,随着进一步的融合,相信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逐渐消除。』
有所作为
香港《明报》近日发表社评指出,两地融合逐渐浮现出的矛盾和冲突,要认真面对,否则不会有赢家。『香港与大陆经济融合可使资源更合理配置,应该让更多港人享受融合带来的好处。』王春新建议,今后,香港特区政府应当采取更积极措施,包括兴建居屋、稳定楼价和租金、尽力缓解通胀、缩小贫富差距,让各阶层都能分享到经济融合与发展带来的利益,以尽可能减轻香港与大陆交流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曾钰成认为,港人要摆脱焦虑,更应在融合上多思考。他说,过去当国家开始改革开放时,国家实行『请进来』的方针,香港起到十分重要的桥樑作用,现在国家实行『走出去』,香港也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充当更为积极的角色。
破解『融合之痛』,大陆也该有作为。陈丽君认为,已经发生的一些摩擦中,大陆对香港缺乏了解的因素不能排除。『不了解就可能会导致在香港问题上表现出激烈情绪,港人或许只是对个别大陆人的个别行为不满,却有可能会被放大到排斥所有大陆人,继而引发冲突。』因此,香港需要加强国民教育及与大陆的交流,而大陆则应加强对香港基本法等的宣传,使大陆人能够充分尊重香港的制度,包括尊重港人坚持的一些『核心价值』。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胡锦涛罕见露面 传政治局召开“废习会” |
2 | 央媒头版定调,国家要动真格了 |
3 | 美最高法院8-1通过!川普政府打赢重要法律 |
4 | 习将谢幕?!中办纠左批个人崇拜 震慑政坛 |
5 | 蔡奇突发选边倒戈 反习卷起无极狂风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