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莫言当兵第一天一顿吃了18个馒头

www.creaders.net | 2012-10-16 21:24:41  网易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莫言曾对自己的评价是,丑懒馋。他的作品有时候很酸涩很冲辣很“刺猬”,这或与他酸涩的童年、在高密的成长经历以及军旅生涯有关。在饥肠辘辘的年代,因为饭量大只能站岗的莫言,只能用写作实现他的水饺梦和美女梦……

  他的经历,是长篇;他的作品来由,是中篇;他的一颦一笑一个表情,是短篇;就连他一时兴起的话,整理整理,也是一篇泛着深蕴美意的散文——当然,这样的散文有时候也很酸涩很冲辣很“刺猬”——现在,这样一位当代中国文坛响当当的作家,首度开腔于他的军旅生涯了。拭目以待吧,看他怎么翻检这篇!

  一到军营就吃了十八个馒头

  跟莫言一起当兵的有三十多人,新兵拉练结束后,他们便各奔前程。莫言跟他的三个老乡一起被分到黄县,大单位的一个分部,负责秘密工作的一个单位,而分去的小兵都是站岗或者做饭,人家干什么怎么干都与他无关。他的两个老乡都被分去做饭,只有莫言去站岗了。其实莫言很愿意去做饭的。你想,从小没吃饱过,做饭多好啊,起码能吃饱。还有,想吃水饺的话可以自己偷着包。其实,人家领导调高密的小伙来这里,本来是要都安排做饭来着,高密人实在啊,一般干不出偷吃之类的事来。但莫言一到军营就吃了十八个馒头,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假装吃完了,但看着别人的嘴唇吧唧,他的嘴唇也吧唧,别人的喉咙蠕动,他的也蠕动,领导怕了 ——乖乖,如果让他做饭,那不得把我那点军粮全让这小子吃了。就把那两个看起来比莫言老实,比莫言饭量小的人去做饭了。那个大饭量的小子,对不起,站岗去!

  莫言屈啊。本来让自己晚出生一年,削尖脑袋当兵的本意并不是无怨无悔的保卫边疆啊,他首先想的是能吃上一咬就流油的肥肉馅水饺,现在可好,连饭都吃不饱-别人吃四个馒头就饱了,可他已经吃了八个肚子还觉得空,再吃又怕让领导觉得自己的思想水平低,光剩下吃心眼了。他就咬牙不吃了。但肚子饿啊。现在无论男人女人都以平滑的小腹为美,但当时莫言的肚子,不是平滑,而是往下塌陷了。

  塌着肚子的莫言在站岗的时候哪里都饿。他就在站岗的时候腿没熘号脑子熘号了。他幻想那戴着麦秸草编成的被硫磺勋得雪白的草帽的美丽的姑娘——麦秸草编成的草帽是莫言见到的最漂亮最金贵的草帽,家乡的漂亮姑娘都戴这个,不漂亮的戴芦苇篾片编成的斗笠,打死莫言也想象不出太阳帽还有别的材料制成,那姑娘戴着草帽美丽地来到海岛边疆,对在那站岗的大兵一往情深,然后日弹钢琴三百曲和那优雅的能日背唐诗三百首的大兵相和相合。想到这里的莫言往往裂嘴笑了,就忘记了自己的肚皮贴嵴梁的现实。

  但现实总是现实,它以很坚实的物质提醒你许多没有的东西。比如,跟他一起来当兵的小老乡在梦里还吃的叭嗒嘴,然后香得笑出声了,他的肚子早就叽里咕噜地说话了。青春的饿和肚子的饿让他睡不着了,然后就起床,把站岗的白日梦落在了笔上。漂亮的姑娘,帅气的小伙子,美丽的海岛,坚定的信念——这些都是他缺少的,恰恰是他做梦都想的,当然他还渴望写的东西,能换来稿费,好自己去餐馆吃一顿肥肉馅的水饺,自己去吃,让自己吃个饱。写完后,伸个懒腰,想到能换了肥肉馅的水饺,迷着本来就不大的眼,美美地笑了。

  这样,没能做饭的因为饭量大只能站岗的莫言,只能用写作实现他的水饺梦和美女梦。想不到竟写成了气候,这是后话。

  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哌哌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

  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管谟业。”“到”。“跟着班长进去。”“是”。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

  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两年匆匆而过。

 
  领导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

  从第三年开始,莫言开始给战友们上课,学习内容是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

  这事儿看起来蛮不靠谱!莫言没有上过多长时间的学,因为历史原因,少年时期的他不仅没有圆了大学梦,就连初中都没上完。但他的学识是有的。莫言的父亲上过私塾,因此全家人对知识文化都很重视,莫言也继承了父亲极强的自学能力,他还“自动升级”成了现在的现学现卖!

  因为授课认真,莫言被调到上级机关工作。说是工作,其实就是等待提干。可一位领导觉得莫言刚过来,直接提干不太合适,就说要考察一年,结果考察完一年,关于战士提干有的新要求“必须进过考学,或者……”失望是当然,莫言倒是没闹什么脾气,那个年代,包括童年的记忆让他成了内敛的人,也有压抑的成分。

  两年后,郑州工程学院在莫言所在的部队开了一个学习点,问莫言能不能当老师给学员们授课。莫言也不客气,揽下活就开始研究教材,他从三角函数老师,自己给自己换科目成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照样有领导来听课,一位颇为惜才的副主任在听完莫言的讲课后还提了要求如“不要背书,要口语化”等。当时莫言已经在《莲池》等杂志有发表作品。那位副主任拿着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总部“推荐贤良”。莫言也因此得到了去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的机会。

  “这段时间”的人物经历是混乱的,局促的,可以一带而过的,但关于莫言的写作,“这段时间”又是不可或缺,使莫言得到宝贵的关于自己的反面教材并最终确定写作方向,从此,中国文坛上竖起了一面新旗,号:高密东北乡。

  当时,他提笔想写很多东西,因为固执的认为童年是酸涩到不堪的,他在文字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抵制着故乡的声色犬马对我的诱惑,去写海洋、山峦、军营,虽然也发表了几篇这样的小说,但一看就是假货……”为了让小说道德高尚,他给主人公的手里塞一本《列宁选集》,为了让小说有贵族气息,他让主人公日弹钢琴三百曲,等等等等,脱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风雅,满鼻子牛屎味儿的胡编乱造!

  莫言的这些“评价”完全出自他的《聆》,他总是喜欢把他自己逼到绝境,退无可退之时,好好修理一把,用严重的自虐倾向得到最敲打人心的语句。只是“这段时间”他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直到《白狗秋千架》的诞生,“这段时间”才被终结。

  有一位作家说:莫言的小说都是从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他本是讥讽莫言,但莫言把这话当成是对自己的最高嘉奖。他扛着“高密东北乡”的旗号啸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里当起了开天辟地的圣者,发号施令的皇帝,先前的那些钢琴、面包、原子弹、臭狗屎、摩登女郎、皇亲国戚、假洋鬼子…… 统统被他塞到高粱地里去了。“我认为文学是吹牛的事业但不是拍马的事业,骂一位小说家是吹牛大王,无疑等于拍了他一记响亮的马屁。”莫言对自己身上能绑上一条高密东北乡的“破麻袋”相当高兴,“在这条破麻袋里,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处几个短篇。”

  这么一条“破麻袋”是莫言独此一家的Logo,让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0


热门专题
1
洛杉矶大火
6
叙利亚
11
三中全会
2
川普
7
苗华被抓
12
中共两会
3
俄乌战争
8
美国大选
13
台湾大选
4
中美冷战
9
以哈战争
14
李克强
5
万维专栏
10
巴黎奥运
15
中国爆雷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