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李克强政府亮首张成绩单 遭遇滑铁卢

www.creaders.net | 2014-03-14 10:13:22  多维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在两会召开前,人民网便早早提前发表网评《全国两会在即,春天里的期待》,为即将召开的两会酝酿气氛,“踏着轻快的脚步,2014全国两会正向我们走来,这是春天的约会,这是春光中的期待。”然而,为期10天的两会伴随着造成百余人伤亡的昆明严重暴力恐怖袭击开始,接着又伴随着谜团重重的马来西亚航班失联未果而结束,两起突发事件极大冲击和消解了人们对两会的关注,这场春天的约会并未契合春光中的期待。

  抛开这些外围因素的干扰,就两会本身交出的除发展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之外的五份报告而言,包括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报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以及两高工作报告,虽然在大陆媒体圈中赢得了“稳、准、狠”之类的叫好声,但整体看来,报告确也鲜有亮点。比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事无巨细的60项改革举措,基本也等同于在《决定》周边打转,处于“外围”和替补的角色中,并未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而且从报告褒贬内容所占比来看,溢美之词远远多于对自身问题的剖析深究,对于后一点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蜻蜓点水,与民众的期待值相去甚远。

  李克强报告、记者会亮点少

  今年两会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在于这是中国政府交出的第一份完整成绩单,尤其是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李克强作为总理的第一次。在报告前,李克强曾叮嘱起草组“做不到的不要写”,已然将公众的胃口吊高。按照以往的衡量标准来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好评不少,也获得了近年来赞成票比重最高、反对票数量最少的成绩。但总体而言,还是基本上沿袭了以往一贯的套路,与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相比,不管是结构还是措辞,均如出一辙,了无新意。

 

  就报告内容来看,其中6处重要修改,如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等,均是在三中《决定》上做的小修小补。工作回顾部分除了成绩外,在转入“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后,只谈到了“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就业结构性矛盾较大”、“腐败问题易发多发”……至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却简单一言以蔽之,“对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再辅之以口号式的宣誓,诸如毫不懈怠、扎实有效解决问题,以及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此外,许多重点改革事项如延迟退休、不动产统一登记、存款利率放开时间表、民营银行试点等,虽然给出了较明确的答案,但基本上也未能跳出三中全会《决定》搭建起的大框架,属于对后者的同义反复。

  大陆媒体在提取李克强报告亮点时,纷纷将“六个决不”单拎出来突出强调。所谓的“六个决不”,即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落后产能决不再反弹;对任何腐败分子决不姑息;决不开历史倒车。人民网附议,“报告中连用六个决不,而且每次都掌声如潮,体现了新一届政府履职尽责的信心和决心,振聋发聩,催人警醒。”但曾从事扶贫工作多年的农业部前副部长高鸿宾在政协农业组小组讨论时,则公开炮轰李克强“话讲得太大,而且还花里胡哨的。”特别是“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的讲法,“惊世人、鼓士气,但能不能做到呢?” 此外,报告中采用了太多“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浇灌小微企业之树”、“一片热土”等感性语言,“难道是作诗?应该要有一说一”。

  政府工作报告结束后,舆论普遍寄望李克强能在第二次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突破成功,甚至还寄望李克强能循着温家宝的轨迹对流言攒动的周永康案作出回应,但结果证明,不管是西媒、港媒、台媒还是大陆主流媒体,全程提问并未触及到任何敏感问题,李克强的回答也中规中矩,可谓全程无亮点。虽然也有不少声音为“在艰难中执政满一年”的总理鼓掌,记者会上一句句闲聊式的表态,如“治理雾霾,不能等风盼雨”、“要贴近百姓的GDP”、“磨好了斧子才能噼开柴”、“干一寸胜过说一尺”……给外界留下的突出印象是诚恳和务实,更传递出改革的决心和定力。但毕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会后,媒体人罗昌平披露,“很多外媒记者被要求不要问吃面的事情,否则会被列入提问黑名单”。

  没印象≠好印象

  从政协、人大开放团组活动观察,讨论的质量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人大与政协制度与民众生活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相距还是太远。两会在出现实质性转变的同时,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依然突出,会议过程依然充满仪式化的成分:“一府两院”就过去的工作已形成书面报告,但仍要花时间在大会上由各部长照本宣科朗读一遍;报告有着固定的格式,包括过去一年的成就展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下一年的计划和打算,且往往以成绩为主,问题只占很小的篇幅和份量;代表在审议报告时一般先充分肯定有关部门取得的显著工作成绩;表决有关决议时基本上以绝对多数通过。

  对意欲改观人大附属品“弱势”形象的政协来说,原本俞正声的报告可以成为一次突围的契机,但就结果来看,政协政治花瓶的帽子还是未能摘除,而且已然脱离了作为政治事务监督机构的原有功能。多维新闻在社论《引领中国——习近平必须面对的十大挑战》中曾建言,中共必须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进行检讨,推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改革。要十分清楚界定人大与政协不该是橡皮图章、政治花瓶,或是成为退休高官和富翁俱乐部,而应该体现为制约与平衡政府权力的政治机制,成为治国理政集思广益的政治沟通平台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手段。中共党员是否垄断这个机制并不重要,而是人民如何透过这个机制在政府作出错误的决策之前,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在决策之后,能够起到纠正的作用。如何完成这项任务,考验着习近平的政治智慧,检验着中共进行政治改革的诚意,同时也体现了中共是否具有接受权力制约的胸怀。

  事实上,参加政协会议的一些学者公开批评政协角色“弱势”,就是俞正声所谓“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中的典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鸣认为,1954年之前全国政协实际上是中国的立法机构,但此后政协失去了许多功能。政协委员兼天津南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侯欣亦直言,政协多年来一直被忽视,代表们也质疑一年一度的大会究竟效率如何,以及人大对于政协提案是否做出了充分回应。虽然不能拿多少次掌声来衡量报告的质量,但会议中途几乎没有掌声响起的事实,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报告并未见有任何让与会者精神为之一振的“刺激点”。

  而对于张德江所做的人大常委会报告、周强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以及曹建明的最高检工作报告,留给公众的总体印象即是“没印象”。这也就意味着,报告并未摆脱以往的沉疴。跑遍20省征集地方法院建议得以出炉的最高法工作报告中,司法公开“不出意外”地在报告完成稿中占有重要篇幅,周强用7个方面概括了过去一年最高法院的主要工作,其中第4项即为深化司法公开。“济南中院通过微博全程直播薄熙来案庭审情况,取得良好效果。”但紧随其后提出的2014年10项法院司改项目,并没有超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范畴。

  近几年来,最高法院的赞成票率在“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中总是最低的,尤其是2013年,最高法院得到了605张反对票,赞成票率为近5年来最低。就此次得票率统计结果来看,最高检以82.54%的得票率垫底。不过,对于最高检一把手曹建明,众多西方媒体的关注点显然在于,被质疑卷入周案漩涡的曹建明已然安全着陆,打破了系列传言。之所以此类旁逸斜出的信息会成为聚焦的重点,很大程度上在于本来应该成为主体的报告实在找不出可资报告的素材。

  对比最高法和最高检报告不难发现,不仅总体框架一致,而且所占比例甚少的“问题”部分,所处位置、篇幅、以及措辞,基本上都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先说认识到了问题,再罗列问题,最后表决心。从量上来看,只有仅仅一小段落谈问题,与大篇幅的赞美形成强烈对冲。从质上来看,也不外乎常规性问题的简单罗列,如最高法之裁判不公、效率不高、立案难、诉讼难、执行难;最高检之职务犯罪、职能履行不够充分、侵犯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人才相对匮乏等等。

  说什么?怎么说?

  比照而言,处于“外围”的王岐山反倒亮点频频,从插播《来自星星的你》,到叫停吉林省委书记,每一次都能掀起一阵讨论热潮。此外,首次以外交部部长身份出席全国人大记者会的王毅,直言不讳、毫不吞吞吐吐的表现从众多部长发言中脱颖而出,同时引得西方媒体齐呼“功夫了得”。此外,在两会中,一些敢言的政协委员也继续发挥作用,引领话题,如老牌“大炮”钟南山炮轰医改,新生代“大炮”孟学农讽刺官员出书是浪费纸,这些火光四射的发言都让群众很满意。不管是王岐山、王毅,还是钟南山、孟学农,之所以能在一贯沉闷的政治论坛中成为一支独秀,除个人性格等因素外,也与他们不拘泥于形式的政治观念有直接关系。所谓观念的水位,即在于此。

  中国正值社会大转型期,两会又提供了如此难得的政治风暴氛围,对习李为核心的第五代领导来说,不失为一次集中展示务实、亲民、接地气现代化领袖做派的契机。我们看到,十八大后习近平与其他常委第一次亮相时接地气的“就职演说”,赢得了各界热烈好评。此后一年多时间里,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等,均指向了沉疴积弊之一的形式主义。此后,各个常委以身作则,李克强与部委官员开会随时打断官员发言提出问题;王岐山要求开会官员“不念稿”,甚至直接打断叫停阿谀奉承、形式化发言;俞正声亦曾公开表示,“不念稿,可以打断别人,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所以,两会也应该从会场布置等这些可见的反对形式主义逐渐过渡到内容本身的去格式化。既然三中全会四天闭门会议所得的《决定》可以成为一份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文件,那么两会报告也完全可以更接地气,让老百姓都能看懂。毕竟,作为一年一度的政治宴席,两会肩负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重任,所以如何让代表们的声音真正代表民声,如何让真实的民意传达至庙堂之高,如何让上情摆脱一贯的模式送达老百姓,成为考验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一大课题。这也是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人民币突然跳水 发生了什么
2 不可思议 “习近平”消失!
3 黑天鹅突袭 北京守不住了
4 暴跌第一城,从4.5万每平跌到1.3万每平
5 中国经济有多糟? 仅这一项 每户损失6万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