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华社6月5日连续发出3篇逾千字的文章,解释刺激政策与改革的关系。其中第一篇文章题为〈「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开篇就指出,去年英国巴克莱集团所创造的「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概念,核心是「不刺激、去槓桿化和结构性改革」,但这种概念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文章续称,刺激、改革并非必须二选其一,「对当下的中国改革来说,需着力解决债务、影子银行,以及房地产等风险;但更为重要的,在改革解决问题前,不能让问题先把改革『解决』掉。」
第二篇文重点指出,微刺激加大「定向降准」力度,重点支持农业、小微企业、铁路、能源等,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政策委员会主席莱斯‧罗斯对新华社称,微刺激直击中国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平等问题。
第三篇文则称,中国政府今年3月来在流动性、基础设施、房地产、就业等方面的若干措施,证明微刺激力度逐渐加强,同时中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出口总额等数据开始改善。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称,中国经济增长企稳,要归功于微刺激。
两会前沉寂 重提为挽下行经济
去年首次提出后,「李克强经济学」曾一度被国内外各大媒体热捧,认为其指明了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方向。但去年8月开始,国开行与农行分别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向市政府发放贷款方式,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当时已有外媒以「李克强经济学已死」为题,指中国还是需要靠强刺激抵抗经济下行压力。去年年底、今年3月两会前夕,「李克强经济学」一词在国内一度沉寂。经新华社此番「解释」后,内地媒体解读为,这是官方尝试为李克强经济学正名。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对本报表示,外界担忧若经济若不能走出下滑趋势,政府可能会再次依靠大规模刺激挽救局面。本届政府已现微刺激,外界开始认为,政策已和温家宝政府大规模刺激的界线模煳,「改革不就没了吗?之前批评只刺激不改革。」张说,此时官方为李克强经济学正名,是说明重点不是增长,而是调结构,但调结构需要一定经济增长,「做一些适度刺激是必要的,但不是回到温家宝的做法」。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美元看衰 全球最强货币崛起 |
2 | 央行晚上偷偷公布 一夜之间,数据爆表了 |
3 | 罕见一幕:三位前总统接连公开谴责川普政府 |
4 | 她16年前被公安政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 如 |
5 | 习近平刚走,柬埔寨就有大动作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惊爆!习明泽公开对外放出这句话 |
2 | 传Nvidia口头通知中国同行一个坏消息 |
3 | 史无前例,美国传来重磅消息 |
4 | 她在大会上高唱“女人也能干男人” 全场傻 |
5 | 关键时刻:著名学者警告习近平 |
6 | 快讯:普京宣布停火 |
7 | 美国订单崩盘怎么办?中国广交会出奇葩新规 |
8 | 美元看衰 全球最强货币崛起 |
9 | 突发!最高法院紧急叫停川普 |
10 | 中国口惠而实不至 导致这国经济崩跌 想回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