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各界都关注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向来以低调著称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突然变得很高调。从4月中旬东北之行痛斥地方官员“为官不为”,到国务院常委会议狠批“处长治国”,紧接着又对“政令不出中南海”问题二度发声,怒下“七日传达令”,再到日前对“证明你妈是你妈”的表态以及斥责让一岁小孩开无犯罪证明的荒唐……从官员到基层,李克强关注的目光投射到了官场及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李克强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并非始于今日,何以如今突然引发外界关注?原因便在于李克强此番话语的强硬和表态的高调,一改昔日低调的作风。
与一把手习近平相比,作为二把手的李克强不仅头衔少,发表的政策性讲话少,连在媒体亮相方面都更加低调,以致有人甚至曾提出“李克强去哪儿了”的疑问。而跟前任总理温家宝相比,李克强更显低调。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公众形象上,连经济政策都有所体现。“温(温家宝)是强刺激,强(李克强)则温刺激。”这一度是外界对李克强与温家宝的对比评价。但如今,李克强不仅在对公共政策的发声方面变得高调了,连同经济政策也开始抢眼。李克强不仅在考察东北三省经济时为当地官员立下军令状,表示完不成任务将“年底算总账”;还在一月两次对高校考察时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利用各种机会几度推广“互联网+”。
李克强在经济层面的姿态转化不难理解,因为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李克强肩上责任重大,心头压力自然也巨大。然而,他在公共政策方面的突然高调却引发外界联想。
有观点认为,鉴于此前外界有李克强十九大不再连任之传闻,李克强的突然高调,其实是在努力刷被习近平的强势所淹没的存在感,以求得与习近平并驾齐驱的地位,从而实现十九大成功连任。该观点觉得,李克强的“崛起”,大有与习近平一较高低之意,力求将当前的“习近平时代”转化为“习李”时代,就像胡温时期那样。
那些惯于以权斗、党争思维看待中南海异动的媒体及个人对上述观点甚是认同。然而,与上述“斗争”说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李克强今天的“高调”,不是为了与习近平争锋,而恰恰是为了配合习近平的强势,让自己跟得上习近平的脚步,从而避免外界关于习近平独裁、总理李克强被边缘化的议论。
去年,习近平出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的消息一公布,便有人借主管经济的总理李克强未担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来鼓吹李克强的总理角色被边缘化。管中窥豹,却自以为悟到了真理,全然不顾总书记兼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是自江泽民、胡锦涛时期便有的惯例。
事实上,有关习近平与李克强的分工问题,多维新闻早有论述。自中共第五代领导集体上任伊始,习近平谋势、李克强做事的合作分工便开始形成,也构成了当下中国高层政治的特色之一。李克强在国务院的角色,其实与王岐山在中纪委的角色并无二致,只不过李克强与王岐山性格不同,且王岐山的“打虎”行动又远远比李克强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问题吸引眼球,这才给人以李克强特别低调的感觉。如今,李克强一系列高调的行为,正是为了弥合这种差距,消除外界的误解与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