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在本栏以「赶客容易招客难」为题撰文,担心本港出现多次「辱客」事件之后,会严重打击与旅游业息息相关的零售业。
政府最近公布的数据,证明笔者的担心不无道理。今年一月,香港零售业销售额同比下降百分之十四点六,跌至二○○三年沙士以来的最低点,其中高档消费品如名贵手錶和皮具等更是重灾区。至于二、三、四和五月份的零售数据,也是差强人意。
零售业遍吹冷风,首当其冲是这个行业的二十六万名从业员,因为约七成的僱主对前景看淡,不仅无意增加人手,有些甚至打算裁员。这可能会令失业率急升,难怪财爷前日在立法会上对此表示忧虑。
香港民生消费品,如奶粉、婴儿用品,以及女士们喜爱的化妆品等,由于货真价实,在内地向来甚有口碑。本来,业界因应高级消费品销情疲弱,打算转攻这个市场。但是,最新的消息,内地六月份开始劲减消费品进口关税,平均减幅超过五成,涉及的商品包括纸尿片、护肤品和运动鞋等,而且减税的商品种类会愈来愈广。
内地此举目的,主要是鼓励更多民众留在国内消费,刺激内需,并藉此推动产品升级,从而提振经济。但是,这对香港零售业来说,并非好消息,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有业界人士认为,香港零售业历时十年的「黄金时期」料将结束,人们来港抢购奶粉和日用品的情景,相信会渐渐一去不复返。面对这种逆境,零售业如何自处,怎样寻找新的出路,这个问题现在就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