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克强指数”到“李克强经济学”,新总理管理经济的思路越加清晰。李克强履新百日砍出三板斧,令市场大震,其显示出的改革魄力,让外媒联想起朱鎔基。 其实,李克强和朱鎔基是完全不同的。朱鎔基敢说敢做,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气魄,骂豆腐渣工程、骂卖地、卖民航、骂做假账,好像很少没有被朱鎔基骂过的。朱相敢闯地雷阵,“抬棺决战”的精神令无数中国人称道。
铁腕治国用在经济上就是“命令经济”,一副“严父”形象,权威有馀而人情不足。有接近朱鎔基的官员说,朱对市场向来极不信任,乃至深恶痛绝。在经营中国10年后,到2003年卸任总理时,中国的问题并未因他的严管峰回路转,虽然救活了国企,却付出了数千万工人下岗的代价,且打开了经济大跃进、房价青云直上的大门。不懂经济的继任者上任后,一味维稳,又亢奋了10年,今天才不得不被迫去杠杆化、进行结构性改革。
李克强和朱镕基在一起。
“命令经济”的唯一好处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速战速决,而它的致命伤也与它的优点一样突出,产生泡沫的速度是极快的。
李克强则不然,他不会破口大骂,但擅用市场手段敲打不听话的孩子。比如,用一次“钱荒”教训了那些对玩钱像吸毒上瘾的银行。对于中国将发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盛世危言”,李克强很澹定,依然认为“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平稳”,拒绝开闸放水,彷佛不惜用几家银行倒闭的代价来拯救中国金融狂欢后的迷失。他相信市场,说政府自我革命,就是要“把原本属于市场和社会的手还给原本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