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走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一度被称为“小国务院”的发改委(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近期动向引人注目。8月19日,长期辅助李克强的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宁吉喆调任发改委副主任,加上此前已经任职的刘鹤和何立峰,发改委不仅集中了7名正部级高官,更招揽了习近平与李克强的数位“智囊”。这种人事变动,或许暗示着发改委在政治体制构架中的分量及话语权的进一步吃重。
宁吉喆被视为学者型官员。他毕业后从政的第一站便是发改委的前身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后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12年之久。在李克强担任副总理、总理期间,宁吉喆几乎陪同李参加了所有重大会议和内外调研考察,还曾是“十二五”规划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被认为是李克强的“首席智囊”。
除了身为副主任的宁吉喆,发改委内的正部级官员还有主任徐绍史,副主任刘鹤、何立峰、努尔?白克力、张勇、穆虹。其中刘鹤还担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深改组成员,这两个小组的组长都是习近平。何立峰不仅在福建省的工作中和习近平有多年交集,调任发改委后更主管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刘鹤与何立峰都被认为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所信任之人。
或许对于掌控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习近平而言,发改委既是能够提供决策参考的智囊机构,也是一个执行机构。人事方面的变动有助于其对宏观经济调控单位的联系、疏通与指挥。在习近平统筹谋划“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长期活跃于中国经济调控第一线的发改委已经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建议,有效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
发改委的前身是成立于1952年的计委,曾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和标志。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改委的权限自然应该不断收缩,这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然而十八大后,形势却发生了某种逆转。2013年3月的大部制改革期间,长期被指责权限过大的发改委不仅未被削权,反而收录了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部分职能,隐隐有扩权之势。近期人事层面的高配,则是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趋势。
因为过多的插手诸多市场范围的事项,民间对于发改委的反感与日俱增。虽然其功能设定为宏观调控,却又在实际行政过程中能直接干涉项目审批、石油价格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名单等等微观管理。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发改委系统过于集中的行政审批权力,造成了很大的权力寻租空间。已落马的原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的腐败就是由此而来。2014年10月有媒体统计发现,十八大以来落马的25个中央部委司局级以上官员中,发改委占了其中17席,冠绝各部委。
从“计委”到“发改委”,作为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体现和工具,发改委既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可视为中共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它的不断变化、始终存在和当下作用的加强,折射出中国制度模式的历史变迁。
在中国,经济几乎就是最大的政治。在目前遭遇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的情况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已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顶层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改革,以及强化对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共同导致了发改委历史角色的凸显。而然,在其权重被逐步增加的今天,发改委必须有效规避之前的弊端,同时在诸多高配官员共存的情况下,避免上届政府九龙治水的旧习,这样才能在今后的运作工程中,避免前期的诸多覆辙。 (麦垛 张亦 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