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支圆珠笔(原子笔)却刺伤了中国的强国梦。中国拥有超过3000家制笔厂,年产400多亿支圆珠笔,早已是全球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但却生产不出圆珠笔笔尖上那颗小小的“球珠”,成为“中国制造”困境一个具体而微的表现。
中国没有能力生产圆珠笔笔珠,一年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曾提出。中央电视台去年底一个访谈节目再次讨论这个话题后,近期逐渐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的焦点。
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陈三元表示,虽然中国制笔产业很早就形成,但在2011年启动核心材料和设备自主研发专案前,从易切削钢(free cutting steel,在钢中加入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硫、磷、铅等易切削的金属元素)线材、墨水到加工设备都只能依靠进口。
笔头和墨水是原子笔的关键,其中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目前,碳化钨球珠在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但球珠、球座的生产,无论是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
中国广播网报导,以球珠为例,中国近90%来自进口,每年需花费2亿美元外汇进口。据统计,一支圆珠笔光是瑞士笔头加上德国墨水就占生产成本的五成以上,厂商每生产一支笔的毛利大约只有人民币0.012元。
陈三元分析,生产一个圆珠笔笔头需要20多道工序,中国生产的不锈钢线材无法适用,与之搭配的墨水也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进口。
浙江文钰制笔厂负责人汪洪富表示,用国外的设备和材料生产不锈钢笔头成本更高,上世纪90年代,进口一台设备就要人民币400多万元,这些年制笔行业利润不断降低,压力也越来越大。
新华社指出,一个小小圆珠笔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业很多领域普遍面临的问题。万宝龙、派克等国际知名制笔企业在中国都有代工厂,证明中国一些知名企业的工艺水准并不差,缺的是核心技术。
陈三元认为,目前中国虽然已在易切削钢线材、墨水等技术实现突破,但企业还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都是中国要想从一个制笔大国走向制笔强国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