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印度还在得意于虚幻的"陆上对峙"之时,中国海军已经高调在印度洋建立"移动补给点",这种新的方式不只是简单的海上补给,更能使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获得保障。
近年来,印度对华一面加强经济建设,一面小动作不断,两面三刀的态度迫使中国重新考虑自身印度洋战略。自印度入侵中国、挑起边境争端以来,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活动频率大大增加,进军印度洋态势非常明显。 《印度时报》报道称,中国在7月初派出了包括中国级神盾舰、护卫舰和补给舰、两栖登陆舰,还有核潜艇和常规潜艇在印度洋定期巡航,共达14艘,已经可以组成2至4个舰队,并且拥有极强的作战能力。
与此同时,航经亚丁湾海域参加中俄联合演习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日前成功接受第26批护航编队海上补给,大大提高整个编队连续机动能力,一方面节约停靠他国港口补给成本并节约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大胆尝试。
别看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海上补给,其深远的意义在于中国在印度洋上有了移动的后勤补给站,使海军随时能有效地应对相关区域突发事件需要。中国国家利益正向全球拓展,《环球时报》称,中国海军要实现"大洋存在"的战略目标,需要有随时能用的远洋舰艇编队提供支撑,而能否提供高效、充足、有力的后勤保障是决定这一目标可否实现的关键。
专家认为,此次中国海军利用在亚丁湾海域的护航编队为途经该海域的舰艇编队进行大洋前置补给是一种有益探索,对日后这种类型行动帮助很大。中国海军在大型作战舰艇不断建造和入列的同时,现代化、多功能的大型远洋补给舰船和必要的海外后勤保障设施也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
很长一段时间,出于地缘限制及审慎态度,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活动并不频繁,即使亚丁湾护航,规模和频率都很有限,而美俄等大国海军主要战略重点都在大西洋或太平洋,所以印度长期将印度洋视作"后花园",任何人不得染指,尤其是中国。印方此次入侵, 彻底激怒中国,中国海军被迫短时间、高频率、大范围进入印度洋。 "前置性补给"试验的成功相当于其"后花园"打下一根钢钉,击中其软肋,还将中国在印度洋对印度数量优势转化为品质优势,军事威慑潜力得到极大释放,整个印度洋战略形势出现逆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