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越来越“狠” 中国对印度使用罕见措辞

www.creaders.net | 2017-08-25 00:23:47  长安街知事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注意了!

就在今天,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再次发布了一则提醒在印中国公民注意安全的通知。消息已经发布,立即引起了中印媒体高度关注。要知道,这已经是继7月7日之后,大使馆第二次发布类似通知了。

与上次不同的是,今天发布的这则通知多了几句话:“与此同时,近期印度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和传染病多发。中国公民因签证逾期出境受阻等亦时有发生。使馆同时提醒在印中国公民注意防病、防灾、防事故和防签证过期,确保出行安全顺利。”此外,与上次只有一个月的有效期相比,这次通知将有效期延长至今年12月31日。

长安街知事APP发现,最近几天,随着中印洞朗地区对峙局势日益紧张,中方对此事的表态也愈发密集,且措辞越来越激烈。在最近的一周之内,中方已经有多次严厉表态。

“打脸”

今天的例行记者会上,针对印度修公路运部队到中印边界一事,华春莹用上了“打脸”说:听这报道感觉印方是自己在打自己的脸。中方在自己的领土上修公路,印方以所谓“安全关切”为借口,非法越界阻挠。现在印方这么做,恰恰再次证明印方在中印边界有关问题上一直说一套做一套,自相矛盾,前后不一。

“信口开河”

从8月18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开始,每天的发布会上必有关于中印对峙的问题出现,新闻发言人的表态也在逐渐变化。在18日的记者会上,针对有媒体提问日本驻印度大使表示支持印度在洞朗对峙事件上的立场,认为不应用武力改变现状一事,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时用到了“信口开河”一词。

她说:日本驻印度大使也许真的想帮印度说话,但我还是想提醒他,在搞清楚事实之前最好不要信口开河。我想强调几点:第一,在洞朗地区不存在领土争议,因为中印边界锡金段是双方已经共同承认并已被遵守了127年的已定边界。第二,企图通过非法越界制造事端、改变现状的是印度,不是中国。第三,中方要求印方立即无条件撤回所有非法越界的人员和设备,这是解决当前事件、双方开展有意义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严正交涉”

接下来在21日的记者会上,针对中印士兵相互推搡、互掷石块一事,华春莹表示:经中方核实,8月15日,中国边防部队对中印边境西段班公湖地区实控线中方一侧进行正常巡逻,受到印度边防部队阻挠。其间,印方采取激烈动作,冲撞中方人员并与中方发生肢体接触,造成中方人员受伤。印方此举违反双方就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达成的有关共识,危及中印边境西段局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已通过涉边渠道向印方提出严正交涉。

“仁至义尽”

22日的记者会上,共有三次提问涉及到中印问题。在回答最后一个关于中印对峙的问题时,华春莹用了“仁至义尽”一词:大家可以试想,如果姑息和纵容印方的这一荒谬逻辑,那么如果谁看不惯邻居家里的活动,都可以随意闯进邻居家里赖着不走吗?如果循着印方的这一逻辑,是不是中方觉得印度在边境地区大兴土木、大搞基建,威胁了中方的安全,我们就可以堂堂正正地派兵越界到印度境内出手阻止呢?这样岂不是天下大乱,还有什么国际关系准则可言?中方迄今保持着高度克制。我们可以做到仁至义尽,但希望印方能够拿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负责任、守法律、讲道理的态度,做出理性和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23日的记者会上,又有媒体问到中方是否会担心莫迪拒绝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华春莹再次重申:印军立即无条件地撤出所有非法越界的人员和设备是解决这次事件的前提和基础。

自6月18日曝出中印军队在洞朗地区对峙以来,包括外交部、国防部以及中国驻印度各级官员都曾多次就此事表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是陆续出现了一些更为严厉的措辞。然而近日,印度内政部长突然进行了一番表态,称“洞朗问题很快会得到解决”,似有示好之意。自双方展开对峙以来,面对中方的高度冷静克制,印度方面始终不为所动。不知是不是成功访美给了莫迪“勇气”,局势紧张日益升级。如今距离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只剩一周多的时间,也许正如印度内政部长所说,洞朗问题的确将很快得到解决,但最终如何解决,恐怕还要看印方表现如何。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美国股市传出大消息
2 下跌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北京彻底露馅
3 突然!一封“倒习书”疯传
4 中国的大萧条,就要来了
5 朝鲜士兵遭屠戮画面被公开!乌军直呼“不敢
热门专题
1
叙利亚
6
万维专栏
11
中共两会
2
苗华被抓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川普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俄乌战争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中美冷战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