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第十三轮谈判即将在10月举行,然而就在中国国庆来临之际,一则消息又给中美谈判带来阴影。据美媒《彭博社》9月27日援引消息人士称,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的政府正在考虑勒令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摘牌退市的可能,并限制政府养老金投资中国市场。
翌日,财政部发言人发表声明,指出目前未有计划阻止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
然而,即使是在白宫开启了这样的讨论,其严重性已经让市场不寒而慄。
在金融市场,美股9月27日大跌,纳指跌穿8000点整数关口。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阿里巴巴、京东和拼多股价9月27日收盘跌幅均超过4%。有分析称,如果限制投资的措施生效,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将受到影响,这些投资与主要投资指数相挂鈎。
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欧乐鹰(Tom Orlik)警告,若美国遏制向中国的投资组合流动,影响力将远远大于双方数千亿美元的关税战。
中美"脱鈎"论兴起根据美媒的报道,川普给上述讨论开了绿灯,并且基本同意这样的看法。这就让一个近期被讨论的"脱鈎"问题更加凸出——贸易战愈演愈烈,"脱鈎"真的是中美关系应该或必然的走向吗?
中美商品关税已经蔓延到贸易中的几乎所有商品类别,而部分商品的关税加征的税率已经达到30%之高。如果美国在投资领域实施限制措施,那么中美经贸联系的紧密程度只会收到更大打击。
随着中美之间的冲突蔓延到金融、科技甚至是军事领域,在美国政界和学界有声音认为,既然美国不能让中国"遵守游戏规则",那么就有应该有意识的和中国"脱鈎"。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年7月,在《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轰动一时之后,美国130多位鹰派人士签署公开信,由前美军太平洋舰队情报和信息行动主管法内尔(James
Fanell)执笔,信中鼓励川普在对抗中国上挺身而出,有选择地将美国经济与"中国暗中削弱美国经济的努力"脱鈎。
此前,已经有华府的学者认为,美国奉行与中国接触的开放政策是失败的。而中美之间的经济依存度在他们看来是对抗中国的牵绊。
美国智库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主席阿特金森(Robert D.
Atkinson)就曾建议,美国应该将大部分生产从中国转移出中国,将美国变成中国那样全球最大的制造工厂,这样美国就能很好的发展。
实际上,川普也是一直这样要求美国企业的,他无数次呼吁美企回到美国建厂,甚至为此不惜威胁更高的关税。如此看来,持有脱鈎论的官员和学者早已对华盛顿产生影响,并体现在了白宫的决策之中。
这让很多并不支持脱鈎的美国人也不得不去考虑脱鈎的可能性。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举行的2019年度国家安全会议上,
美国前副总统的副国家安全顾问的伊莱·拉特纳(Ely
Ratner)表示,现在看来,虽然在有些领域我们听到了抗议,但这是正在发生的事实,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三个疑点无论是"脱鈎论"还是"脱鈎难以避免"的论调,难以否认已经成为中美关系讨论中一大话题。但是其中存在三个严重漏洞。
首先,今天发生的产业链变化,类似美国科技公司Google将供应链移出中国的例子,并不都是因为所谓的脱鈎。
实际上,产业链转移、制造业一定程度上从中国撤离,很多都是正常的产业链转移,在中国劳动力价格增长的情况下,是必然会发生的。关税贸易战从一定程度上对此有加速的作用,但是很大程度上不是主因。
与此同时,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仍然增长了7.7%,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建厂的热情并未消退。此次川普限制对中国投资的消息一出,华尔街立即警告其危险性,可见中国对美国资本的吸引力。
第二,美国和中国脱鈎,并不能改善自身的经济。
两国经济脱鈎、美国就能扩大对中国的优势,是基于"中国崛起是以西方世界的利益为代价"的判断,而这种判断本身就是没有依据的。
逼迫美国企业离开中国,并不能让美国获得制造业的腾飞。此前的美日贸易战的例子就已说明,无论是半导体还是汽车制造业的供应链,都没有因为日本的妥协而回到美国。脱鈎对美国有利,看似是能够令人接受的推演,实则逻辑漏洞太多,基本上是一种幻想。
第三,今天的全球化浪潮下,中美脱鈎根本就不现实。
以Apple手机为例,一部Apple手机在美国设计,在日本制造关键零部件,由韩国制造最核心的晶片和显示屏,由台湾厂商供应另外一些零部件,最后在中国深圳组装。不只是手机,更多商品都在愈来愈深入地加入全球供应链。
不要说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脱鈎,当今世界任何两个国家的彻底脱鈎都已经不现实。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9月24日联合国大会期间直接表示中美脱鈎是"天方夜谭"。另外,在中国不断的开放措施之下,全面脱鈎就更加荒谬。
脱鈎论的背后,实际上是冷战思维的作祟。美国仍有一批鹰派人士认为,全球霸权是一场零和游戏,就像此前苏联挑战美国一样,面对今天崛起的中国,用孤立政策和全方面的施压,同样可以"解决中国"。然而,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冷战期间的世界,人们的思维更不应该留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