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热贴:特斯拉终于公布数据,更狠的较量还在后面

www.creaders.net | 2021-04-24 09:40:28  头牛大观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墙内热帖:4月22日18点57分,新京报率先披露了特斯拉“刹车门”的最新消息。据悉,特斯拉向记者提供了车辆发生事故前一分钟的数据,显示:在驾驶员最后一次踩下制动踏板时,车辆时速为118.5千米每小时。而且,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后,车速持续降低,发生碰撞前,车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时。且在车辆发生事故前的30分钟内,驾驶员正常驾驶车辆,有超过40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车辆有多次超过100千米每小时和多次刹停的情况发生。但是,此前女车主表示,自己一家人在当时的路况下,根本不可能会把车辆开到100km/h的时速。

  咱们就事论事。在限速80的国道上飚出118.5km/h的速度,这样好吗?我看了一下表格。显示刹车时间是在18:14′23″17——18:14′27″45。而从18:14′26″39开始,AEB自动紧急制动介入。这里补充一个常识,AEB(全称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是指车辆正常行驶中遇到突发危险情况或与前车及行人距离小于安全距离,同时驾驶员又没有施加足够的制动行动时主动进行刹车。但具备这种功能的车辆并不一定能够将车辆完全刹停。所以我觉得女车主应该给特斯拉送锦旗而不是踩车维权。因为如果车辆真的以118.5km/h的速度刹车失灵,这会儿女车主的坟上估计已经长满青草了。

  围绕着特斯拉的“刹车门”事件,以上海车展现场的女车主维权为起点,短短两三天从特斯拉“绝不妥协”到“深表歉意”,社会舆论热度不断攀升,然后以4月22日特斯拉正式提交后台数据为标志,算是得出了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无论事件的最终结果为何,它注定会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带来持久的影响。

  出于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敏感,我一直关注着整个事件的进展,并通过网上公开资料回顾了全过程。当这起事件的潮水逐渐落下,一些疑点就开始浮出水面。其中最大的就是,女车主是如何进入车展现场的。我的一位朋友恰好是此次车展的搭建商之一。据他说,因为在疫情期间,展会现场的安保工作十分严格。随身的衣服物品都要一一打开检查。过安检的时候,必须把外套脱下只剩贴身衣物。这种情况下,女车主很难做到身上所穿的T恤不被发现。

  此外,事情发生的当天是非公众开放日。这种大型国际车展的专业日从来都是一票难求。女车主到底是通过什么特殊渠道申请到的证件呢?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话题一直都在被有意淡化。而另一容易被忽略的疑点是,事发后新闻第一时间就被发在国外,然后国内大小媒体及时响应。这特么简直就是教科书级维权。

  其他的疑点多多,就不再一一例举。我的评论只有一句:活儿干得有点糙。而当特斯拉公开数据后,果然又有人冒出来喊“数据造假”。有的甚至说,“原来这就是特斯拉的数据,我做的表格比这还复杂得多”。果然是,脑子里有屎的人,看什么都像是屎!

  

  而车主方也不失时机的出来补刀:未经同意公布侵犯隐私。我就纳了闷了,人脸数据被滥用,你不说是侵犯隐私;天天被各种信息、弹出广告骚扰,你不说是侵犯隐私;这时候才想起来维权,是不是有点不讲武德啊!估计此刻特斯拉方面已经哭晕在厕所。当初没有在公关部上下功夫绝对是一个战略性失误。 

  任何颠覆性的创新,都会伴随着对旧有利益圈子的破坏,进而成为众矢之的。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但再坚固的利益集团也无法阻挡住历史的车轮。特斯拉进入中国,对于电动车价格虚高、骗补;媒体公关炒作宣传;传统营销渠道等,都形成了颠覆性的冲击。这些都是特斯拉的“原罪”。中国的传统就是大家发财,玩清高不合群,活该被大家排挤。但这并不足以吸引别人对其下死手。

  很少有人认真思考,特斯拉为什么能够在消费者普遍对电动汽车缺乏认同的情况下进入中国,并迅速站稳脚跟。是因为他长得漂亮?因为他是美国品牌?因为他价格便宜?因为他续航里程长、提速快?还是因为他有一个特别擅长做PPT的团队?其实都不是,特斯拉只是做了一件其他车企都不去做的事情——投巨资建设大量充电站。看得见的诚意强过千万句空洞的口号和宣传软文。而在此次“刹车门”事件中,特斯拉能在发现车辆碰撞后第一时间给车主打电话。做法就超过了绝大多数车企。

  说到车企争夺的下一个市场,则是城市级自动驾驶。汽车毕竟不是导弹。导弹一旦打出去,基本上就不用管了。汽车则不然。安全出门,还需安全返家。汽车的聪明程度依赖于大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换句话说,一辆车即便装载了最先进的激光雷达、最快的处理器、最牛的芯片、最浮夸的系统。但是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数据训练AI,也是一辆满载高端器材的“傻瓜车”。在这方面,特斯拉凭借庞大的市场占有率,再次跑到了众多车企的前面。在别人还在学四则运算的时候,特斯拉已经大学毕业了。这块肉,有点肥啊!全世界车企无不眼馋。

  所以,拨开“刹车门”的重重迷雾可以发现,女车主拒不接受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而是坚持要求特斯拉提供全部数据。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维权者的常规。至于说,以后会不会有行业协会等组织提出,出于安全考虑,所有车企的路面实时数据必须上传备案也尚未可知。反正我上学的时候,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的作业都是一起交上去的。希望特斯拉能认清楚形势,尽快回到人民队伍中来。

  有些人认为,特斯拉已经“深表歉意”。说明特斯拉怂了,马斯克吓尿了。那说明他们根本不了解马斯克,更不了解马斯克到底在做什么。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1971年6月28日出生于南非的比勒陀利亚。后来移民到美国。他的父亲曾这样描述南非:“即使是白人之间也没有人讲规则。两个人把你按住,另一个人抡起木棍对着你的脸一通猛砸,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在酒吧里礼貌性地看别人一眼,可能就会让你被揍得要在重症监护病房里住上三天。如果你的眼光里稍微露出那么一点不服,那就不是住三天,而是三个月了。”谁能想到从小见惯了这样场面的马斯克,能那么轻易地被吓尿了?

  我一直都觉得马斯克是个很有趣的人物。“我的眼里净是傻*,我的手下满是败将!”这句话并不是马斯克说的,但确实是他用行动做到的。他还把上面这句话换了一种说法写在了公司员工手册里:受不了就滚蛋!而公司里每一个人都知道,如果马斯克让你做什么,你却提出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你的工作会立刻有人接手。而你会在下一秒被踢出门。这看起来一点都不有趣。

  在马斯克的创业履历上,是一串不断加长的名字:Zip2、X.com、 Paypal、SpaceX、 Tesla、SolarCity、Hyperloop、OpenAI计划……事实上,比起马斯克在世界上挨的骂,以及遭到的抹黑和攻击,女车主车顶维权不过是小菜,连台面都上不了。

  而当下,比起特斯拉更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是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这个计划会在2019年至2024年间在太空搭建起一个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网络,并从太空向地球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目前,正在以每天60枚,并且还在持续增长的速度实现这一目标。这会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在此之前,整个地球的上空只有大约1500颗卫星……

  星链计划,在技术上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也将带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反对它的到来。因为,一旦星链计划完成,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回想当年,我触网是从拨号上网开始。那个时候,要通过电话线和“猫”。速度从64K、128K、到512K。接下来是高速网线、光纤、无线上网。在速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日益显现出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垄断服务的问题。换句话说,互联网可以让你和世界零距离,但有人可以随时切断你和世界的联系。当一个人所有的信息都被从网络上抹除,这无异于是一种互联网谋杀。同时,一些技术手段也被用于建设网络时代的柏林墙。例如,美国民众如果想阅读朝鲜的互联网信息,就不得不借助一些特殊技术手段。

  而互联网接入商,则是通过争夺物理网络的建设权实现对网络的控制权。但是在美国,会因为存在着互联网接入商的错综复杂的产权问题,严重破坏信息的正常流动。例如在2020年美国大选期间,亚马逊旗下的接入商就在网络硬件上动手脚,阻碍对川普总统有利的信息。而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就是绕过阻碍基站和光纤建设的美国接入商,用技术手段瓦解传统的互联网壁垒。如果说,梯子的存在就是在墙上打洞;星链则是直接夷平那堵墙。

  所以,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从来就不可能一帆风顺。他一直都在充满质疑、谩骂、诋毁的道路上前进。甚至有国外砖家言之凿凿的宣布,星链计划必然失败。因为马斯克所做的事情侵害到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我总结了一下他们的5个主要观点:

  马斯克是非法发射;

  天空中布满卫星,导致航空器无法穿越;

  报废的卫星会制造太空垃圾;

  每天被无数颗卫星发出的辐射会让人患病;

  卫星装载了激光武器成为太空战武器。

  上面这些,无论哪一条都比“刹车门”狠多了。我没有义务给马斯克洗地,更没收到他寄给我的美金。仅仅是从科普的角度聊一聊。

  首先从理论上讲,任何人发射卫星都要向联合国的国际电信联盟进行登记。根据《无线电规则》的规定,希望得到国际承认并受到保护的卫星系统,要按照《无线电规则》的规定程序向国际电联的无线电通信处登记。在手续完备后,该卫星系统会登记在国际频率总表上。国际电联的成员国有义务不干扰总表里的卫星。当然,一些国家的军事卫星常常不会进行报备。但SpaceX发射民用卫星时没必要去打破这些规则。否则以后就没人愿意和打破规矩的人来往了。加之登记手续非常简便。所以,说星链属于违规发射的,完全是基于一种臆想。

  而那些说天空中布满卫星,会导致航空器无法穿越的人一定是科幻小说看多了。他们大概还没搞清楚这样大小的卫星和地球的体积关系。当然,理论上讲,只要卫星足够多也是有可能造成影响的。但前提是,人类至少需要布置几百个马斯克那样的星链才行。

  而报废卫星变成太空垃圾的想法同样源自科幻小说。因为星链卫星是低轨道卫星,轨道高度335.9~1,325千米。使用寿命大约5年。寿命结束后会自行坠入大气层烧毁。嗯,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空气污染。

  认为卫星会有辐射的人,恭喜你回答正确。但必须知道,我们本身就无时无刻不是暴露在各种辐射之下。卫星造成的影响会远远小于阳光。同时,随着频率的增加,相对波长会逐渐缩短。这就意味着在传播路线上尽量不能有遮挡物。这有可能会导致你打开一把反光伞后,手机就没信号了。

  至于说马斯克的卫星都装载了武器,这就是典型的阴谋论思维。SpaceX拥有目前世界一半的发射能力,根本没有必要用并非专门设计的Starlink卫星进行军事用途。它的火箭可以朝任何轨道投放反卫星破片,或运载军事卫星、天基电磁波武器站之类。用不着在现有的卫星上添加那么多零碎。

  马斯克研发的星链卫星只是民用通信卫星,技术方面并非独占鳌头。他挑战的其实是卫星应用的逻辑。在实现火箭回收重新利用之前,SpaceX每次发射费用为数千万美元。实现火箭可重复利用两到三次之后,单次发射成本平均可望保持在每次600万美元左右。猎鹰火箭的制造成本约1600万美元,燃料成本实际只有20万美元左右。此外,卫星批量制造可以带来成本降低。大部分低轨道卫星已经可以做到总质量不到一千磅的情况下,单颗造价在一百万美元以内。这套玩法,其实和特斯拉先建充电桩再卖汽车如出一辙。在此之前,全球的火箭发射都是“用过即弃”型。商业发射公司个个牛X上天。研发可回收火箭?可算了吧,那得少赚多少钱啊!

  今天的文章写到这里,基本可以告一段落。还是那句话,我没拿过特斯拉给我的美金。如果哪位发现马斯克给我打钱了,记得提醒我收款。下面说说我的观点。

  无论任何人,想出人头地首先就要扎扎实实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弯道超车好是好,但也容易翻车。我承认并接受品牌溢价,同时也支持给予国产品牌更多政策关照。没有人不希望中国企业能走向世界,成为行业的翘楚。但前提是,要把尊重消费者的智商放在第一位。把别人弄臭了并不代表自己就是香的。中国企业应该少一点公关炒作,多一点科研投入。想想看,多少原本很好的事情,都毁在了投机取巧这四个字上。真正的竞争精神是开放和包容,而不是断水断电打闷棍泼油漆。纵观这世界上的成功者,无一不是重诺守信。仗着出身好,光顾着耍小聪明玩PPT的,当心被市场“踢屁屁”!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发生了社么?广东潮州、汕头一夜空城
2 国之将亡,必有妖盐
3 中国老百姓恐怕真的要准备“吃草”了
4 上海楼市,打响第一枪
5 主食吃多少关乎你的寿命
热门专题
1
美国大选
6
巴黎奥运
11
中国爆雷
2
中美冷战
7
三中全会
12
李尚福出事
3
乌克兰战争
8
中共两会
13
秦刚失踪
4
以哈战争
9
台湾大选
14
火箭军悬案
5
万维专栏
10
李克强
15
台海风云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