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就任伊始,外界对李克强充满期待。与以往一样,当时众人将中国新一届的领导层称为“习(近平)李(克强)体制”。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厢情愿。随着中共在内部掀起的反腐风暴,在李克强担任总理的第一个5年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习(近平)王(岐山)体制”。身兼中纪委书记的政治局常委王岐山,被认为是领导集体的第二号实权派。
国务院总理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展经济。李克强担任总理后,“克强经济学”曾风靡一时。甚至有内地媒体将李克强称为“破壁者”,认为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之下,李克强选择进一步打破海内外、区域界、城乡间的壁垒,同时被击碎的,还有陈旧的观念和思维定势。
滚滚长江东逝水 剩馀时间“鸡肋”
但这一美誉很快就破功了。对于中国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使得中南海“南院”(国务院)和“北院”(党中央)的矛盾公开化。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及综合研判,并不是“克强经济学”,而是习近平提出的“新常态”。
10年间,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内部也是风起云涌。中共十九大之后,曾是李克强大秘的杨晶被处分降为正部长级,成为十九大后首个被降级的副国级干部。这被视为一个隐喻。
昨天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虽借长江、黄河不会倒流来形容对外开放不会逆转。但滚滚长江东逝水,剩下这不到一年的时光,对于李总理而言,恐怕就是鸡肋时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