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清华妈妈语录”太现实?不,是还不够认清现实

www.creaders.net | 2022-12-21 15:45:59  风声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2022年秋天, “清华妈妈语录”不胫而走,冲上热搜,赢得不少关注。清华妈妈说了什么?网上流传版本大概如下:“妈妈为什么逼我学习?”

“是为了你将来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是为了你在累的时候,随时可以打车回家”、“为了你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可以住自己喜欢的酒店”、“为了你将来给父母花钱的时候,不再犹豫”……

不少人认为“清华妈妈语录”充满了“钱味”或者“铜臭”,过于现实,属于“毒鸡汤”。如何看待“清华妈妈语录”?比起简单批判,审视“清华妈妈语录”流行现象暴露的本质,或许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清华妈妈语录”是中产阶层的集体心声

所谓“清华妈妈语录”,可以看做鸡娃的排比口号。可不要小看这些“清华妈妈语录”鸡汤,这些语录衍生品,非常流行,甚至成为电商爆款。有一些电商平台的热销产品,就是把“清华妈妈语录”打印出来,制作成精美相框装裱出售,从一些买家评论可以看出,这些语录大致来说是送给孩子的,不是作为生日礼物,就是作为惊喜。

比起舆论界一边倒的批判,买家的反馈往往还不错。

为什么城市中产对这些语录心有戚戚?本质还是在于这些话在内卷流行的当下,击中了不少家长的核心焦虑,说出了他们的集体心声。对于不少城市父母来说,面对孩子学业压力,自愿不自愿都走上“鸡娃”的道路——所谓鸡娃,就是望子成龙的父母给孩子不断“打鸡血”,为了成绩不断安排各种补课和活动。毕竟,天生沉湎学习无法自拔的孩子是少数或者是“别人家的孩子”,多数家长面对孩子的表现都难免遭遇挫败,道理说得口干舌燥,陪读“吼娃”到心塞,也成为家常便饭。

当下最不能躺平的,恐怕就是鸡娃的父母。他们往往属于城市的中等收入群体,也是我所称的“软阶层”群体。这个群体过去的成功往往来自教育,因此他们也相信教育改变命运,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往往不遗余力。

走在这样的压力道路上,能有人用几句简明扼要的话来概括总结一些鸡娃的中心思想,自然引为同道,奉作甘霖。“清华妈妈”到底是谁,是否自己真上了清华,或者孩子读了清华,还是某个叫清华的孩子他娘,都已经不重要了。大家怎么说不重要,怎么做更关键,正如马克思的名言,人民不能发声,人民只能被代言。这个语录的流行关键是,它击中了不少家长所思所想——家长对于这个语录的推崇,说明了它符合多数人的现有价值观,击中了他们的痛点与痒点。



竞争加剧导致竞争提前:从娘胎里就开始了


家长为什么热衷鸡娃补课?并不是家长热爱鸡血,而是这是一条不得不选的道路。在当下竞争过度的环境里,大家越来越焦虑。最典型的段子就是,“4岁的孩子有1500左右的英语词汇量,在美国是够用了,但在海淀肯定不够。”

我的不少朋友,结婚生子之前都是佛系人物,主张散养,但是有了小孩之后却不得不加入鸡娃补课的大军。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这是不少中产家长的底线,原话是,“我不能让孩子没有高中读吧”。这个要求听起来很卑微,但是达成也并不容易。

初中升高中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传说中50%的红线会筛掉接近一半人,我查了2022年中考普通高中录取比例,全国高中录取率略超过50%,超过70%的地方也就是黑龙江和北京。虽然这些年职业教育舆论很火,技校、职高等概念也被推荐,但是如果大学生都不得不向下就业,进入房地产中介、快递员等体力行业,那么技校、职高对于中产家庭的孩子显然并不是心仪选择。

随着政策调整,某些地方高中升学率可能还会降低,更不用说进入高中不等于进入重点高中,家长还得考虑搏取重点大学的难度,以及毕业之后面临的就业难度以及在城市定居难度。2022 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生超过千万。《2022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50.4% 毕业生就业,比去年下降 6 个百分点,2022年年中16-24 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一度创下达19.9%,创历史新高。

当竞争加剧的时候,竞争的提前也就无可避免。从出生开始,家长就开始计算距离高考还有多少天,这并不完全是段子。 从当下鸡娃日渐低龄化的趋势,到各种早教胎教流行就可以看出端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显示,从2012至2018年,家长给低龄小朋友的辅导课从人均1.082门增加到了人均1.331门。

鸡娃现象很普遍,问题在于,鸡娃的回报并不高。2022届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6507元,比2021年的7395元降低了12%。这一怪圈造成了国内软阶层的无奈与苦楚,也构成了“清华妈妈语录”走红的土壤。



                            |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想规划孩子的成长路径?几乎不可能成功

在这种情况下,不理解“清华妈妈语录”流行的群众基础,而仅仅去批判“清华妈妈语录”围绕钱展开,就显得有点不接地气了。一边是内卷的竞争态势,一边批判“清华妈妈”过于现实,这是不是有点分裂?

当我们谈论教育之时,往往面临不少撕裂,一方面在宏观层面,追求理想主义,强调教育塑造灵魂的重要性,谈孩子的快乐成长,有时候竟然至于假大空;另一方面,落实到个人操作层面,又非常现实,对孩子的成长,往往设想了清晰的路径,设定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等具象目标。

这种落差,既反映了家长们对理性设计的自信,也折射出家长们对自身成功路径的迷之依恋——他们认为,努力就会有结果,家长可以掌控孩子,规划能够产生绩效,鸡娃理所应当。

事实上,无论从人类进化还是社会现实来看,有能力规划并且落实孩子成长路径的家长,少之又少。即使这样的家长规划成功,孩子真的如愿进入清华之类重点大学,长期在家长牵引之下的孩子,一旦失去家长引导,往往会习惯性失去目标,很可能犯上空心病,内驱力不足,解决人生真正大问题的能力平平。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从世俗意义来说,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筛选。 从科举时代开始,教育就是人们阶层攀爬的主要路径,即使到今天,换上各种面具,本质也一样。过去40年,中国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阶层跃升,今天的中产阶级无疑是其中的人生赢家,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选拔赢家的作用,多少农家子弟正是借助教育实现龙门一跃。自然地,家长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要胜过自己,也必须借此龙门。

然而,现实却是,大潮已逝。当前形势的真相,与其说家长的鸡娃决定了孩子的成长,不如说家长的阶层决定了孩子的空间。出生于更好阶层的孩子,即使学习不突出,也多少有安全垫。

比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是著名企业家,他和太太都是北大毕业,他就说过,自己的孩子不需要是北大毕业。这不是凡尔赛,而是实力决定的底气。反过来说,如果是普通家庭,哪怕倾尽全力鸡娃,让孩子拿到一个名牌大学入场券,在就业和人生选择方面,孩子仍旧可能受到原生家庭束缚,实现更大作为并不容易,这也是很多人自诩“小镇做题家”和“985废物”的症结所在。

也正因此,“清华妈妈语录”最大问题,我认为不在于围绕钱展开或者过于现实,恰恰是在于不够现实。清华妈妈谈的目标,没有原则性错误,毕竟我们多数人都是俗人,多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小心思,确实就是孩子成才成家那么一点,不必假装人人都要去改变世界。一个人过好自己的日子,这没有错。之所以说不够现实,是因为其假定了,做题或者说教育,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生活中多数问题。



洞察生活的真相后努力生存


我将要出版的书《跃变:软阶层》中论述,人的地位可以说是由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决定,而普通软阶层的孩子,在这三点上其实助力很少。

“清华妈妈”很可能会失望,过去考上清华之类学校,确实有可能实现旅行看病养老自由,但是在今天来看,这个门槛已经被大幅提高,很难再凸显类似过去的情况——普通软阶层的孩子,哪怕拼尽全力拿到一个名校入场券,其成就和视野,往往不如有家庭光环加持的同侪。反过来,如果家庭不错,哪怕没有名校文凭,也可能有翻身机会。这听起来,好像很不公平,其实也是公平的——毕竟人和人的起点,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不可能凭借一场考试就改变。

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多数城市中等收入群体也就是我所谓的软阶层,吃到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各种红利,外资蜂拥而至,民企野蛮成长,国家GDP跃居第二,这个过程中,个人教育的因素有,但是并不是决定因素。

如果把自己的成功主要归因于教育,再据此做出教育就必然改变命运的结论,并且就此设计孩子人生,可能会犯上类似刻舟求剑的错误。那么,清华妈妈们应该怎么办?认清现实,降低预期。真正生活的勇士,是洞察生活的真相还努力生存。软阶层父母,应该看清楚鸡娃的本质是一场不得不鸡又也可能输的游戏,那么就在看清楚之后理性参与,避免最后两手空空。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怕成这样!传习在军委发话
2 中国全民换钱 2025人民币或大崩塌
3 宝马撞人案温庆运被注射死刑 含泪求父母救
4 净利润暴跌93.53% 中国巨头喊“跪着做人
5 “党内已经杀声四起了”
热门专题
1
川普
6
苗华被抓
11
中共两会
2
俄乌战争
7
美国大选
12
台湾大选
3
中美冷战
8
以哈战争
13
李克强
4
万维专栏
9
巴黎奥运
14
中国爆雷
5
叙利亚
10
三中全会
15
李尚福出事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