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读者网 > 中国瞭望 > 正文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对当前形势的一些深度思考

www.creaders.net | 2023-04-02 11:04:46  五道口寨都校友会 | 0条评论 | 查看/发表评论

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对当前形势的一些深度思考

随着2023年两会闭幕,一系列政策调整也密集推出,关于经济增长、消费投资等话题均引发强烈关注。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会发生哪些变化?又该如何应对。

近日,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杰教授在五道口寨都校友会上做了题为“2023年宏观经济走势分析”的精彩分享。

魏杰教授曾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主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及全国突出一等奖,学术研究卓著。

本文整理自2023年3月11日魏杰教授在五道口寨都校友会上的演讲及问答。


今年经济增长,

为什么定在5%?

大家知道,最近的提法有变化。二中全会的时候不是这次两会的提法,在两会之前关于经济增长的基本思路就是5%-6%之间,最好是“双五”(5.5%),当时定的是5.5%的指标,不是现在5%左右。两会的目标和过去相比适当调低了一点。

两会之前基本判断是5%到6%之间,最少5.5%,为什么当时是这个判断?两个理由:

一是,在座的知道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叫“潜在增长力”理论,这是国际上通用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计算一下中国今年潜在增长率是5%到6%之间,这个理论支持了开始提出来5%到6%之间。潜在增长率推算出来应该没问题;

二是,去年只有3%的原因有3个,这3个原因今年大致上都消失了,所以5%-6%之间应该没有问题。去年跌落到3%有3个原因:

1. 疫情。上海封锁之后,把整个产业链、工业链打断了,人流、物流打断了,一下子跌到了全年只有3%的增长。今年显然疫情阻碍因素消失了,应该能恢复到5%-6%;

2. 房地产拖累。去年房地产拖累非常大。大家知道房地产企业直接增长贡献7%,加上建筑业在15%左右,加上装修之类接近20%。也就是说1/5来自于房地产。而去年这三大指标全部是负的——投资增长率-14%,销售面积-23%,销售额-24%,一下子把我们拉下来得太厉害了,房地产拖累了增长,导致增长只有3%。今年房地产政策做了大调整,这个因素对今年的影响不会那么大了,应该是5%到6%之间;

3. 去年大家预期不好,对未来不那么看好。出现了一系列提法,大家搞不懂,一会儿讲分配,一会儿讲”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搞得房子、资本业比较紧张,不那么看好未来,这些问题在今年陆续做了调整,这个因素有所缓解,所以增长不应该太低。

去年(增长率)低主要是这3个直接原因引起的。这3个原因今年大致上都可能会得以调整,今年5%到6%的增长没问题:一是潜在增长率告诉我们可以到5%到6%;二是去年3个因素都可以得到调整,今年恢复到5%到6%没问题,尤其是5.5%没问题。

那为什么两会期间又调了呢?因为二月份数据不好,由于美国全面启动了盟友和中国的脱钩,二月份出口一下子跌了47%。

去年增长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进出口,去年经济出口增长9%以上。而美国如果继续和中国脱钩,这样的话,出口马上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去研究美国为什么买我们的东西少了?不是消费少了,而是不采购我们的东西了。

这样下去今年出口会比较麻烦,所以不敢定高了,稳妥一点好,定5%左右。临时变的原因就是出口突然之间下跌,加上今年经济恢复不会一下子那么快,保险一点好,5%左右合理。

最后两会公布的目标是5%左右,原因就是因为出口的问题,2月份出现了美国主动和我们脱钩的情况——从第一大贸易伙伴掉到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对中国采购的产品减少,不是因为美国经济不好,而是主动不采购中国产品,主要采购欧盟和东盟的产品,使得我们今年到5.5%难度有点大;加上国内的消费启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快,还是稳妥一点比较好,最后公布了在5%左右。

我自己觉得出口如果继续下行,可能会在5%以下,原因是内需的启动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不是想启动就能立马启动起来,出口一下子下滑,5%左右确实比较保险一点。

从调整目标的状况来看,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今年很快就反弹,不然不会二中全会到两会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调整了。调整指标的目的主要是告诉大家今年的日子不是那么好过,尤其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会爆发。

有人讲,明天和风险什么时候到来不知道、谁早来也不知道。这是给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调整目标。

如果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继续萎缩的话,今年的增长可能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预期的那么好,调整到5%左右的目标也是提醒大家不要太乐观,要有一点风险准备的思想。

这就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把原来的5.5%的目标调整到5%,背后的原因就是国际状况恶化得太快、出口掉得比较猛,估计很难短时间内拉起来,所以调整了目标。

国务院机构改革,

关键是这3个要点

第二个问题,跟大家讲一下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问题。这次改革围绕3个核心内容:金融、科技、大数据,这是目前经济的三大问题,因此围绕这3点来推动这次改革。

第一点,金融。

金融方面,比较大的动作有3个:

1. 成立金管总局。这部分后面又有3个要点:

1)除了证券之外的所有金融活动统一由金管总局来监管。所有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基础设施打破了过去分业监管,全部统一由金融监管总局来管,陆续都划归金管总局负责。

除了证券之外的所有金融活动都纳入到金管总局来监管,像支付宝之类的都归金管总局管,而且是穿透式监管,找到自然人投资名单才行,机构不行。这次应该说是力度非常大的一次,打通了所谓的分业金融监管。

现在金融活动越来越复杂、环境越来越多,原来的效率越来越低,监管不住,只好由金管总局统一监管,除了证券之外所有的活动由它来打通,穿透式监管。

成立后会不断地调整,涉及到除了证券之外的所有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基础设施,从过去的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监管,打通原来的分业局限。

2)地方要搞派出机构。我们对地方金融监管改变成以派出机构为主的监管体系。

因为监管总局派出机构是金融管理主要内容,过去地方金融机构是为金融服务的,给自己服务又监管自己,监管不住,这次把牌子摘掉了,由监管总局派出机构来到地方,是监管的主体。

地方政府原来机构不再挂金融办的机构,一律撤销,以派出机构监管为主,来监管地方政府的经营活动。

因为最近的风险比较多地来自于地方,像河南的小银行都和当时地方监管有关。所以监管总局未来以派出为主,不再搞地方政府监管,未来的地方监管核心是派出机构为主,而且一旦完成之后,地方政府挂金融牌子的机构都被撤销,不再是目前的状态。

防止地方政府不断加大金融风险的因素,地方监管以派出机构为主来监管。

3)全部是公务员管理,监管总局的管理是公务员,一律公务员负责。一旦纳入到公务员就另当别论,和过去有重大差异。监管总局所有人员加入公务员,不再按照原来的制度办,全面纳入公务员管理条例。

公务员管理条例一旦搞成之后,“旋转门”就解决了,过去体制内的隐性收入出来后慢慢往回拿,这就没戏了,完全按照公务员管理,把“旋转门”基本堵死了,这部分人可能损失比较惨,统统纳入到公务员管理条例上。

金管总局主要是以上3条,你们以后很快就知道这个调整力度是很大的。

2. 央行。央行撤销了大区分行和县支行。所谓的分行和县支行,央行不再监管金融,完全恢复到本职工作,只管货币和宏观审慎监管,撤出对行为监管,基本全部撤销,主要是恢复到对货币和宏观审慎的监管,主要搞两件事:

1)我们到底发多少货币好?货币多了不行,少也不行,多了是通胀和泡沫,少了则是通缩和衰退,都不行。央行到底发多少货币合理?监控的主要是M2增长速度和民营经济增长速度。

刚才跟大家讨论M2增速是12.9%,我都很吃惊,因为GDP按照5.5%算,通胀3%,按道理M2增速在10%差不多比较合理,显然货币太多。因此重点在管M2增长速度和民营经济之间所谓的关系,这是要重点管理。

2)货币怎么发出来,中国发货币有3个口径:一是商业银行为基础,把钱贷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贷给个人,我们叫再贷款通道;二是以有价证券为基础,逆回购、顺回购之类的把钱发出来;三是以外汇为基础把货币发出来。

这3个投放货币的功能和效果不一样,3个投放货币口子哪个比较合理是央行管的——一个发货币,一个怎么发货币,别的功能没了。

央行发生重大变动,同时央行全部是公务员管理,过去不是公务员的,是行员,这次全部纳入公务员管理。未来央行的工作人员就是公务员,薪酬也是公务员,变化比较大。

这次可能涉及到十几万人,我们县支行所有的人员实际不是公务员,每个县城20人左右,大部分叫行员,他雇的人,这次怎么办是个问题。央行变动比较大,宏观审慎管理,监管的职能没了。央行这次改革的力度比较大,尤其是全面走向公务员管理,这是第二个。

3. 证监会由事业单位转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证监会的工作人员也是公务员管理。上交所、深交所交易所过去是证监会派的,一年薪酬很高的,一旦转公务员管理怎么办?影响非常大,因为证监会一旦不是事业单位,收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变化就很大。

上次有位同学问我什么是直属机构、什么是组成机构?国务院共有26个部委,财政部、外交部、发改委等26个部委叫组成机构,西方叫“内阁”,这个任命是人大任命的。

直属机构是国务院领导任命的,不是人大。组成机构和直属机构差距挺大,真正的组成机构26个部委是“内阁”,国务院直属机构任命,不是由人大,而是国务院领导任命的。过去是事业单位管理比较灵活,这次全部划为公务员管理,变动比较大。

经营证券的知道证券系统挺麻烦的是,就像“猫和老鼠”的关系一样,有的老鼠猫变的,有的猫是老鼠变的。大家知道怎么回事,没法搞,老鼠变成猫,猫太了解老鼠怎么跑,过两天变成老鼠,老鼠知道猫怎么抓人,这次动作比较大。

金融口以上3条变动比较大。

第二点,科技。

和金融一样,科技的短板越来越显现出来了。重组科技部,未来不再管一般的审批,交给卫健委、工信部、农业部、环保部等,自己不搞了,这些机构都从科技部分到各个职能部门去了,专业机构负责科研经费的评审,它的重点是监管。

另外,不再搞技术产业化了,技术产业化交给企业了,不再管了。一般的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产业化,科技部不管,重点是关键技术和卡脖子工程,而且对所谓卡脖子工程、核心技术也不是一般的管,而是政策上的管,有4件事由它来负责:

1. 科技产业融资由科技部来负责的。搞科技创新要用钱,钱怎么来?比如说决定每年财政的科技支出增长率在7%,不能低于这个数据;另外一个是吸纳社会成本进入科技创新,搞一个科创板,这是他们管的,因为它决定钱怎么来。未来对科技用资金退税、减免所得税都由它来管。

2. 解决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科技创新不是嘴吹出来的,要有物质基础,大科研装置现代化实验室得有才行,没有这些怎么搞科研?最近公布暗物质实验室,在地下2000多米,人类发现,能被看见的物质在15%左右,85%左右看不见的叫暗物质,主要由清华和上海交大两个学校承担实验室,那是科技部管的,搞物质基础,它来负责组建。

3. 怎么调动人们积极性,让人们愿意搞科技创新?如果科技创新还是谁搞谁穷,那就无法搞起来。过去靠信仰给个院士,现在没用了,怎么调动人们积极性?

制定政策,比如说新提法,技术的实际控制人,参与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有贡献了,就可以享受经济收益,叫“技术实际控制人”。

只要你创新了某种知识产权,就可以分享收益了,怎么调动积极性,这个由它来决定的。

4. 基础研究由科技部负责。科技创新的思维来自于基础研究。这么大的信息产业就是来源于基础研究——摩尔定律,基础研究不可能别人搞,国家要想办法、科技部要琢磨,基础研究要全管。

科技部作为未来政策导向,瞄准关键环节和所谓的“卡脖子”工程,而且从这4个方面搞政策调整——物质基础、钱怎么来、调动人积极性、基础研究。

这个调整比较大。科技部未来在很多事上会起很大的作用。

第三点,大数据。

成立数据集,由发改委来负责。因为数据是生产力,是重要的资源。很多事情是靠数据的,国家制定政策靠数据,个人消费数据、企业投资数据很重要,我们搞生产过程也是数据,像数控机床就是核心数据,数据就是生产力。成立数据集,要统筹这个要素。

这个的影响应该是比较大的。一旦搞成,一些外资来中国的数据要收回,外资能不能在中国采集数据?一大堆事情就出来了,估计这个波动也会比较大。

在外面上市企业数据的东西,能不能拿?比如在美国上市要不要把数据给人家?外资在中国的投资涉及到中国的数据能不能带走?都是问题。

所以,数据集的产生标志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问题。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3个核心,就是围绕目前经济的核心内容“金融、科技、大数据”,这3个是目前经济社会最主要的问题。

国务院机构改革大致改的情况就是这样,金融、科技、大数据上变动比较大,这是大家关注的第二个大问题。

靠内需,启动消费

第三个问题,这次明显提出来外资靠不住了,要靠内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靠内需。内需重要的内容是消费,消费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启动。所以,第三个问题是启动消费的问题。

消费目前分为5个组成部分:

第一,基础型消费,吃穿用。用包括5件事“家电、家具、家居、日用品、信息用品”。吃穿用是基础性消费;

第二,住房与出行。出行包括高铁、飞机、小汽车;

第三,医疗与健康。大医疗、大健康,这部分消费政策调整比较大,过去控制得比较严格的医美,现在都放开了,这部分消费是重要的一部分;

第四,文化与教育。最近政策调整比较大;

第五,旅游与休闲。

目前把消费分为5大部分,接下来讨论怎么启动?分为3个层次:

第一,因为疫情影响而萎缩的消费大致上出现反弹,分为4部分:

1. 餐饮;

2. 文化;

3. 出行;

4. 旅游休闲。

以上4个是因为疫情影响、会出现大幅反弹的板块。餐饮最高每年5万亿,估计餐饮、出行、文化和旅游休闲这4个要点差不多在6月份就反弹到2019年的水平,到10月份左右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上上升3%左右。

第二,常规性消费。政策上做一个调整,比如说吃穿用的“用”,比如说家电、家居、家具、日用品等,科技创新之后智能化大家都要换。

医疗与健康实际上会持续上升。最近出现了一些政策调整,过去不允许的现在允许了,大医疗、大健康,整容问题都放开了。现在漂亮不叫漂亮,叫颜值高。这个逐步放开,政策调整了。

教育,今年义务教育不可能放,职业教育放开。职业教育希望更多的社会资本进来,义务教育原则上不放,因为义务教育做3件事:语言、文字、科普,这部分不需要搞太多的课外培训公司,调整差不多,不可能再恢复了。

义务教育今年大调整,民营资本大量进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进一步放开,我估计会上升。政策上调整常规性的消费,今年估计5%左右。

第三,对今年消费影响最大的是房地产。房地产是消费中最大的问题,今年有一个提法叫“消费看住房,投资看股市”,消费这部分能不能起来关键是房市的问题怎么办。

这是目前讨论最激烈的问题。疫情原因引起的反弹很正常,关键是房地产能不能起来,这是最关键的一部分。从2021年到现在,我们关于房地产的政策不断出台,到目前为止,提了10个要点:

1. 强调加大保障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设,推动破旧小区改造,对建筑业启动有意义、对新城市年轻人住房有意义。

2. 满足商品房市场合理性消费需求。改善需求和刚需都算合理性。

3. 房地产产业是实体经济支柱型产业。再次反复强调了房地产是实体经济支柱型产业。

4. 要求目前房地产企业要实现所谓的战略转变,从高杠杆、高周转转向常态性发展,推动房地产企业转型。

5. 一城一策。

6. 解决出现流动性问题的房地产企业的情况,尤其是优质的头部企业问题,解决恒大之类企业流动性出了问题的企业。

7. 保交楼。人家把钱付了,楼要交给人家。保交楼要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

8. 房地产税的试点暂停。2020年当时定下来2021年启动房地产税试点,试点5年后,房地产税法交给人大,人大五上五下推出房地产税,原来定在2027年,现在暂停了。

9. 金融16条,保障房地产流动性重组,降低融资成本。首付比例降低、贷款利率降低,现在在4.1%左右,已经大幅度降低了,最近甚至不定底线了,就为了鼓励买房子。

10. 税收优惠。一年内卖一买一退所得税,一年内卖掉一套买一套退所得税,鼓励买房者。

到目前为止,这10个要点全出齐了。但是,情况没有预计中的好,三大数据还是负增长——投资增长率-13%,销售面积-22%,销售额-23%左右,还是负数,说明今年我们消费要靠房市最终到底能不能兑现,是目前最关键的一件事。

因此,提出今年“消费靠房市,投资靠股市”,这个提法是去年7月份提出“消费靠房市”之后,我们专门对房市做了一个调研,发现了6个现象,这6个现象未来不一定成为现实,但是我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对你们思考有好处:

1. 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问题,相比过去最大的变动是市场,已经不是过去供不应求的卖房市场,而且出现了分化,除了一线城市、强一线城市的供需关系还是表现为“供不应求”,大量的地市以上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供过于求。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过去的房地产市场。

除了一线市场、强一线市场供需关系有的仍然处于平衡之外,绝大部分都是供过于求。市场变化是最大的变化。所有政策不能依据过去的市场,要是要依据现在的市场变化出台政策。

2. 房地产高杠杆、高周转的基础是快销售。一旦销售出问题这个模式就不行了。销售是基础,实现高杠杆、高周转必须要快销售。所有的房地产出问题,不是缺钱,而是销售先出问题,才会出现流动性问题。

包括恒大,是因为销售出现问题才出现流动性问题。因此,关键是销售问题、市场问题,企业运转的关键在于“市场是基础”,一旦市场出问题,流动性就有问题了。

我们研究过所谓的房地产企业爆发的点,不是先缺钱,是先缺市场才缺钱,没有市场流动性才出问题,说明这个现象很重要。高杠杆、高周转的基础是快销售,这是很关键的一条。

3. 房子这个产品有两个属性:一是消费属性,是住的;另一个是投资属性,保值。不像别的产品,汽车一过户就便宜了,房子增值保值,一个是消费属性,一个是资本属性。但是资本属性是以消费属性为基础的,没有消费属性就没有资本属性。

过去很多人买房子是为了投资,现在发现投资不了了就不买了,导致房地产市场萎缩,这两者是互为关系,一旦没有消费属性就没有资本属性,而且过去买房子40%、50%是为了投资的,一旦没有消费属性就不买了,不是因为消费不行不买房子,投资不行不买房子,这个现象很明显,现实世界里反应非常精彩。

4. 中国房子绝大部分只有消费属性,没有资本属性了,只有极少数优质房产才有资本属性。这是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最近我们拿到了佛山的数据,最先放开限购的房子,普通的房产“量价齐跌”,优质的房产“量价齐升”。其中,大部分房子没有资本属性,因此只有优质房产能够“量价齐升”,但是占的比例比较低。

我的研究小组非要搞清楚什么才是“优质房产”,于是又搞了个课题,衡量优质和稀缺房产的指标到底是什么:

1. 小区生态环境怎么样?生态环境是重要指标,不是可有可无的。生态越好的地方越是优质、稀缺。

最近我住在三亚,他们讨论三亚要不要取消限购,领导问了一个问题,一旦放开限购房地产增长多少。海南不是都好,就三亚这个地方,北纬18度,一旦放开增长多少。

2. 小区周边的交通环境怎么样?不是私人交通,而是便捷公共交通怎么样;

3. 周边配套如何?比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配套怎么样;

4. 房子结构是不是适合现代人生活。如果适合现代人生活是优质的,是所谓的稀缺的,不适合就是不适合;

5. 小区文化怎么样?比如,谁住在这里。因为跟谁住在一起很关键,这是决定房子是否优质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研究小组专门搞这个指标,现在只有少数优质的稀缺房子有资本价值,大部分的都没有资本属性,这是我们观察到的第4个现象。

5. 房地产产业出现分化,大规模分化已经逐渐开始。房地产包括3个行业:

一是建设不动产,盖房子;

二是管理不动产。管理不动产的行业未来的扩张会很快,因为不仅要管不动产,还要为拥有不动产的人服务,也只有物业管理公司知道谁要什么服务。有的小区自己的CT、核磁共振、社区医院的业务都划归物管公司来负责,不仅管不动产,还要为人服务;

三是经营不动产,这个行业刚开始。过去这个行业起不来,因为投资比较容易,今年买、明年卖就赚了,现在卖不了怎么办?每家几套房卖给谁?不能总拿在手里,总得要有回报。

现在有一个行业叫经营不动产,经营不动产在西方国家是个重要行业。欧洲家庭酒店比较划算、比较方便。钱一交,密码给你,直接住就可以了,非常方便。其中,大部分经营者是中国人,以浙江人为主,房子不是他的,是租别人的,连租赁公司也不是他的,也是租别人的,就是把别人的不动产租给其他人。

这种经营不动产的生意在中国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我们搞租赁经营条例就是为这个服务。过去谁也不搞这个生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买来房子转手一卖就赚了,那谁还经营?没有太大意义。但现在不办了,原因是现在不容易卖掉了,因此不能总拿在手里,总要有一些回报。比如,现在交给租赁公司租赁30年能收回成本,只要能收就行,有一点是一点,因此迫于无奈,这个行业也出现了。

建设不动产、管理不动产、经营不动产,房地产行业的3个细分行业已经出现了。

6. 房地产政策到位的话,启动起来的情况,可能对增长贡献有10%左右就算高点了,不太可能像2019年贡献20%,最多10%基本就到顶了。

今年如果房地产政策像目前这样的调整,能够把3个指标收回一半来就是伟大胜利,不太可能恢复到2019年的情况,这点得认识到才行。“消费看房市,投资看股市”这个提法对的,但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的情况,像2019年那样的贡献基本不可能了,这是我们发现的很重要的情况。

“消费看房市”这个提法还需冷静(看待)才行,不是一下子能拉起来的。目前来看,消费估计得6月份才能开始有所缓解,大致分为这3个层面:

一是疫情后消费出现反弹,如餐饮、出行、文化、旅游休闲反弹;

二是政策调整出现反弹的,比如大健康、文化教育等调整之后出现一些反弹;

三是房子,“住”这部分占的比例很高。大致上看,目前我们猜测的情况是这样。

如果能做到这个状况,今年5.5%的增长有可能达到。这是第三个大问题——关于关键启动内需。内需关键是消费,以上是目前的应对状况和讨论状态。

内需看投资

第四个问题,内需重要的一点是看投资。投资的启动是今年的一个重点,投资分为两部分:

第一,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目前定了5个重点:

1. 传统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今年力度蛮大的,我估计投资额应该在10000亿元以上。

2. 新基建。新基建主要包括两个:

1)信息类基础设施建设,如5G网站、宽带网的建设,这些东西今年仍然是重点。

2)科创类基础建设,如大科研装置、现代化实验室,这些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像北京的怀柔、上海的张江、安徽的合肥等,这些搞大科研装置和所谓的现代化实验室建设的。举个例子,北京怀柔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科学城,一旦建成,为它服务的高端人才假设需要5万人,那该怎么办?

那就把大学办到边上,比如怀柔国家会议中心对面就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每年招7000名研究生,为科学城服务,一旦建成,就可以为全国的科技创新服务;企业没有力量建它,但是企业又需要实验、需要用,因此国家建成它为企业服务,有的收费、有的免费服务,都是为了科技创新。

这种基建属于新基建类。关于新基建的投资,目前看到今年在10000亿元左右。

3. 城市化建设。分为4个层面:

1)国家建设四大都市圈,大湾区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成渝都市圈;

2)强省会。一些省会要强化它,构建城市圈;

3)区域型中间城市,要加强城市化。比如最近第一批省副省级城市,江苏的徐州、河南的洛阳、湖北的襄樊,等等;

4)县域城市化。以县城为中心推动城市化。国务院发的文件很细,要求每个县城要有三甲医院,有标准CT、核磁共振才行。

4. 生态环境投资。今年要构建国家公园为基础的生态体系,国家公园149个,现在只批了5个,现在逐渐批出来,建设力度挺大。

5. 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一个以社区医院为基础的公共卫生体系,要全面建起来,目前还不够。

政府投资大致上定了以上5项,今年投资总量20万亿元左右。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下了很大决心,地方专项债务到了3.8万亿元,基本上都用于这部分了,量比较大。这是投资的第一个部分,政府投资。

第二,企业投资。

企业投资主要是产业投资,会是这次的大重点。我想和大家多做一点交流,这次研究企业投资的时候发现,很多问题我们都要深入研究它。发现了什么呢?我们发现企业投资有几个原则是比较坚持的:

1. 人类社会仍然处于工业文明时代。虽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初现,好像进入数字化时代,但其实还是处在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的核心是制造业,制造业的支撑点是科技创新。这是一条规律。这条规律必须遵守,谁不遵守,谁就会衰退。

大家知道,工业文明的支撑点是制造业。比如像英国就没有遵守,因此英国从“日不落帝国”后就完蛋了,它一开始靠工业文明、靠制造起来,但慢慢不愿意干了,开始去搞金融了,因为赚钱快。

到了美国,美国也是靠搞制造业起来的,但起来以后又开始犯老毛病,偏向科技和金融,制造业离开美国了。因此,美国有3个问题解决不了:

1)美国3亿多人每天用的自己不生产,要进口,因此年年贸易逆差;

2)一开始,美国中产经济和制造业的相关是占到多数人的规模的,占70%左右,结果美国的制造业离开之后,开始出现就业困难、收入减少的情况。美国是发达国家,要保障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不降低,政府得年年借债,因此财政赤字。

3)阶层分化很厉害。金融是极少数人在搞的,但他们的收入在不断增长。大量制造业从业者的收入在减少,因此越来越有意见,导致阶层分化很厉害。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制造业离开就没法做了”。所以中国不能走这个路子。工业文明的核心就是制造业,不能放弃它。

中国这次反复强调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制造业大致上分为三大类:

1. 传统制造业。包括6个组成部分:

1)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2)纺织与服装业;3)家具产业;4)家居产业;5)日用层产业;6)信息类产业。

强化传统制造业,千万不能放弃它们。因为中国这么多人口,消耗那么多东西,光靠进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强化所谓的传统制造业地位,不能放弃它。

2.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制造业范畴,包括8个要点:

1)新能源;2)新材料;3)生命生物工程;4)信息和新一代技术;5)节能环保;6)新能源汽车;7)人工智能;8)高端装备制造。

这些都属于制造业范畴,不能放弃它们,一旦放弃很难实现下一步的强国理想。

3. 现代制造业,包括6个重点:

1)航天器与航空技术;2)高铁;3)数控机床;4)核电装备制造;5)特高压输变电制造;6)现代船舶海洋装备。

这三大类制造业中国不会放弃,一定会持续推动,因为我们发现谁放弃这块,谁都会遇到巨大的困难。英国的教训、美国的教训都值得我们汲取。就是因为工业文明的核心是制造业,人类社会还处在工业文明时代中,因此最终的结果还是制造业是基础,没有制造业最后很难保障下一步的发展。

所以,制造业仍然是现在的重点。这条不能动摇,企业投资的重要导向将是制造业导向。即便是搞金融领域的服务,也要注意为制造业服务才行。制造业最后的重要内容是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撑,制造业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所以科技成为了重要的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因此,为什么重组科技部?因为现在的科技的短板还有不少,美国稍微出手就趴下了。比如有这五大短板:

1. 高端发动机不行,飞机发动机、航母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都还不太行。传统汽车不行,因此为什么要搞电动车?为了弯道超车,燃油车的发动机搞不出来。

2. 材料不行。比如,飞机轮胎搞不出来;我们是高铁的设备生产大国,但是轴承搞不出来,没有轴承钢;再比如手机,我们是生产第一大国,但材料来自于美国,我们搞不出来;包括酒店烧水用的壶,烧到100度就断掉,这点我们现有的传感器还搞不出来。技术上50%靠进口。

3. 数控机床不行。现在我们进口德国、日本、西班牙的机床。德国人还不错,把原始密码也弄过来了;日本就不给原始密码,买一台,要想挪用,不行,需要他们来,不然就坏了。

4. 信息硬件不行。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这是制造的核心。制造未来的方向是智能化和数字化,但是目前我们的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还不行。

美国最近卡我们很厉害。最近发现美国卡的是高端芯片,比如手机芯片5nm的搞不出来;汽车、航母用的28纳米,都是传统行业芯片,不是高端芯片。5纳米、3纳米用得很少,大部分用的还是传统芯片。这件事情很复杂,要研究怎么来做才行。

5. 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不行。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我们也是短板,很多基础药物还搞不出来,比如像降压药,我现在吃的降压药,大夫老是换国产;我说别换,还是用进口的,我们没有完成创新,怕换了没有用。

这5条我们还是短板,所以国务院提了一个提法,“启动内需和供给侧改革相结合”,因为内需是有,但是供给不出来也不行。这个问题要研究,如果搞不好最终的结果会很头疼。

所以我们最后才发现,人类社会有一条规律,人类社会仍然是工业文明时代,基础是制造业。我们搞投资、搞内需启动要研究好这个问题。

我们人类还处于工业文明时代,核心是制造业,不是别的;而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我们必须要研究好它。

刚才讨论到今年启动内需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投资,投资分为两部分:一是政府投资,二是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好说,只要钱到位就行;企业投资就需要研究了,不是简单地启动企业投资。

我们发现,就目前的中国而言,企业投资有3个问题要搞清楚:

第一,人类社会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制造业,而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要贯彻这个原则才行。所以中国现在汲取了英国、美国的教训,中国不会让制造业离开中国,要想各种办法留住制造业。因此,这点会作为企业投资的重点,制造业是下一步政策导向的重点,从二中全会公报和这次的两会工作报告都可以看到。

第二,企业投资必须要坚持“市场经济”原则。市场经济不能动摇。企业投资离开市场经济,都是空话一场,而且一定会出事。所以坚持市场经济是下一步必须要坚持的原则,如果这个原则不坚持,企业投资起不来。

关于市场经济,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政府权力和市场的关系,这是下一步的核心,也是改革的核心。

目前,政府拥有两个权力:

1. 公共权力,可以征税、可以发行货币。这是它的公共权力所在。因此政府一旦用公共权力,就不能随便损害市场利益,要约束政府的公共权力;如果不约束,整个投资就没有积极性。

但怎么约束?政府对公共权力的使用必须遵循一些规律,比如只能通过宏观政策来影响整个经济,不能直接干预。所以,未来政府的关键是制定宏观政策,有人叫它“红绿灯制度”。宏观政策包括五大类:

1)货币政策或金融政策;2)财政政策与收支分配政策;3)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政策;4)国际收支政策与开放政策;5)社会政策与稳定政策。

中外投资一样,都是这五大类。政府虽然有公共权力,但也只能通过这五大类政策影响经济,不能随便干预经济。

这样一来,就给企业界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分析宏观政策?怎么认识它?能看懂才行。所以经济学里有一门课专门讲宏观经济政策,告诉企业怎么分析它、怎么看懂央行信息,这是一个新的情况。

对政府来讲,不能随便干预经济,只能通过制定宏观政策;对企业来讲,就要分析宏观政策,如果分析不好就叫无序扩张。所以做企业的关键,要看是不是与宏观政策相吻合。

2. 财产权。比如说国有经济归它负责,有所有权,拥有整个国家的国有经济。所有权是它的重要内容,在所有权对市场的使用上,有一条“必须公开公正”的原则。

要卖资产必须拍卖,要搞工程必须招标,要搞政府消费必须采购。所谓的“拍卖、招标、采购”是核心内容,中国必须强化这部分内容,否则市场经济就很难做到公平公正。所以未来中国一定会强化“招标、采购、拍卖”这类东西。

这是所谓的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内容,界定政府的两个权力——公共权力和所有权。如果界定不好就没有投资积极性,最后的结果会比较麻烦。

所以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市场经济”,这也是这次改革的重点之一,绝不能动摇。而且一定要处理好政府权力和整个经济的关系。这是企业投资讨论到的第二个原则。

第三,法治化原则。

一定要实行法治经济,这是保障企业投资的最基本保障。如果没有法治经济的保护,谁也不敢投资,所以法治经济是未来的基本方向。但是不是有法律才是法治经济,要强化法治精神,有3条原则:

1. 尊重财产。必须尊重财产,不能随便剥夺别人的财产。多数分少数,少数分多数,都不行,一定要强化这条——财产上不强调多数、少数的问题,必须尊重财产,这是天然原则。法治的天然原则就是尊重财产,这是法律天然赋予的权利,保护财产,不能侵犯财产。

2. 尊重人权、尊重权利。对个人来讲,是人权;对企业,则是独立法人权,尊重人权、对企业独立法人权,必须尊重。

3. 尊重契约。咱们之间有合同、有规则,那就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更改,更改了就不是法治精神,一定要尊重契约,法治的核心是契约精神。

这3条尊重——尊重财产、尊重权利、尊重契约,是核心。

这次启动企业投资,这3个问题、3条原则终于搞清楚了——制造业、市场经济、法治经济,这三者缺一不可,才能保障这次金融启动内需,保障经济复苏。

这是关于企业投资最近讨论最多的3个问题,大家看一下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这些精神,这也是大家最近讨论的一个结果,这样才能保障未来一段时间企业投资能够起来,否则企业不敢投资。这是启动内需的第二个部分,关于企业投资。

总体来讲,所谓的投资大致上就是这样,我估计,政府投资3月份后就能见效了,企业投资6月份能见效的话,9、10月份的数字就好一点了。总体来讲,要往好一点的方向去想。

财政和货币政策,

怎么看?

第五个问题,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问题,这是这次两会讨论最多的。

第一,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赤字率今年到3%,去年是2.8%。地方专项债务3.8万亿,去年只有3.65万亿,今年进一步借债。

财政政策今年确实更加积极,赤字率进一步提高、负债进一步增加,尤其地方所谓的债务、财政专项债务进一步增加。财政政策今年大致上比去年要更加有力度一点,因为要保增长,这是财政政策。

第二,货币政策今年更加宽松。2月份M2增长到了所谓的12.9%,2016年来最厉害的一次。原来1月份12.6%、2月份12.3%,现在是12.9%,远远超过预期,大量钱出来了。货币政策,从目前来讲希望能钱多一点,因为要启动经济,这点没问题。

现在思考的问题是,货币政策这么印钞票,要研究一下怎么推动增长是关键,能不能实现原来的目标是一个关键,要把钱要导向到应该去的地方才行。

目前决策层的意思很明晰,想把更多的借来的货币、借来的钱,更多地通过股市的方式、通过资本市场的方式,导向对经济的刺激。这是第一个状态。

最近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有一条就是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我们总讲投资,但是投不了资,要求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借债。资金的供出关系不对称,这是供给侧的问题。

因此,有一条办法就是股市。今年第二句话是“投资看股市”,今年股市要有一个比较大的行情,提供支持的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今年有较大的发展。

目前比较清楚,两会之后要全面推动股市繁荣可能会是主要政策导向。目前放出来的政策有5条:

1. 修改上市制度,从审核制转向注册制。审核制是证监会决定谁上市就谁上市,注册制是资本说了算。注册制今年全面推出,条例出来了,深交所、上交所、北京交易所基本启动了,让更多企业上市、更多好企业上市。

最近在企业调研,发现现在要摆平资本,要求数据真实。因为资本很苛刻,很多企业没这个数据就没法搞。但是有一条原则,好企业会进一步上市,因为现在注册制确实有利于好企业上市,估计会进一步推动股市扩容。

2. 今年进一步推动退市制度,垃圾股离开股市。股票跌到1块钱以下退市,违规退市,一旦发现财务造假,不经过ST直接退市。我算了一下今年差不多退市50多家,在6月份以前。这个对净化股市有好处。关于这条,今年会很严厉。

3. 要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这次证监会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重要一条是对证券投资方面的监管越来越严厉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比过去要更厉害了。

不能忽悠投资者。忽悠投资者不好办。过去,破企业一上市三板斧——股票减持、股票质押、收集破烂资产,都是套现走人,因此股市永远好不了,今年强化强制性分红。今年新证监会一个巨大的政策是强制性分红,投资买你的股票,不分红算什么?如果这样下去,永远是投机型机制,是炒股票,稳定不下来,老百姓不敢入市。

今年新的证监会会强制性推动这条,要么退市、要么保障对投资人的回报,很严格。这条对中国股市是有好处的。

4. 让中长资金进入股市,保险资金48%必须进入股市,社保基金基本要进入股市的,因为股市不稳定没有中长期资金,都是短期炒资,那不行。最近外资进入中国的力度很大,有些时候每天超过100亿,股市一片飘红,这个资金力度蛮大的。

我研究过外资对股市的投资,大部分是中长期投资,有的企业分析很厉害,看中中长期;只要中长期在,没有什么问题。下一步国家让保险资金大量进入股市,此前有些保险公司搞房地产,最终一塌糊涂,现在要强制性进入股市,不能再搞过去那种投资了。

5. 修改刑法时,把两件事纳入刑法体系——财务造假、欺诈上市,一旦发现就坐牢,过去是行政处罚。这点对完善股市有好处。

股市目前释放的信号是五大信号,今年更多的货币可能会导向到股市。

“消费看房市、投资看股市”,大量资金出来后,未来的走向上,一定是朝这个方向走,会进一步推动这个方向的发展。

这次证监会改革,一个是为了防范风险,另一个正是为了提高效率,进一步强化效率,让财政货币政策进一步起到推动作用。这条是下一步我们要加速推动的一件事。

最后一个问题,政府报告讲的一个问题,化解金融风险的问题。化解金融风险仍然是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大家知道,我们的金融体系包括6个组成部分:

第一,银行体系。

银行目前的压力有2个:

1. 有一些银行呆坏账比较高,运转不下去。最近正式批准辽宁两个银行破产,我估计今年可能还有一些银行被正式批准破产。

2. 银行资本进入成本太低。一旦出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推给社会、推给政府。资本金比例太低。

因此,银行制度风险化解,有3件事比较重要:

1. 要求地方政府负责任。比如,出了问题先拿地方政府问责。

2. 要求所有银行出资人追加资本金,所有银行股东追加资本金,达到指定的比例,出问题自己化解。

3. 加大银行制度的调整。

新的金融监管会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修改银行的管理制度,堵漏洞;第一个风险方向是防止银行出事。这是最近在讨论的。

第二,非银行金融机构。

1. 所谓的保险、信托、券商、期货、金控公司、其他(如平台经济),原来没有设计的,都是按照其他类划分,比如微信支付。这部分问题的压力主要在信托上,信托背后是房地产。

2. 保险公司。比如一些开发商办的保险公司。所以今年保险公司和信托仍然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点,今年也不允许它再出问题了。

第三,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余额110万亿,发了债没有还的还有110万亿。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

第四,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是我们看好的今年导向和引导化解风险的问题。目前来看,机会大于风险。

第五,外汇。

外汇目前有两个压力,一个是所谓的外汇总量,另一个是汇率。外汇的总量目前还在31000亿左右,马马虎虎说得过去。

但是外汇结构里面很有意思,由3部分构成:一是自己进出口赚的钱;二是借别人赚的钱;三是外资带来的钱。自己进出口的钱是小头,大头是借别人的钱和外资带来的钱。

我们自己赚的钱——在顺差问题上,出口可能会下滑,进口减得比较多,但还能赚点钱回来;但要是外资离开的话,这部分钱会比较大,只能靠借债弥补。借债的钱还是美元,美债不断地抛,通行货币还是美元,所以最好不要让外资把钱撤走。

外汇的第二个问题是所谓的汇率。目前汇率估计在6.5-7.3之间波动,做美股投资的知道,实际上汇率对我们总体的影响,应该不是太大,原因是没有放开,资本不能自由流动,只能影响进出口企业。因为有个“三不理论”,3件事不能同时实现:一是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二是汇率基本稳定;三是资本自由流动。

这3件不能同时,要有选择,中国选的是第一和第二项,汇率基本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没有选择资本自由流动,所以美元进不来,只能影响进出口企业,因此对总体影响不大。

我估计,汇率再贬值的可能性不会很大。总体上很难割中国韭菜,不像日本,日本被割得厉害。我们这里还没有这个问题。但关于这种风险,有时心理层面的影响比较大,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有一点心理影响。

中美之间目前的交锋在什么地方?美国希望中国再买美国地美元,因为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后,美国拿人民币在中国进口东西比较便宜,这样之后,通胀就下来了,并且过多的美元流到中国来。这样一来,一举两得。

中国现在不愿意这么做,不愿意买所谓的美元。这个风险,中国可能不会承担了、不想这样搞。所以在外汇方面,我建议做国际生意的还是要注意一下风险,到了一定程度,很难讲真的市场经济规则了,其他国家一些“掠夺式的政策”都可能会出台。因为只要较上劲,国与国之间很难讲经济规律,掠夺性、战争性的问题都会出来。

外汇风险对总体影响不大,但是对进出口和国际所谓的投资人还是会有一些影响的。这是第五个问题,外汇。

第六,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目前有两个挑战:

1. 金融业态的挑战。目前承认的,互联网金融在两件事有贡献,一个是记账功能、一个是支付功能,记账功能带来的最重要的是,网上银行很方便;二是支付功能,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很方便。

但是目前不承认把互联网金融作为投资业态。因为互联网金融对于防范风险没意义,没有防风险功能,而投资的核心是防风险。所以平台企业想做投资功能的,基本上停止了。

2. 货币制度挑战。互联网一个重要的技术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强调多中心、保障交易的真实性,有人用它推出新的货币制度,就是所谓的虚拟货币制度。但全世界使用的是法定货币制度,只有主权国家可以发货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如果虚拟货币,个人都可以发货币,这是另外一种新的货币制度,要不要认可?所以我给很多人讲,全世界都认为在法定货币下,虚拟货币不是币,充其量只是高科技游戏。

国务院在去年正式发文,虚拟货币在中国是违法的。挖矿机全部要清理,挖矿机的制造商通通全部清理,2020年有一件生意很好做——倒硬盘,70元一个的最后可以卖4000元。我有一个学生之前在做,我提醒千万别搞库存,拿到就卖,因为不知道哪天可能这件事就是违法的。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这方面别琢磨投资,做不成了。因为世界上包括美国都没有认为法定货币制度过时。所以新的货币充其量是一场游戏而已,跟赌博一样,不是新的创新。玩一玩可以,别当作真的投资。

目前中国关于金融风险的讨论,基本上是以上6个组成部分,都做了一些政策调整。我自己的看法是,产生系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仍然有一定风险,建议大家提高警惕,因为被你撞上一单,就是系统性的。

潮水来了,把你冲上岸就别下去了,顺着上来就行了。

刚才讨论了买房子,自住的话,还是要买的,买好的住;但如果是琢磨投资的话,建议慎重一点。因为房子作为投资来讲的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要再被陷进去了。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0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核弹!美国将公布习和常委巨额财富
2 北京,即将上演33年前的一幕?
3 一张照片曝光 北京的脸丢尽了
4 中国田径女神穿“高衩三角裤”夺金 网批会
5 明天,重要官宣?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更多>>
1 恒大美女特供 常委打成一锅粥
2 核弹!美国将公布习和常委巨额财富
3 “叛国者”黄宇,已执行死刑,更多细节曝光
4 真的吗?中共七常委腐败与隐匿财富或被美曝
5 北京,即将上演33年前的一幕?
6 一张照片曝光 北京的脸丢尽了
7 全美12家主流媒体联合声明 要求拜登和川普
8 中国田径女神穿“高衩三角裤”夺金 网批会
9 中国翅膀硬了?竟把这家科技巨头拒之门外
10 陕西一医院10个婴儿9个绝症?妇产科主任判
热门专题
1
以哈战争
6
中共两会
11
秦刚失踪
2
中美冷战
7
台湾大选
12
火箭军悬案
3
乌克兰战争
8
李克强猝逝
13
台海风云
4
万维专栏
9
中国爆雷
14
战狼外交
5
美国大选
10
李尚福出事
15
普里戈津
一周博客排行 更多>>
1 中共前总书记父亲死因:生病、 赵大夫话室
2 习近平一盘神秘大棋成就了大日 文庙
3 乌克兰的败象使习帝武统有了信 大宗师
4 周傥:美国迫在眉睫的危险 万维网友来
5 速战速决 伊朗真乃大丈夫也 体育老师
6 康生的儿子死了/漂亮国的象征 体育老师
7 什么才是真正辱华的一个东西 艺萌
8 大汉奸现身说法,几十万野猪皮 转个帖
9 日本电影《追捕》中的杜丘和真 弓长贝占郎
10 达唐:故宫博物院遭公开举报 万维网友来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更多>>
1 前瞻:习马再相会 花蜜蜂
2 警惕有人把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关 karkar
3 川普就是美国的毛泽东 右撇子
4 乌克兰的败象使习帝武统有了信 大宗师
5 耶伦为何又访问中共国? 山蛟龙
6 周傥:美国迫在眉睫的危险 万维网友来
7 大汉奸现身说法,几十万野猪皮 转个帖
8 习近平一盘神秘大棋成就了大日 文庙
9 退休老头马英九哽咽并威武着( 幸福剧团
10 现代战争目的:摧毁战争意志 施化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