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口格局,正在发生逆转。
01
人口大盘见顶,哪些地方还在增长?
这是2022年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情况: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人口增长冠军,再次花落中西部。
长期以来,广州、深圳、杭州都是人口增量冠军榜的常客,这一趋势在这两年不复存在,去年武汉登顶,今年则是长沙,都在中西部。
不仅如此,人口增量10强城市,同样一改过去东部城市霸榜的格局,上榜的几乎都是中西部省会,包括长沙、西安、南昌、武汉、郑州、成都等等。
虽然这一形势,无法作为人口大变局的见证,但“中西部人口回流”却是不争的事实。
与此同时,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集体负增长,这应该有完整记录以来的历史首次。
当然,京沪人口负增长,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连续6年下降,而上海人口也多次出现波动。
对于广深来说,则是历史首次。根据历年官方数据,深圳人口的负增长,是1979年立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以来首次。
要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广深一直都是“孔雀东南飞”的最大受益者,人口增量几乎连年霸榜。
这一次,中西部人口回流,一线城市负增长,释放了什么信号?
02
广深人口负增长,只是疫情扰动之下的短期现象,不值得担忧。
正如广东统计局官网发布的文章所指出的:
在疫情散发多发的因素影响下,省外流动人口暂时回流返乡的阶段性现象……预期2023年广东常住人口将逐步恢复稳定增长。
毕竟,中国人口普查以10年为限,上一次普查是在2020年,普查之外的年份采取1/1000人口进行抽样调查,存在一定误差。
抽样时点一般是在每年11月份,一旦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重合,会导致部分城市人口形势出现阶段性放大现象,不足以代表长期走势。
一个常识是,当社会大流动受限,大量务工人员提前返乡,影响最大的自然是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地方。
广东,恰恰是“孔雀东南飞”的主要目的地。
据统计,外来人口最多的10个城市中,广东一省都占了6席,除了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大万亿城市之外,就连中山、珠海、惠州都榜上有名。
所以,当疫情冲击不期而至,这些城市可谓首当其冲。反之,后疫情时代到来,广深和广东,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全国最热门的人口流入地。
根据百度迁徙数据,年后以来,广东已经连续3个月霸榜全国人口热门迁徙地TOP1,而广州和深圳则是连续多月稳居人口迁入榜TOP5之列。
比人口迁徙数据更具说服力的是地铁客流量。
开年以来,广州、深圳地铁客流量迅速攀升,广州最高创下1097万人次的纪录,深圳也逼近900万人次的新高。
从更客观的客流强度来看,广州、深圳仍在霸榜,最新月平均客流强度分别高达1.43、1.35万人次/公里/天,力压京沪,超过了许多二线省会城市的2倍以上。
不难想象,在拼经济的2023年,广深将迎来巨大的人口回流,有望重回人口增量榜冠军之位。
03
京沪人口负增长,更多是主动控制人口所致,并非吸引力不足。
疫情影响虽然无处不在,但即使排除疫情带来的短期波动,京沪人口也已经多年陷入停滞。
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4万亿级城市,也是户籍门槛最为森严的城市,京沪人口变局的背后,显然并非市场因素所致。
主动控制人口,才是两地人口增长几近停滞的原因所在。
作为为数不多的2000万人口大市,京沪人口正在逼近天花板,所剩空间无几。
规划显示,到2035年,北京、上海的规划人口上限分别是2300万人和2500万人,这在《全国人口第三城,要变了?》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目前,上海常住人口高达2476万人,无限接近天花板;北京常住人口为2184万人,离最高门槛也仅有5%左右的增长空间。
这种背景下,早在几年前,两地就开始主动抽疏中心城区人口,而北京更以“减量发展”为政策目标,人口增长早已不再是政策导向。
这些年,北京不仅将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向外转移,就连央企总部、部属高校、重点医院都成了转移对象。
这些被疏解的产业,一部分被天津、河北等地承接,另一部分重点布局在新成立的雄安新区,后者也成了央企总部外迁的最大受益者。(参阅《不只是央企总部!大学,也开始外迁了》)
人随产业走。既然大量普通产业落户到京外,与之相关的就业人口自然也随之而转移,即使吸引力依旧强劲、人才吸引力依旧独一无二,但总人口也面临着巨大的张力。
当然,京沪的人口压力,不在于人口增量和人口增长,而在于抢人大战日益白热化之下的高学历人才。
因此,这两年,一向在户籍门槛上寸步不让的京沪乃至香港,都开启了抢人之路。
北京面向世界TOP200高校毕业生给出了“计划单列市”落户的待遇;
上海则进一步开放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知名高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
香港面向世界百强高校毕业生罕见发放“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可见,不是每一个城市都需要“抢人口”,但所有城市都难以绕开“抢人才”。
04
后疫情时代,人口大变局何去何从?
其一,虽然人口大盘见顶,但“孔雀东南飞”的趋势仍会持续。
人随产业走。即使地缘变局、全球产业重构、科技博弈的冲击仍在持续,但东部地区,依旧是我国产业,尤其是高新产业最为发达的地方。
即使人口大盘见顶,这些地方的人口吸引力依旧强劲,后疫情时代人口回流乃至重新恢复强势增长,并非没有可能。
其二,中西部人口回流,背后也有了一定支撑。
这些年,靠着大投资大基建改善区位优势,借助“产业西移”再造产业矩阵,通过强省会重塑强中心城市,中西部地区人口回流,渐成趋势。
当然,中西部更多只是人口回流,而非外来人口净流入,这是与东部地区最大的不同。
其三,强省会的人口虹吸效应有增无减,一众普通地市或将沦为收缩型城市。
最近几年,在绝大多数省份,只有省会人口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而所在省份整体人口仍在负增长。
这意味着,人口向省会集中的趋势没有改变,省会作为全省人口蓄水池的功能日益凸显,在防止人口流失、吸引人口回流方面,发挥了关键托底作用。
但对于普通地市来说,当自然人口带来的托底效应不复存在,如何守住人口基本盘,就成了关键。
人口减少,这些地区拉响警报 | 中国“最能生娃”省份排名出炉 |
人口越来越少 中国区县合并潮来了 | 中国13省公布人口数 中西部多净流出 |
中国城市10万人民币补贴生3孩 女权人士不满 | 中国在呼和浩特推生育补贴 料将全国落实 |
江苏人口数据吓人 引舆论关注 | 网民发文:妇产病区18间病房 只住了4个孕妇 |
中国博主发现人口巨减 马斯克版AI捅破大秘密 | 中国结婚锐减暴露惊人的人口危机 |
不结婚就滚,山东企业新规惹争议 |
当前新闻共有0条评论 | 分享到: |
|
||||||||||
评论前需要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1 | 一怒之下,北京将国产C919打回原形 |
2 | 习傻眼!人刚走,越南翻脸速度惊人 |
3 | 习明泽爆习将退居二线?王小洪日益对习不利 |
4 | 哀鸿遍野,著名人士呼吁北京救救外贸.... |
5 | 这份关于中国的民调出乎两党意料 |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 更多>> |
一周博客排行 | 更多>> |
一周博文回复排行榜 | 更多>> |